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日晚上好,这两天出了个门,没时间看报告,所以没法系统性地给大家梳理市场了,大家可以看下招银的周度分析《大小盘风格切换?价值、红利配置正当时》,我就不展开了。
不过,央妈周五晚上21点左右,在官网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我当晚过了一遍,趁着还记得,今晚正好花一点时间,和大家分享一下这篇报告的一些亮点,想看原文的,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
虽然标题里有2024,但事实上,这是基于2023年全年情况的报告,有部分数据是截止到2024年4月末的,所以可以推测为,这是一篇从今年年中开始起草的报告。
虽然,报告的数据主要是2023年度的,但作为「金融稳定报告」,我们真正可以借鉴掌握到的,在于——监管部门,会根据监管的主线,叠加对2023年市场变化的观察,得出2024年的监管思路,而这些具体的监管思路,对我们理解2024年开始的一系列监管动作,会有帮助,更容易看清市场背后的部分底层逻辑和长期影响因素。
话不多说,我们开始,我总结了8条,分别是:
1、公募的第三阶段降费,就在未来两1-2周了。
2、如何理解保险“倒逼式”的降费潮。
3、保险行业未来的两大方向。
4、为什么保险必定增配权益。
5、为何整体上,要避免在A股炒“小烂差新”。
6、对加密货币的态度。
7、一处对风险传播的深刻认知。
8、对银行利率风险的描述。
......
1、公募的第三阶段降费,就在未来两1-2周了。
文中提到,公募基金的费率改革,是按照“管理人——证券公司——销售机构”的路径,分三阶段完成的。
第一阶段,是针对「基金管理人」,也就是基金公司降管理费;
第二阶段,是针对「证券公司」,也就是降券商的佣金;
第三阶段,是针对「销售机构」,也就是银行、券商、电商平台,这些代销机构的销售服务费。
“第三阶段,拟于2024年底前后推出公募基金销售环节相关改革措施。”
所以,如果原文这样描述到具体时间,大概率不是央行自己写的,而是对口监管部门提交上来的,且在发布前,理论上各个组稿的机构是需要会签的,这意味着,这个描述,大概率是对口监管机构确认过的口径。
这里可以猜测一下,既然已经比较精准地明确到2024年底前后了,大概率要么就是未来2天,要么就是开年后的第一周了,反正,箭在弦上。
这件事的影响我们说过,假如降低销售服务费,则势必,销售机构会进一步将资源向“高管理费、且相对容易出量”的产品集中,包括指增、固收+等,因为很多指增、固收+产品,不少都是0.8%的管理费,这可比卖0.15%的宽基,强多了。
另外,对个人投资者而言,C份额的销售服务费降低后,性价比会提高,大家可以自己比较一下,申购费打折后的A份额,和销服降费后的C份额的费率高低,会有一个基于持有时长的性价比临界点。
2、如何理解保险“倒逼式”的降费潮。
报告历年都会出具保险行业的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大白话说,就是保单卖出去后,保险公司拿了钱,做投资取得的回报率。
下图,可以看到,从2021年开始,随着A股进入三年的弱市,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率,趋势性下行。
而比较大的问题是,从2022年到2023年,保险的投资回报率,降幅不断扩大,且大幅偏离了近10年的平均收益率回报,这里既有A股的问题,也有债券收益率不断走低的影响。
我把时间线捋一下,大家会看得更清晰。
2013年8月,监管将普通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从2.5%,上调到3.5%,而长期年金险可以到4.025%,直到2019年8月,才规定年金保险预定利率不得高于3.5%,也就是说,从2013年开始后的10年时间里,寿险行业收集到的绝大多数的保单资金,成本都在3.5%-4%以上,这些高成本的资金,直到现在开始算,平均都还会存续15-20年以上;
这个成本,不考虑任何明面上的营销费用、抽屉里的营销费用、以及运营成本,如果全部算上的话,投资端做到5%以上(上述的近10年均值),显然也就是个盈亏平衡线。
而2021年到2023年,投资回报率的持续下降,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让保险的利差损风险,快速扩大,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了。
这才有了,2023年8月,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
2024年6月,下调到2.75%;
2024年9月,下调到2.5%。
而债券在12月份的大幅下行后,看起来,目前保险的成本,还是过高的,利差损的风险依然高悬头顶。
所以,央行的年度报告,才有了一篇《专栏十一 人身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及应对》
3、保险行业未来的两大方向。
对于应对,在上述的专栏里,写的很清楚,且借鉴了欧美日发达经济体都经历过的经验。
从负债端,也就是卖保险的角度看。
一是今年已经提及的,预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挂钩,也就是说,确保负债成本和资产端收益率是同步的,而不是资产收益率已经哗哗哗狂下了,而负债端迫于销售等压力,扭扭捏捏慢一拍,每慢一拍,风险就会积累多一层。
二是调整储蓄型产品结构,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保险销售卖给你分红险产品,会和你说分红险的预定利率是2%,“演示利率”是多少,反正加总起来很诱人,但未来,不仅预定利率继续降,“演示利率”的上限肯定也会继续降,最后就是投资端实际做到了多少,就分多少比例给客户,如果投资端做不到高收益,不好意思,客户你也拿不到多少分红收益,要降低客户预期。
三是提高保障型产品的比例,现在保险多多少少还是当存款、理财的替代品在卖,以后要回归本质。
从资产端看。
一是保险的久期倒挂很严重,需要市场提供超长久期债券的供给,比如前阵子几个央企这样,发的30年的信用债,保险肯定有需求;
二是从海外经验看,在境内低利率的环境下,险资往往选择出海,扩大海外投资比例,增配境外高收益资产,当然国内这块会受限。
但是第二块即使受限,也要和大家再强调一下,险资一定会和大家“抢”QDII额度、未来“抢”互认基金额度的,所以海外产品的限购,将是“新常态”。
4、为什么保险必定增配权益。
我们上面提到的两个资产端的方向,一是增加超长久期债券的供给,二是提高海外高收益资产的占比,在国内,这都不是保险自己想干就能干的事情。
所以,更现实的结果是,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增配权益。
“强化偿二代二期逆周期监管,在偿付能力、监管权益资产占比额度豁免等方面,考虑采取审慎的逆周期调节手段,支持行业长期稳健投资,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我们解释过,保险的偿二代二期,是在17年保险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限制过热的监管政策。
而现在提到的“逆周期调节”,实际就是保险行业非但不过热,而且是凉凉的了,所以需要逆周期,进入宽松周期,特别是对险资的权益投资,在“偿付能力”、“比例和额度豁免”方面,进行松绑,后续,大家还会看到更多“打通险资入市的堵点”。
所以,我们才需要积极寻找,保险在增配资产的过程中,“溢出”资金的方向。
5、为何整体上,要避免在A股炒“小烂差新”。
近期,财联社一篇针对“炒小炒差”的报道,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甚至市场的波动。
对此提出疑义的人的观点是:爱炒什么,是股民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定义“炒小炒差”。
这个质疑,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需要话分两头。
在常年大规模增发的情况下,A股上市公司质量方差到底有多大,说这些话的人,想必也是心知肚明的,他们反对的理由,倒也不是争取“股民的自由”,而是不要影响他们借着宽裕的流动性“赚钱的权利”。
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是没法“既要又有还要”的,现实是,大多数时候只能妥协,寻找短期的平衡状态。
比如A股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真正能避免“炒小炒差”的,就是严格执行退市制度,让大家自发地不敢去碰,但退市有这么好退吗?
央行在《专栏十三 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促进资本市场优胜劣汰》中,提到的几点,其实就是现实的掣肘:
“落实投资者赔偿救济;
依法查处退市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属地维稳工作;
在‘退得下’的同时’退得稳‘”。
从而可以看出,退市配套的赔偿制度建设、地方保护主义、舆论压力等等,都是退市制度落实过程中的难点。
这并不是“一退了之”的事情,只能是稳步推进。
所以说,既然退市没法一步到位,事后的赔偿制度建设也不完善,那么,现阶段,提醒投资者,注意“炒小炒差”的风险,注意“退市是真要稳步推行,万一你买的股票要落实退市了,小心你的投资血本无归”的风险,到底有没有必要?
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当然,媒体报道的方式,也需要找准监管的实际意图,不应添油加醋帮倒忙。
6、对加密货币的态度。
2023年的年度报告,主要强调了加密货币的风险。
2024年的年度报告,在风险之外,提及了美国证监会批准加密货币ETF上市的事实。
尤其是,专门的章节,描述了“中国香港积极探索加密资产牌照管理”。
于是,2024年年中,我们看到,香港上市了首批的加密货币ETF。
从中,你可以看到在监管和寻求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具体不展开。
7、一处对风险传播的深刻认知。
央妈报告中的一段描述,让人印象很深刻,认知非常到位:
在当前金融科技化及社交媒体广泛应用背景下,金融风险的传染迅速、复杂且不断自我强化......
本轮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表明,金融管理部门在相关重大金融风险处置中态度越明确、应对越迅速,处置成本就越小。
要持续完善金融风险快速应对机制,避免贻误处置时机造成金融风险外溢。
央妈提到的欧美业风险事件,包括了其提到的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瑞士信贷、第一共和银行等风险事件。
我觉得,提到“金融科技化、社交媒体传播”这两块,对风险的影响,是非常有水平的。
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何央妈,对利率风险等时刻高度关注。
以及,后续马上可能出台的《金融稳定法》。
8、对银行利率风险的描述。
“硅谷银行因债券投资出现亏损引发挤兑的案例表明,债券投资占比较高的银行要重视利率风险管理,平衡好资金规模、配置方向和期限结构,对冲利率波动引发的价值重估风险。”
“监管部门应强化市场风险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监管,防范银行在不同账簿间摆布资产、寻求监管套利。”
还提到:
“密切关注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业务,尤其是配置比例明显异于同业的机构,及时采取措施。”
这说明,央妈对部分银行,利用会计记账方式的调整,隐藏或体现利润的方式,是很清楚的,并且点名了是“监管套利”。
同时,对于中小银行当中金融市场业务占比过高的,也高度关注,比如之前受处罚的苏南四君子。
另外,今年不少银行的债券交易收入,都超过了利息收入,这也是非常罕见和极端的,从明年来看,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在今天很火的一篇对日本低利率时代债券交易的思考文中,也提到了:
但在收益率低位后,由于carry的保护不足,随时有反转形成资本利损的风险,对交易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波动率是市场的生命,如果波动持续维持在极低水平,市场活跃度将很快消失。且在低波动市场中,如果做错了,要挽回的时间甚至可能需要以年计。
今天就这样聊到这儿。
......
码字不易,求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