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作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中心城区之一,包含有3片历史文化风貌区、159处优秀历史建筑。近年来,静安区坚持“留改拆”城市更新理念,不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和传承区域文化特色,形成了许多备受市民及游客喜爱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
苏州河(静安段)堤防总长约6.3公里,北岸起讫点为河南路桥—远景路,南岸起讫点为成都路桥—安远路,经天目西路街道、石门二路街道、江宁路街道和北站街道,沿线有河南中路桥、西藏北路桥、共和新路桥等12座桥梁。由于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而苏州河沿岸更是最早迈入工业化进程的区域,中国最早一批纺织厂、面粉厂、丝绸厂纷纷建立于此,因此两岸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工厂、仓库楼宇林立,码头、堆栈琳琅不绝。
如今,随着苏州河岸线步道贯通开放,沿岸那些承载着沪上百年工业发展历程与记忆的饱经沧桑的工业建筑,更成为了上海展现城市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期将沿苏州河北岸的福新面粉一厂旧址(光复路423号-433号)、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光复路1号)、中国银行办事处及堆栈旧址(北苏州路1040号)、怡和打包厂旧址(北苏州路912号)等四处工业遗产,带您漫步,感受静安区苏州河畔的百年工业变迁。
▼
福新面粉一厂旧址
✦✦✦
地 址:光复路423号—433号、长安路101号
保护身份: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
上世纪初,以实业兴国、护国、荣国为主张的民族资本觉醒,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12年底,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组建上海福新面粉厂,厂址就在如今的光复路423-433号、长安路101号,此处毗邻苏州河,航运便利,水道连通,且沿岸同类产业聚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上海最大的私营机器面粉厂。
1956年,福新面粉厂与阜丰面粉厂合并经营,更名为公私合营阜丰福新面粉厂,是当时上海唯一的机制面粉厂。1966 年更名为上海面粉厂,1984年12月,组建上海面粉公司。
福新面粉一厂旧址总建筑面积约为4500平方米,南墙上有“福新面粉公司”字样,该旧址有两排建筑。沿河建筑为砖木结构二至三层楼,坐北朝南。立面构图整齐,清水青红砖外墙,坡屋顶,挂红平瓦,建筑形体简洁。红砖主要为立柱及装饰线条,坡屋顶,一层采用砖柱、木梁承重,二层采用木柱、木梁承重。楼板采用木楼板、木搁栅,屋面主要采用木屋架、木桁条、木屋面板、粘土瓦坡屋面,局部采用预制混凝土板或现浇楼板。后排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屋顶,四周筑女儿墙。主要有砖墙、钢柱、木柱、木梁、木屋架承重。楼板采用木楼板、木搁栅,屋面采用木屋架、木桁条、木屋面板、粘土瓦坡屋面。厂区建筑群体,由通和洋行(19世纪末在上海开设的最早洋行之一)设计。
福新面粉厂一厂旧址,映射着民族工业发展的记忆影像,该旧址近期已初步完成了保护更新工作,静待新使用功能的置入,让这座百年老厂房重新发挥建筑的功能价值。
▼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
地 址:光复路1号
保护身份: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全天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参观方式:免费预约
✦
20世纪20年代初,位于光复路1号的盐业、金城银行与华侨创办的中南银行在上海设联合营业所,1922年大陆银行加入,统称“北四行”。至抗战前夕“北四行”成为全国金融业收储额最高机构。
随着储蓄和放贷业务的逐步增加,抵押货物也随之增加,为了堆放货物,四行联合储蓄会在苏州河畔买地建仓库,由紧靠西藏北路的大陆银行和西侧北四行仓库组成,统称为“四行仓库”。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以谢晋元为首的将士们在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击退敌人多次进攻,誉满中外,创造了抗战中广为传颂的奇迹。
四行仓库为法式风格建筑,楼高6层,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楼体用钢筋水泥浇筑框架,花岗岩条石砌墙,异常坚固,东西北三面均为高墙,仅朝南面对苏州河开有门窗。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行仓库被陆续用于商业和办公,2014年改建成“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由此,作为纪念馆的四行仓库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后来人砥砺前行。
▼
中国银行仓库旧址
✦✦✦
地 址:北苏州路1040号
保护身份: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
1927年,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由北京迁往上海,1933年选现址,即北苏州路1040号,建造办事所及堆栈仓库。
上海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是国内早期的现代主义风格仓储建筑,设计师陆谦受和吴景奇,是当时留学归国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两人曾合作完成大量的银行类建筑。
该建筑整体层高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水平划分,黑漆钢制平开窗,窗下墙为白色粉刷,窗间墙原为清水砖墙,后加贴泰山砖。屋顶为平屋顶,立面设有装饰带,四面均有开窗。
在2019年经历了整体保护修缮的洗礼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亮相,成为了一座集创意办公、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办公楼。这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休闲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建筑的使用价值,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休闲场所。
▼
怡和打包厂旧址
✦✦✦
地 址:北苏州路912号
保护身份: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
原怡和打包厂旧址位于北苏州路912号,地理位置属于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密集的历史性区域,建筑高三层,总建筑面积约4700平米。建筑平面呈“L”形,西南两翼长约50米,分别面向甘肃路和苏州河。
怡和洋行是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1843年成立上海怡和洋行分部,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洋行。
1931年,怡和纺织局旗下子公司怡和打包公司,为方便分量轻而体积大的“轻抛货”运输,降低运输成本,修建了怡和打包厂,承接原棉、棉纱、生丝、废丝、羊毛、皮革等轻抛货出口商品的水压机打包业务。
“打包厂”利用苏州河水路进行运输,每年的打包业务约有4万至5万包。作为当时苏州河上最重要的物流站点之一,不计其数的老上海滩货物,从这里分拣、发出,流向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为民族工业发展输送着养分。
建筑各层立面均为清水砖墙,原建筑底层南立面和西立面均有韵律排列的门窗和洞口,沿苏州河南立面,每四跨设主入口。建筑二层三层的窗户均为双层,内侧为内平开玻璃木窗,外侧为180度外平开钢板窗,体现了建筑原有的仓储功能特征。屋顶原有山花及宝瓶栏杆装饰的女儿墙,转角和端部共设有3个四坡屋顶塔楼。部分精美的建筑装饰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丢失,但在最近一次的保护修缮当中风貌得以恢复。
✦ ✦ ✦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沪上百年风云变迁,从工业时代浪潮滚滚,到如今现代化的日新月异,沿岸的工业遗址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印记,更是城市精神的延伸。漫步苏河岸,从它们身上,我们得以一窥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工业成就,也对上海未来城市发展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上海发布、上海静安、上海水务海洋、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微信公众号;怡和打包厂旧址实景照片由上海都市再生实业有限公司提供;部分文字信息素材来源自《中国工业遗产史录·上海卷》、《传承》等相关书籍。
素材: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编辑: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来稿请投:SHl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