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紧缺年代,粮食紧张,烟叶种植面积不得不大幅度削减。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以及之后的几年里,烟和粮争地矛盾一直比较突出。烟叶的产量不足,许多卷烟生产企业被迫减产、停产。
这段时期,香烟自然就十分紧缺。烟按月发票供应,多数人不够吸,差不多都是劣质烟。
那时,我市有位剧作家王命夫,写了一个话剧名叫《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内容是写青岛人造板厂劳动模范徐呈龙的故事。剧中有徐呈龙试图用木粉为原料,代替烟丝的“科研”,未获成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烟的紧缺程度。那时,还真有瘾君子用木粉代替烟吸,它既烧嘴,又无烟味,只好作罢。
香烟短缺的日子,许多烟民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能搞到劣质烟或是烟叶就心满意足。这时候,一些顺口溜也在民间烟民中流传,代表着这些香烟在市场上的流行度,以及烟民对香烟的企盼与想象。
网上有段当年的顺口溜,“提着灯笼打着伞,下了火车坐轮船”。指的是“红灯记”、“伞塔”、“火车头”、“航行”等几种香烟,不过都是些便宜的低档烟。
北京的一段顺口溜,高级干部抽“牡丹”,一般干部抽“香山”。工人两毛三(“北海”),农民“大炮”卷的欢!
后期还衍生出不少荤段子,在此就不多说了。
多年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小文章,在我们青岛也有着一首有关烟的顺口溜,一段时间里曾经流传着,在那段缺烟的历史时期,也有了很多相关联的故事。
这段歌谣是这样的:
这段顺口溜我也是头次听说,不知老青岛们是否听说过呢?
本文编辑参考《四十多年前的香烟歌谣》、《粮票收藏》及收藏网站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