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赏】工业遗产案例——上海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旧址

文摘   2024-11-27 17:39   上海  



前情提要

“上海工业遗产史录”专辑将呈现《中国工业遗产史录·上海卷》一书中的重点内容,为读者梳理总结上海工业遗产相关知识。

《中国工业遗产史录·上海卷》的撰写建立在对上海工业遗产长期的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海工业遗产的历史发展背景,分析了工业遗产的保存现状,为上海工业遗产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历史记录,也为未来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本篇将对上海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旧址进行案例展示。


基本信息

△上海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旧址现状


上海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旧址是上海近代重要的混凝土结构仓库建筑,在仓库林立的苏州河以北地区,作为少见的多层混凝土仓库建筑,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 地址:静安区北苏州路1040号

  • 始建年代:1933年

  • 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 建筑面积:不详

  • 工业类型:仓库

  • 保护级别: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示意图


历史沿革

中国银行的前身为1904年开设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1912年改组为中国银行,是当时北洋政府的主要银行之一,官商合办。1927年,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由北京迁往上海,1933年(又说1935年)选现址建造办事所及堆栈仓库,1934年2月16日,部分办公楼租赁予上海商检局,租期为五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商检局再次租赁中国银行堆栈大楼作为其局所,由最初的仅有3楼一部分堆房至1949年租用4至10楼全部楼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检局迁出。1949年,中国银行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


△1940年代上海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区位图

资料来源:承载、张剑明,《老上海百业指南》,2004


设计师

上海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的设计师陆谦受和吴景奇,是当时留学归国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两人合作完成多个作品。


陆谦受(1904—1992)为广东新会人,出生于香港湾仔跑马地,毕业于英国伦敦建筑学会建筑学校,是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1930年回国,担任上海中国银行建筑课课长,1932年1月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后执教于圣约翰大学建筑学系,还与同是留英归来的王大闳、陈占祥、郑观宣等组建“五联建筑事务所”,1949年赴港。他的设计几乎全都集中于一种建筑类型——银行。


吴景奇(1900—1943)为广东南海人,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科,1932年加入中国银行建筑课,成为陆谦受的重要合作者,共同设计了中国银行的大量建筑。


△设计师代表作品


建筑特征与保存状况

上海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是国内早期的现代仓储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整体层高为11层。其中堆栈部分为底部4层,平面呈矩形,东南角呈切角。办公楼为5~11层,平面呈L形,可供出租。建筑整体呈现代主义风格,屋顶为平屋顶,立面设有装饰带,四面均有开窗(图4-8-5)。建筑基础采用浮筏基础,上铺水泥三合土;地基采用平桩法打桩,即把汽锤平放于二导木之上,以汽锤的推动力使桩木渐次推进,为上海打桩之首创。


△建筑原始设计图案

资料来源:陆谦受、吴景奇,《上海北苏州路中国银行新建十一层办事所及堆栈》,1933

△建筑堆栈一层平面示意图(左) 及上层平面示意图(右)

资料来源:陆谦受、吴景奇,《北苏州河中国银行堆栈》,1936

     建筑外立面水平划分,黑漆钢制平开窗,窗下墙为白色粉刷,窗间墙原为清水砖墙,后加贴泰山砖。

△建筑立面


     北苏州河路1040号,这座承载着上海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在2019年经历了整体保护修缮的洗礼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亮相,成为了一座集创意办公、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办公楼。这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休闲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建筑的使用价值,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休闲场所。


本文节选自《中国工业遗产史录·上海卷》,该书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专委会主任曹永康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竺迪著述。

-- END --

*本文素材版权归书籍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用于商业用途。




素材: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编辑: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来稿请投:SHlbzx@163.com

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公众号旨在进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相关信息发布、历保知识普及、行业内相关优秀企业及杰出工匠介绍等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