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间,安徽路上的“老舍公园”命名也二十多年了,虽然叫着有些别嘴。曾经的“大花沟”,除了老青岛人,不知还有多少人知道?从德占时期的阿尔贝特公园,日占时期的大村公园,民国时期的第六公园,解放后的安徽路公园,再到如今的老舍公园,一百余年里,这一片区域见证了城市的风雨历程,也承载了几代青岛人成长的回忆。
“大花沟”历史旧影
“大花沟”的由来,首先是因为这片区域最初的样子,它只是观海山通往青岛湾的一条长长的自然冲沟。再就是因为旧时这里蔷薇花繁多,春夏时节鲜花绽放,开满沟壑四周,芬香遍野。“大花沟”这个名字在民间也是口口相传延续至今,如同相距不远的“大窑沟”一般。
1935年,骆金铭编著《青岛风光》,其中的公园篇中介绍:
第六公园,地处安徽路中央,面积七千三百平方公尺,因坡成园,完全为长狭之谷,形似船坞,细草如茵,蔷薇甚多,内有小懸木一株,年代较久,奇伟可观。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这条待开发的街道被命名为阿尔贝特街。在道路建设的规划中,因这条冲沟的填埋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在最初的施工中,街道只是以冲沟分为东西两部分,大沟两侧的土地陆续建造了欧式风格的别墅住宅。
1911年12月,胶澳总督府建设局提案,对这段冲沟的坡道进行种树绿化,用建筑废弃物逐渐填筑沟壑,将冲沟进行初步平整后,开始遍植草木。1913年,这处面积为30000平米的大型绿地,以这条街道的名字,被命名为“阿尔贝特公园”。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以后,于1923年将"大村町"更名为安徽路。在清除日占时期名称及恢复早期城市公园名称的同时,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以数字排序的方式命名了青岛第一至第六等6座公园。“大村公园”改称“第六公园”,继续增植花木,此时公园内树木繁茂、鸟语花香,游览和休憩的园林场所已具备相当规模。
1948年的第六公园(卡尔·迈当斯拍摄)
1956年的安徽路游园(电影《两个小足球队》)
1958年的安徽路游园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这里被规划成了一个大型的街心公园,称安徽路游园,不过市民还是习惯称呼这里“大花沟”或是第六公园。此时,园内路面继续平整后,补种了雪松、樱花、紫薇等花树,增建了月季花坛。建设了儿童活动区,其中的秋千、滑梯、跷跷板、大沙坑等,颇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这里再次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文革时期,因无人管理园区绿地再遭破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大窑沟邮局的拆除,青岛的集邮爱好者和一些邮票贩子在此自发形成了民间市场,并逐渐演变成一个较大规模的收藏品交易集市。每到星期天,更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在国内也是小有名气。直到现在,青岛的收藏爱好者还是很怀念那时的第六公园集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房地产交易的人群又占据了半个公园,也叫换房大集。换房大集一直延续到1999年之后,房屋自由买卖了以及大批的房屋中介的兴起。
1999年,市南区政府对安徽路公园再次进行投资改造。2000年7月8日,作为当年市南区“海之情”旅游节的重要活动板块,老舍公园落成暨老舍先生塑像揭幕仪式在此举行。公园又有了新的名字,“老舍公园”。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