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与肥城路东北角,一座仿旧建筑前,每日里依然有不少市民及游客在此拍照留念,这里就是中山路81号,曾经德占青岛时期的海恩大楼旧址。
说起海恩大楼,很多人可能不会知道,但要说起中山路上的青岛食品商店,老青岛人可能都会非常熟悉。历经百年沧桑的老楼,二十多年前因被判定为危房而拆除,在原址仿原貌重建了这座新建筑。
前些日编发了文史学者王栋先生的《中山路上消失的老建筑,福利洋行商业综合楼》一文,让读者朋友感受到了昔日中山路上曾经存在的那座漂亮别致的商业建筑。由于建筑独有的风格特点,福利洋行和它的塔楼成为许多明信片出版商拍摄的主题。而一街之隔的海恩大楼,同样以其特立独行的造型而引人注目。旧影中的福利洋行与海恩大楼同圣弥爱尔大教堂互相衬托,成为昔日中山路上最美丽的一道城市风景。
海恩大楼,也称亨宝商业大楼,由德国电气工程师卡尔·约瑟夫·海恩建于1900至1901年之间。海恩大楼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式的复古风格,顶部是塔楼,整幢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L形。
1904年海恩大楼发生大火,大火最终烧掉了大楼漂亮的塔楼,此后的修缮中,这个塔楼一直没有再现。
1904年,海恩将这座建筑卖给了在青岛居住多年的德国人恩斯特·希姆森。希姆森买下这座楼后,将部分房间出租给一些德国公司或办事机构。汉堡—美洲航运公司、胶州地方法庭等公司机构作为租者之一,在大楼内租用房间作为办公室。也有人把这里叫做“汉堡大楼”。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这里成为了著名的新民饭店,为中国人开设的西式饭店。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科)的尹莘农,早期在追随丁惟汾投身革命,1923年来到青岛行医,以学生或医师身份,往来于沪鲁之间。1924年按丁惟汾指示,在青岛山东路新民饭店一楼开办“共和大药房”,挂“医学博士尹莘农”铜牌执业行医,以此掩护接应往来齐鲁的革命人士。张宗昌督办山东时期,尹莘农身份暴露后出逃上海,方逃过一劫。
“共和大药房”后因经营不善而关闭,另有一说是是药房会计将资金盗光而导致药房无法延续。一份1936年4月的档案资料中,尹莘农还向青岛市商会递交因营业萧条无力完税,申请豁免的呈文。不过此时,尹莘农已被聘为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的校长和附属医院院长。
20世纪40年代初的老照片,建筑上的门头字号仍是新民饭店。20世纪40年代,中山路与肥城路东北角的“好莱坞饭店”。(青岛老照片馆提供)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门头换成了好莱坞饭店。经理是生于1905年的孙景瀛,经营西餐、洋酒、茶点,此时的登记信息是中山路77号。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海军陆战队陆续开始进驻青岛,成为美国政府以军事方式援助国民党的主要力量,美军也计划以此达到长期占据青岛港的目的。好莱坞饭店的酒吧、舞厅成了驻青岛美军士兵的好去处。酒后的美军横行霸道,肆无忌惮,时常有犯罪案件发生,导致民怨不断,反美声潮渐涨。
海恩大楼这座建筑,在历史岁月里一直在百年商业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50年代中后期这里被改为了“三八副食品商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1958年,全国大兴工业,为了响应当时“男工女商”的政策号召,男职工都被抽调离岗、支援工业,开始实行“女子化”。因为店里的员工都是女性,为了更加体现妇女的重要角色,也是迎合那段时间的形势及政治口号的要求。所以直接更名为“三八副食品商店”,大家一般都叫它“三八店”。1988年,中山路上的青岛食品商店。(王群摄影)
1978年,“三八副食品商店”更名为青岛食品商店。这里面是全市最全的卖各地食品的地方,各种点心和糖果,各地包装精美的小食品琳琅满目,这里有着许多青岛人童年里的诱惑。
20世纪80年代的青岛食品商店
1998年,青岛食品商店所在建筑因年久失修被认定为危楼,6月24号前居民整体迁出。不久,这座百年老建筑就此消失,在原址处按原貌又开始重建一栋新楼。
2004年,一街之隔的福利洋行旧址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这两幢位于中山路与肥城路口的德式商业建筑,这一区域最为别致的街景成为了历史记忆。
2000年,中山路与肥城路路口的新建筑。(吴正中摄影)
很快,来年的时候,这座新建筑就已交付使用,门头上挂上了新的“青岛食品商店有限公司”的店招。但不知因何原因,好像没几年的时间,青岛食品商店就从此消失了。
通过历史的回望,百年来这座建筑的经营使用者,也如同老建筑一般命运多舛,不同时期不断变化的店招,也似乎在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那些曲折坎坷的故事。
青岛人的记忆中,是否还记得正门进去后那一段高台阶,还没进门就有一股浓浓的糕点甜香味飘来,是否还记得那里面美味的江米团、蜜三刀、冰砖、冰激凌......
怀念曾经的青岛食品商店,那些记忆里的美好,或许只能在老照片里回味探寻了。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