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圣弥厄尔大教堂,风雨沧桑九十年!

文摘   2024-10-28 07:31   山东  

浙江路15号,青岛天主教堂,全称圣弥厄尔大教堂,建成于1934年的这座中外闻名的历史建筑,如今恰已是九十年。



圣弥厄尔大教堂是青岛市区最大的罗马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这座砖石双塔建筑,曾是青岛最高的建筑物。因教堂坐落于观海山麓,来往青岛的船只,驶进青岛第一眼看见的建筑就是这里。



如今,这座宏伟壮观、令人惊艳的建筑,不仅是青岛老城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也是一处全国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和婚纱摄影外景地。独具欧洲风情的高耸塔顶,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参观游览。教堂前的广场上,每天都会吸引着大批的本市市民及外地游客。


在老青岛人的的记忆里,教堂直插云霄的钟塔,和谐悠扬的钟声至今令人难忘。悠扬的管风琴琴声,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回荡时,是这座城市曾经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圣弥厄尔教堂最初的设计师,是德国阿尔弗雷德·弗雷贝尔修士,建筑图纸由他在德国设计完成。


1931年4月,克莱曼神父携带图纸抵达青岛,5月8日教堂开始施工,由克莱曼负责施工监理,但克莱曼于1931年9月突然染疾去世,临时改为毕娄哈接手负责,教堂最终在毕娄哈手中竣工。如今的很多文献资料中,教堂是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这是需要补充修改的,毕娄哈只是参与了建堂后期的设计,也可以说这座著名的大教堂,是由弗雷贝尔修士与德国设计师毕娄哈共同完成的


1933年,施工中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1933年,施工中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圣弥厄尔大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南向山墙为主立面,正门朝南,门上方设玫瑰窗,30米高处设有平台,檐部为密排半圆券。主体两翼各耸一座尖塔,塔高56米,顶端各有4.5米高的十字架,主出入口位于中部,两侧分别设次出入口。

据资料载,原拟建教堂塔楼高百米,恰逢二战爆发,德国严禁本土资金外流,未筹集到建设所需款项,教堂不得不临时修改图纸,即成今日所见规模。


圣弥厄尔大教堂最初设计图纸


1934年10月,圣弥厄尔大教堂落成。主体建筑与阿尔弗雷德·弗雷贝尔修士的原设计大致相同,但两座钟楼和大堂中心顶部,原设计的三座圆顶塔楼被简化掉了,钟楼上的两座四面时钟至今也没再进行安装。



九十年前的今天,1934年10月28日,星期天,新落成的圣弥厄尔大教堂进行了隆重的祝圣大典。



这一天,一架精美绝伦、令人惊叹的巨大管风琴,同时面向大众揭开了面纱。管风琴庄重神圣的琴声第一次响起,充盈着整个教堂,飘荡于岛城的上空。

管风琴安装后,试弹的历史照片。

1931年,圣弥厄尔大教堂开始施工时,即向奥地利里格尔公司订购了这架管风琴。1845年创立的里格尔管风琴公司,是全球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管风琴制造商之一,1896年被封为“皇家宫廷御用制琴商”。做为里格尔在中国建造的第一架管风琴,先后6名里格尔整音师参与了这架琴的整音工作。


圣弥厄尔大教堂管风琴安装后,教堂唱诗班演唱赞美诗时的历史照片。


管风琴被誉为“乐器之王”,是当今世界上构造最复杂、体积最庞大、造价最昂贵的乐器。管风琴音量洪大,气势雄伟,音色优美、庄重,拥有着极其宽广的音域和最为恢弘的音响效果,其丰富的和声不逊色于一支管弦乐队。从此开始,悠扬的乐曲时常会飘散在整个老城区。


这架珍贵的古典管风琴,1932年在奥地利建造,1934年安装完成,它被誉为“亚洲第一”,据说它有2800多个音调,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一架管风琴,被安置在教堂大厅后部的露台上。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圣弥厄尔大教堂教堂内部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装饰风格,左右设有衬以彩色玻璃窗的走廊,光线柔和。墙壁上装有耶稣苦路彩雕,栩栩如生。教堂后方设祭台,上方穹顶是圣像壁画。高18米的教堂大厅,宽敞明亮,厅内席位可容1000人以上,前门上方有唱经楼和巨大的管风琴。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建筑上方各耸立一座钟塔,塔顶尖各竖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总高64.5米。




塔内悬有德国制造的大小钟四口,四口钟的名字,取自四个天使的名字。四口钟按音乐和声设计,皆由机械操作。每逢礼拜天或教会节庆日,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美妙而有节奏的悦耳钟声,令人陶醉。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建成后不久,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1938年,因时局影响,教堂前显得异常冷清。



1938年,观象山上俯瞰青岛,圣弥厄尔大教堂的双塔格外醒目。



日占青岛时期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1939年,青岛市曾评出“青岛市城乡二十四景”, 圣弥厄尔大教堂以“双峰插云”入选。其中如此介绍:市中心之天主教堂双钟楼,为市内建筑物之最高者,轮舶于海外口多能望见之。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1945年,由肥城路眺望圣弥厄尔大教堂。此处由于教堂的存在,始终保持着中山路人流最密集地段的特质。(源自青岛老照片馆)


1946年,圣弥厄尔大教堂前的景象。



1946年,圣弥厄尔大教堂内景



1946年,圣弥厄尔教堂前的广场上,已是一处热闹的自由市场。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圣弥厄尔教堂



建国后,五十年代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圣弥厄尔大教堂。


上世纪六十年代,圣弥厄尔大教堂依旧是当时青岛最高的建筑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天主教堂因受文革冲击而关闭,教堂被多个单位占据使用。



1966年的夏天,在“破四旧”活动中,红卫兵造反派冲击了天主教堂,并砸毁了那架号称亚洲最大的管风琴,曾经动听的旋律戛然而止。据一些老人回忆,这一年的8月23日,教堂正门口焚烧书籍和器物的大火,还有被切成几段抛弃在地的十字架,依旧记忆犹新。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圣弥厄尔教堂


八十年代初,圣弥厄尔大教堂顶端的十字架尚未恢复。(逄淑才提供)


1981年春,市政府拨款修缮教堂,1982年春竣工,当年“复活节”重新开放。同时修复的,还有教堂顶端的十字架。


教堂仓库里发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手绘挂像


1998年,市政府拨款100万元,由青岛市天主教爱国会对教堂进行整修,1999年5月1日起,圣弥厄尔大教堂对游人开放。


1985年,肥城路上望天主教堂。(法国摄影师阿兰·勒·加斯穆尔摄影)


如今再从这个角度看这张照片,已是颇多感慨。除了最经典的圣弥厄尔大教堂依旧壮观耸立,肥城路两侧的老建筑、脚下的马牙石,已然是面目全非。



1997年,肥城路上望圣弥厄尔教堂。(吴正中摄影)


本世纪初圣弥厄尔大教堂旧影


圣弥厄尔大教堂近影(薄闲阳摄影)

 

1984年7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20日,作为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天主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圣弥厄尔教堂耗巨资从德国购买了一架原装进口的管风琴。2008年4月由德国科隆运抵青岛,管风琴被安置在了曾经熟悉的老位置,并于11月1日首度亮相,消失已久的震撼琴声再次响起。


2011年,作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圣弥厄尔教堂自当年11月启动首次内外大修。教堂1934年竣工投入使用后,虽然经过数次小规模修缮,但还从未对内外同时做整体大修。2014年3月,教堂重新对游客开放。


2013年,教堂安装彩色玻璃。耗时两年制作、采用传统工艺镶嵌的数万块玻璃,是此次大修的最大亮点。走进教堂,从外侧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窗户瞬间变得惊艳无比,有如琉璃般梦幻晶莹。




圣弥厄尔教堂内的窗户均以彩色玻璃图案拼成,以《圣经》故事为背景绘画,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正上方穹顶绘有圣母像壁画,屋顶装有7盏大、中型铜吊灯,最大一盏由60多个灯头组成。



九十年前,圣弥厄尔教堂落成开放。教堂的钟声和管风琴,曾经是许多人童年最喜欢听的圣洁之声。即使不是信徒,每每听到这钟声和琴声,心中便油然升起庄重和激动,让人心生美好和高尚。


曾经的礼拜天的清晨,当我们沿着大鲍岛、老街里的街巷走过时,会听到天主教堂和谐的钟声,敲响在老城区的上空。悠扬的钟声中,白鸽从教堂上空穿梭而过。蓝天白云下,教堂更加显得巍峨高大而沉静。

本组图文感谢文史研究者武文先生的鼎力支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优秀的的文史、文化、文旅自媒体平台,个人创办,一年365天,天天与您相伴!欢迎文案合作商务对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