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路上最高档的亚东饭店,意外发现还原历史

文摘   2024-11-08 07:52   山东  


河南路与大沽路西南角,如今早已被一座六层高的楼房所替代。曾经的这里是一座二层小楼,当年在此经营的一家饭店,满目豪华、贵客盈门,名扬岛城,这里就是著名的亚东饭店旧址。


20世纪40年代,河南路与大沽路交叉口,著名的亚东饭店旧影。


亚东饭店,位于河南路60号,1927年11月,由山东招远人王盖臣投资创办。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位于观城路的屠宰场更名为胶澳商埠屠兽场。不久,官商合办的中日合资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董事长就是王盖臣,副董事长是日本人井上源太。

宰畜公司最初的董事长应是“乾顺栈”的经理高学阶,其后登记信息变成了王盖臣。1925年6月,胶澳商埠警察厅《就勒缴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欠租欠费事》给督办公署财政科的函文中,宰畜公司及畜产公会所租官地欠租欠费,一再催缴在案,始终分文未纳,实属有意顽抗,当即拘传该商高学阶等勒缴......

从现有的资料中看到,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王盖臣长期担任着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务。关于王盖臣的详细信息未能见到,1933年的一份档案资料中,青岛市运销牛业同业公会推选王盖臣和郭善堂二人青岛市商会劳资仲裁委员的函文,其他介绍不多。


20世纪20年代,王盖臣投资开办亚东饭店,有传言说,饭店老板为青洪帮人物,黑白两道“左右逢源”,故生意很快红火起来,在饭店云集的大鲍岛一带尤其兴旺。不过,王盖臣能在多次政权转换中自身安保,且能与日人长期合作,可见其官场及社交手段非同一般。


亚东饭店开业后,王盖臣的同乡王向亭担任了经理职务。王向亭执掌管理下,亚东饭店迅速成为岛城最为知名的中式餐馆之一。信息显示,王向亭教育程度为中学,这在当时算是高学历了。虽没有更为详细的资料,但亚东饭店直到青岛解放前,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王向亭担任着经理负责人的职务。



20世纪30年代评出的青岛一等菜馆中,亚东饭店与顺兴楼、聚福楼、春和楼、英记楼等著一同入选岛城十一家最高档中餐饭店。


亚东饭店,一楼为大堂,二楼为雅座。据说饭店有个特点,只承办大型酒席,没有特殊情况很少接待一般的散客,这可能只是比喻,但也能想象到其生意的红火。


旧时很多人喜欢在亚东饭店搞婚宴或寿宴,饭店的门前经常会看到开着小汽车的迎亲队伍。作为名气极高的一等菜馆,亚东饭店的价格虽然并不便宜,但一些人还是愿意图个气派、讲个面子。

位于河南路的亚东饭店旧影(文史藏家邹勇提供)


1934年初,舒群从东北逃亡到青岛,认识了在青岛市政府社会局工作的进步青年倪鲁平的妹妹、青岛市市立女子中学学生倪青华,并一见钟情,是年5月4日,二人在亚东饭店办了结婚宴席,主持人是其好友,解放后曾担任青岛市副市长的王云九。



20世纪40年代,王向亭担任了青岛市餐馆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此时,亚东饭店用工登记人数已达60人。


在鲁海先生的文章介绍中,就中餐而言,位于中山路北端的顺兴楼、春和楼 、聚福楼 、亚东饭店被称为老青岛的“四大名楼”。可以看到老先生对亚东饭店的推崇。



亚东饭店当时在报纸上的广告词

承办宴席、房间宽阔 设备崇宏 招待周到 备有礼堂 新式戏台 结婚庆寿 均极相宜 如蒙赐顾 竭诚欢迎


1937年青岛市政府招待处所编《青岛概览》中,对亚东饭店的介绍:平津江南各味俱到。


日本人发行的在留邦人名录中,亚东饭店的广告。


据资料介绍,亚东饭店与北京路上的“顺兴楼”一样,于青岛解放前的1949年初停业。解放后,亚东饭店的店址成为中国花纱布公司青岛分公司所在地,1953年改制为中国花纱布公司青岛采购供应站,1957年底改为山东省青岛纺织品批发站。


如今的河南路与大沽路口,亚东饭店的旧址,已找不到丝毫印迹。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座二层建筑被拆除,建成了六层的一座高楼。


曾经名噪一时的亚东饭店,对于这座城市记忆是模糊的。包括一些档案资料的查询,亦是如此。历史总有一些转机,在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得知一位相识多年的网友王延浩女士,竟然是亚东饭店经理王向亭的后人。柳暗花明,也得以让一些仍不算清晰的回忆,使这座名扬大鲍岛的老饭店的经营者,逐渐理清了一些历史文络。


王向亭先生与两个儿子的合影


王向亭先生的孙女王延浩女士,在她零零散散的回忆画面中,透漏出一种莫名的无奈与心酸。


对于亚东饭店,除了这个名字,其他的我一无所知。只知道在河南路上,具体位置父亲也从没有告诉过我,虽然我和父亲经常从中山路由北逛到南。可不知道为什么,父亲从不和我提起,爷爷和奶奶的模样,我也是在几张旧照片上看到的。



关于亚东饭店和父亲的一些事情,我只记得这些:
一、饭店有很大有戏台,上二楼时,楼梯中间转弯的位置有一面大立镜;
二、饭店的厨子被蒙眼绑走,给蒋介石做了几天饭;
三、父亲十几岁就吃过生鱼片。


爷爷墓碑上的名字写的是王向廷,并不是资料介绍的王向亭,爷爷有三个孩子,从小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三人都在私立的教会学校上学。姑姑在圣功女子学校(现青岛第七中学)上学,父亲和大爷在明德小学(现德县路小学)上学。这两个学校是当时青岛最好的,师资队伍好,收费也高。


父亲去世之前,只是知道他小时候吃过生鱼片,很羡慕的感觉,我那时候还没有吃过,那是只有大城市大饭店才有的。


王向亭先生的夫人刘慧清女士


解放之后,爷爷就病了……家里开始以典当维持生活。那时父亲和我的大爷都只不过是十多岁的孩子,姑姑还小。奶奶一人带着三个孩子艰难的生活着。没几年,家里值点钱的东西基本卖光了,爷爷也走了......


爷爷走的时候,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了,能当的东西都当掉了,只剩一些旧衣服之类的。市区里没有可以安葬的墓地,爷爷躺在地排车上被孩子们拉到了双山西北的广东公墓(现在双山西北的清江华府和鸿仕雅居位置)。他一个人,孤伶伶的长眠在他乡,这满是异乡之人的黄土之下。


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广东公墓被夷为平地。因为父亲那时下乡去了农村,爷爷和数百多个异乡的遗骸   深埋在了林立的高楼、喧嚣的城市之下。


1975年,刘慧清女士在北京天安门前留影。


我没见过爷爷,连奶奶的面也没见过。爷爷去世后,奶奶跟着姑姑去了北京生活,我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去世了。姑姑把奶奶的骨灰送回了故乡,那时没有公墓我爹就偷偷把奶奶埋在市区某公园的树林中。


父亲走了几年后,姑姑从北京回来。在市区选了一处墓穴,把奶奶的骨灰,和爷爷曾经穿过的一件衣服安放在了一起。


我们家保留着爷爷的唯一的一样物件,就是爷爷照相时戴的那顶帽子。帽子是水獭皮的,我小时侯喜欢撸着玩儿,帽子据说是爷爷当年花了一百个大洋买的。


这顶帽子父亲也戴过,90年前后,他头戴着貂皮帽,身穿黑色呢子外套,脚穿三接头皮鞋。快六十岁的人,走在当时青岛时尚最前沿的中山路上,仍是潮范儿十足,回头率极高,好像是老电影里正派的富家老爷。

 

父亲说,这帽子以后可以改成女式的,但只有老了以后才能戴,因为年轻人火气太重。


父亲年轻的时候为了生活去过青海,给那里的牧民修鞋谋生,我小的时候家里还有修鞋匠使用的工具。想想真的很心痛父亲,一个从贵族学校出来的人,在家庭没落之后,为了维持生计,背井离乡去遥远的苦寒之地……磨砺出一层厚厚老茧子的双手,如何能与曾经洋气十足的文化青年联系起来。


父亲在面对我的时候,从没吐露过怨言,也从没有提起过往事。他的事情我知道的太少,偶尔咂摸着他的一丝半语,从中细细品味一些过往。记下来的虽然不多,对于我也是很幸福的了。


父亲把自己的下半生都揉进了一页页的书里,一支烟,一壶茶,烟袅袅,人不言,静静陪伴即是人间极至的生活。


王向亭先生像

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扎根于这座美丽的城市,还要感谢我那个素未谋面的爷爷,爷爷是在民国时期来到青岛的,具体哪一年从黄金城(招远)来这里的我并不清楚。近些年看到一些网上的介绍,他是不是那时青岛餐饮协会的会长我是不知道的,是不是青帮一员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掘到在青岛的第一桶金我更不知道。


父亲没有向我提起过他父亲曾经辉煌灿烂的事业,更别说后期爷爷事业的衰败及被搓磨至死的命运……亚东饭店,对于我,或许只是天空上一片飘走的云,触摸不到,也无处探寻。


只能从几张留存的旧照片里,去品味一些酸甜苦辣的滋味……


感谢王延浩女士提供的珍贵资料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优秀的的文史、文化、文旅自媒体平台,个人创办,一年365天,天天与您相伴!欢迎文案合作商务对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