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路15号,青岛天主教堂,全称圣弥厄尔大教堂,建成于1934年的这座中外闻名的历史建筑,如今恰已是九十年。
圣弥厄尔大教堂是青岛市区最大的罗马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这座砖石双塔建筑,曾是青岛最高的建筑物。因教堂坐落于观海山麓,来往青岛的船只,驶进青岛第一眼看见的建筑就是这里。
在老青岛人的的记忆里,教堂直插云霄的钟塔,和谐悠扬的钟声至今令人难忘。悠扬的管风琴琴声,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回荡时,是这座城市曾经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圣弥厄尔教堂最初的设计师,是德国阿尔弗雷德·弗雷贝尔修士,建筑图纸由他在德国设计完成。
1931年4月,克莱曼神父携带图纸抵达青岛,5月8日教堂开始施工,由克莱曼负责施工监理,但克莱曼于1931年9月突然染疾去世,临时改为毕娄哈接手负责,教堂最终在毕娄哈手中竣工。如今的很多文献资料中,教堂是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这是需要补充修改的,毕娄哈只是参与了建堂后期的设计,也可以说这座著名的大教堂,是由弗雷贝尔修士与德国设计师毕娄哈共同完成的。
1933年,施工中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据资料载,原拟建教堂塔楼高百米,恰逢二战爆发,德国严禁本土资金外流,未筹集到建设所需款项,教堂不得不临时修改图纸,即成今日所见规模。
1934年10月,圣弥厄尔大教堂落成。主体建筑与阿尔弗雷德·弗雷贝尔修士的原设计大致相同,但两座钟楼和大堂中心顶部,原设计的三座圆顶塔楼被简化掉了,钟楼上的两座四面时钟至今也没再进行安装。
九十年前的今天,1934年10月28日,星期天,新落成的圣弥厄尔大教堂进行了隆重的祝圣大典。
1931年,圣弥厄尔大教堂开始施工时,即向奥地利里格尔公司订购了这架管风琴。1845年创立的里格尔管风琴公司,是全球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管风琴制造商之一,1896年被封为“皇家宫廷御用制琴商”。做为里格尔在中国建造的第一架管风琴,先后6名里格尔整音师参与了这架琴的整音工作。
圣弥厄尔大教堂管风琴安装后,教堂唱诗班演唱赞美诗时的历史照片。
这架珍贵的古典管风琴,1932年在奥地利建造,1934年安装完成,它被誉为“亚洲第一”,据说它有2800多个音调,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一架管风琴,被安置在教堂大厅后部的露台上。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建成后不久,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1938年,因时局影响,教堂前显得异常冷清。
1938年,观象山上俯瞰青岛,圣弥厄尔大教堂的双塔格外醒目。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1939年,青岛市曾评出“青岛市城乡二十四景”, 圣弥厄尔大教堂以“双峰插云”入选。其中如此介绍:市中心之天主教堂双钟楼,为市内建筑物之最高者,轮舶于海外口多能望见之。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1946年,圣弥厄尔大教堂前的景象。
1946年,圣弥厄尔大教堂内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上世纪六十年代,圣弥厄尔大教堂依旧是当时青岛最高的建筑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天主教堂因受文革冲击而关闭,教堂被多个单位占据使用。
1966年的夏天,在“破四旧”活动中,红卫兵造反派冲击了天主教堂,并砸毁了那架号称亚洲最大的管风琴,曾经动听的旋律戛然而止。据一些老人回忆,这一年的8月23日,教堂正门口焚烧书籍和器物的大火,还有被切成几段抛弃在地的十字架,依旧记忆犹新。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圣弥厄尔教堂
八十年代初,圣弥厄尔大教堂顶端的十字架尚未恢复。(逄淑才提供)
1981年春,市政府拨款修缮教堂,1982年春竣工,当年“复活节”重新开放。同时修复的,还有教堂顶端的十字架。
1998年,市政府拨款100万元,由青岛市天主教爱国会对教堂进行整修,1999年5月1日起,圣弥厄尔大教堂对游人开放。
1985年,肥城路上望天主教堂。(法国摄影师阿兰·勒·加斯穆尔摄影)
如今再从这个角度看这张照片,已是颇多感慨。除了最经典的圣弥厄尔大教堂依旧壮观耸立,肥城路两侧的老建筑、脚下的马牙石,已然是面目全非。
本世纪初圣弥厄尔大教堂旧影
圣弥厄尔大教堂近影(薄闲阳摄影)
1984年7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20日,作为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天主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弥厄尔教堂内的窗户均以彩色玻璃图案拼成,以《圣经》故事为背景绘画,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正上方穹顶绘有圣母像壁画,屋顶装有7盏大、中型铜吊灯,最大一盏由60多个灯头组成。
本组图文感谢文史研究者武文先生的鼎力支持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