1、西安亿源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亿源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存在高于政府定价制定水价并收费,2022年4月至2024年2月共计多收商户水费15463.8元;超出政府指导价浮动幅度制定电价并收费,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共计多收商户电费242176.78元。以上两项合计多收商户水电费257640.58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属于《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九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的价格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第一项,参照《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修订)》的有关规定,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违法行为,并决定处罚款50000元。
2、陕西雁影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雁影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存在未按照要求进行整改支付工人工资和未按照要求进行整改的行为,违反了《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18条第一款第一项、第30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
西咸新区社会事业服务局对陕西雁影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处以罚款7000元的行政处罚。
3、西安市未央区万邦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市未央区万邦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存在未明确不同种类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地点、分类收集、贮存生活垃圾的行为,违反《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五)项的规定。
依据《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五)项的有关规定,西安市未央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对西安市未央区万邦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处以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
4、西安南宜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西安南宜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格兰逸境小区)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未持证上岗,存在高层民用建筑安排不具备相应条件的人员在消防控制室值班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违反了《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以上事实有《消防监督检查记录》(编号:〔2024〕第2754号)、《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沣东消限字〔2024〕第0313号)、现场照片3张、周某某自行书写材料1份等证据证实。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四十七条第四项之规定,西咸新区消防救援支队沣东新城大队决定对西安南宜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处以罚款人民币4000元的行政处罚。
5、陕西华诚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华诚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取得地上车辆临停收入未足额缴纳税款,存在逃避缴纳税款的违法行为,陕西华诚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应补缴2019年至2020年增值税合计8,188.61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合计573.22元、教育费附加合计245.67元、地方教育附加合计163.77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陕西华诚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上述行为属于偷税,应追缴2019年2、5、9-12月期间少缴的增值税合计金额为2,147.43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合计金额150.33元;2020年度少缴的增值税合计金额为6,041.18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合计金额422.89元,国家税务总局西安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决定对陕西华诚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处以罚款4,398.84元。全国各地正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退地潮”,覆盖广州、北京、深圳、成都、宁波等一二三线城市。这波退地潮中,万科、越秀、华润等地产巨头纷纷行动,将一些早年拍下却尚未开发的土地退还地方。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调整土地用途、降低开发要求等方式“解套”,另一方面加紧推动土地再上市,以吸引开发商重新入场。2024年8月底,越秀地产4天内退地4宗,金额超120亿元,这些地块是越秀地产3年前拿下的,一直未开发。广州市政府对此补偿方式为等值应付票据,越秀地产可用这些票据继续在广州买地。2024年12月,万科以底价28.8亿元拿下广州番禺南站商务区3宗宅地。这3宗地块此前就由万科持有,后因轨道交通建设原因不具备开发条件而停滞;2023年底被政府收储并调整规划后,重新挂牌。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经济室主任黄征学表示,房企退地是正常的商业调整行为,主要是商业地产环境改变后,原有土地开发性质已不符合形势变化的要求。这背后的逻辑,一方面是政府层面积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企业在市场环境变化后,面临资金压力。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预计,2025年房企“退地”情况还会增多。从囤地到退地,中国楼市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波退地潮,不仅是开发商在止损,更是市场在重新定规则。规划调整后,土地的开发价值提高,让开发商“退一步再拿回来”成为可能。不过,从目前这些“退地”情况来看,“地方政府直接收回、收购落地的案例少,即收回土地,做公共用地,然后对开发商做出补偿。大部分案例是收回后调整规划,收缩或退出配建或自持比例,商办改住等等,这些是多数案例。”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近日,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提升南昌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的若干措施》,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现将若干措施予以公开发布。在打响文旅消费品牌方面,江西提出,支持陆军博物馆、江西革命军事馆建设,高规格举办建军100周年江西系列活动。支持梅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后续建设,指导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统筹体彩公益金支持南昌举办高规格体育赛事活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羽毛球、篮球职业俱乐部,持续打造南昌国际马拉松、南昌国际龙舟赛等赛事品牌。支持南昌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行业发展,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和江西首进品牌,打造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核心商圈。加大向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南昌力度,积极争取昌北机场纳入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为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推动南昌加快“一枢纽四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现提出如下措施。(一)建强用好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创新规划引领,高标准推进瑶湖科学岛、未来科学城建设,支持引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高端研发机构及知名高校,加快太行国家实验室江西基地、南昌实验室、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江西农业装备研究院建设,支持核技术应用、食品等省实验室建设。切实发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作用,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和标志性转化成果。支持南昌申报省级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产品开发。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探索设立“科研飞地”等创新模式,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引导更多科技成果在南昌高效转移转化,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强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南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产学研合作覆盖率逐步提高,强化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产品推广应用。推动设立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昌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鼓励民间资本依法依规参与企业科技研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高端产品研发等信贷支持力度。(三)加快培育集聚创新人才。在对接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实施“赣鄱英才”等省级人才计划时加大对南昌支持力度,支持南昌引进知名高校优秀博士或博士后,对海外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常态化选派省直单位优秀年轻干部赴昌挂职服务,积极争取中央和国家机关选派领导干部来昌挂职。鼓励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中国南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支持豫章师范学院、南昌技师学院、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等内涵式发展。(四)聚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新材料、医药健康、轻工纺织、绿色食品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做强“安义门窗”“青山湖针纺”等区域性品牌。做优做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装备、航空等新兴产业,支持建设国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产业链“链长制”作用,省现代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南昌市引导基金加快投资进度,引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领航企业和配套企业,建设一批“小灯塔”企业。支持移动智能终端、LED等龙头企业在昌设立研发、结算中心,推动更多大飞机制造和运营项目向南昌集聚,建设国内一流高端航空产品研发和制造中心,支持VR产业发展。在品牌创建、项目申报等方面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五)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支持南昌聚焦未来材料、未来生物、未来显示、未来航空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关键环节,实施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行动,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支持申报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在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重点企业、应用场景、项目申报及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高质量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与赣江新区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南昌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中部会展名城,支持南昌西部物流园建设“平急两用”城郊大仓和全省农产品展示中心。支持南昌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和商事调解等法律服务业态。推进南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绿色权益抵(质)押贷款业务,推动省属企业与南昌地方性商业银行开展合作。(七)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支持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小蓝经开区、九江经开区、抚州高新区等建设科技创新、数字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现代物流等平台,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力。鼓励开发区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飞地园区”“区中园”,加快建设南昌高新区中德产业合作园。鼓励实施“零增地”技改、新型产业用地、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等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做大做强进贤产业园、安义高新区,在扩区调区、绿色园区建设、产业基金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八)加快构建“外联内畅”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南昌高速铁路网,扎实推进昌九高铁建设,积极争取昌厦(福)、武咸昌、长昌(九)等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持续完善高速公路网,尽早开工建设南昌北二绕城、进贤至南昌(南绕城东延)、南昌至南丰高速公路,加快推进福银高速二通道南昌至九江段、鄱阳(赣皖界)至都昌至南昌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谋划推进南昌东二绕城、南昌至修水等高速公路前期研究工作,推动环鄱阳湖旅游公路建设。拓展航空经济圈,加快推进昌北机场三期建设,支持昌北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实体化运营,规划建设进贤通用机场。(九)提升物流枢纽功能。支持南昌加快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申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南昌—九江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建设,支持通过盘活存量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供应物流及相关配套设施用地。保持南昌至欧洲优质货运航线优势,适时拓展至美洲、亚洲等货运航线,完善“带磁带电”货物运输等功能,拓展“保税航油”业务。强化南昌港与长江、赣江上下游港口合作,支持南昌港在抚州建立异地无水港,支持南昌国际陆港建设,货源充足情况下积极申请班列开行计划保障货物运输,打造全省中欧(亚)班列集结中心和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通过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等方式,支持赣抚尾闾综合整治、赣江新干枢纽至南昌二级航道等工程建设,推动南昌国际陆港、南昌龙头岗综合码头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加强铁水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十)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推动省内新招引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和跨国公司等落户南昌,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支持南昌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以及各类进境指定监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数字贸易、保税加工制造等新业态,支持南昌综合保税区规划调整项目建设,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在南昌设立服务机构和分拨中心,对企业投资建设海外仓给予政策支持。(十一)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落实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支持完善城区骨干道路网和次支路网,推进轨道交通三期、高新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支持南昌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加大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等支持力度,提升供水、供气、供电保障及垃圾处理能力。支持申报国家“无废城市”,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建成一批低碳试点社区。支持赣抚尾闾灌区、吊钟水库等工程项目建设及后期运维,推动潦河综合整治工程相关梯级开发方案列入潦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南昌市备用水源地规划建设。(十二)打响文旅消费品牌。支持陆军博物馆、江西革命军事馆建设,高规格举办建军100周年江西系列活动。支持梅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后续建设,指导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统筹体彩公益金支持南昌举办高规格体育赛事活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羽毛球、篮球职业俱乐部,持续打造南昌国际马拉松、南昌国际龙舟赛等赛事品牌。支持南昌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行业发展,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和江西首进品牌,打造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核心商圈。加大向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南昌力度,积极争取昌北机场纳入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十三)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对南昌基本公共服务进行转移支付支持。积极引进全国“双一流”重点高校合作建设研究院、分院,支持新增省属院校(含分校)落户南昌。支持南昌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申报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及省卫生健康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加快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及社区医院建设。支持南昌与赣江新区共同建设洪都中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恢复南昌市第一医院挂牌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支持南昌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十四)增强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南昌与赣江新区融合发展,提高昌九、昌抚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水平,研究编制新一轮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开行南昌都市圈市域(郊)列车,新增开通并稳定运行一批南昌与周边城市城际公交线路,全面打通南昌至周边城市“断头路”。充分发挥南昌、九江、抚州等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推动形成南昌都市圈产业发展基金集群,支持都市圈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昌抚互助高标准发展生态康养事业,推动两地文旅产业协同提标提效。健全都市圈人员赴昌就业创业便利制度,推进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有序衔接和同城化,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支持南昌与周边城市开展联合办医、办学,逐步实现南昌都市圈公共交通一卡通。(十五)赋予更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南昌与其他设区市建立政务服务跨市互认机制。除法律法规明确只能由省级实施的权限外,将涉及南昌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南昌行使。支持南昌市承接省政府授权和委托建设用地审批权,允许南昌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事业单位申请开展职称自主评审。支持南昌市智慧就业项目与省级平台对接交互,推动省级人防、住建、电力等部门与南昌数据对接,逐步实现报建审批全流程数字化。(十六)强化资源要素支持。依托省级科技专项、工业发展专项等资金支持南昌相关项目建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支持南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建设,在申报中央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等方面对南昌重大项目建设统筹予以支持。用好各类政策资金,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南昌保交楼项目建设。支持南昌申报省重点建设项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使用国家配置计划指标,省委和省政府明确支持的重大项目,允许通过江西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购买指标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支持暂停审核审批新增建设用地的县(区)加快消化批而未用土地。积极安排省级林地定额支持南昌省级及以上重点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