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第二立面”是一座蕴藏着丰富历史脉络的人文富矿,沿黄浦江建筑后排的非临江建筑群,包含约140幢老大楼。
近年来,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工作已初见成效,一幢幢历史建筑通过一系列的精雕细琢、修旧如旧和功能重塑,实现空间再造和功能转换,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求,既保留历史价值,又突显实用价值,成为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示范样本。
在上海开放通商前,汉口路还仅仅是一条通往黄浦江边的无名泥路,1843年后这条路自外滩辟筑至今河南中路,因靠近江海北关,故而得名 “海关路”,就此踏上了它传奇之路的起点。此后,岁月流转,1855 年后,海关路不断向西延伸,先是抵达大新街(今湖北路),后又继续拓展至今天的西藏中路。1865年改名为“汉口路”,并以 “三马路” 的俗称,融入了上海城市的肌理之中,成为上海城市历史长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作为一条承载近代风云的百年马路,汉口路是昔日赫赫有名的“报业街”,上海第一张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即于此创办出刊。从1910年起,《天锋报》《民立报》《民强报》《太平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神州日报》《晶报》《回民日报》《上海画报》等数十家报馆在汉口路择址设馆,中国早期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报纸《申报》和《新闻报》曾在这里设立报社。
汉口路百年老店林立,不仅是上海最古老的“书店一条街”,也是有“远东第三大饭店”之称的扬子饭店的所在地,风靡海内外的经典老歌《玫瑰玫瑰我爱你》当年也在此唱红。可以说,近代上海的不少新奇事物、文化现象和建筑地标等,都出自汉口路。
本期,我们沿着汉口路自西向东而行,一同探寻三座与上海近代历史紧密相关的优秀历史建筑——汉口路309号、汉口路193号、汉口路110号。
01|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汉口路309号
申报馆旧址
位于汉口路309号的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申报馆,建于1918年,占地约7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80平方米,是一幢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的五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里也曾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的社址,这座历史地标性报馆大楼,见证了时代的新纪元。1994年,这幢建筑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汉口路309号现状
原申报馆大楼外墙檐口下部和壁柱均有花纹,立面设复合式壁柱,檐口出檐较深并设檐托,壁柱、檐口有装饰细部,底层大厅拱弧型平顶饰有精美的石膏花纹,美轮美奂。东北两面墙上整齐地在每层开有10扇长方形大窗,二层阳台挑出,栏杆美观,阳台座下也有装饰性图案。大门门楣上横挑着优质、坚硬的花岗岩,申报馆三个大字凿镂其中。
汉口路309号入口
大楼底层曾为印刷厂,设有排字房、纸版房、铅字房等。二层为营业厅,三层为董事会、经理室、会客厅和餐厅,四五层则有图书馆、校对室、照相厅,楼内还有搬运大型货物的电梯,这在当时的亚洲地区还不多见。
汉口路309号室内天花及中庭
02|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汉口路193号
老市府大楼
汉口路193号的老市府大楼,始建于1914年,竣工于1922年,由建筑师特纳(R. C. Turner)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是汉口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州路所围合的一幢半围合型建筑,主要建筑包括沿街围合建筑、庭院红色建筑、庭院多功能建筑、地下空间等,地上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
汉口路193号现状
历史上,老市府大楼曾作为工部局办公总部,1949年,曾用作上海市政府大楼,上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在此做过演讲,“陈毅市长办公室旧址”也坐落于此,是上海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一座历史建筑。1989年,这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汉口路193号重点保护部位
会议室和陈毅办公室 修复后实景
老市府大楼,带有巴洛克风格装饰和拱形券窗,外观宏伟大气。暖米色花岗石外立面,构图上强调比例和谐优美。底层基座使用大块花岗石贴面及塔斯干柱式,北面入口处为爱奥尼克圆柱,二三层用爱奥尼克半圆形倚墙列柱,二层窗楣以弧形与三角形的山花相间,三四层之间有大挑檐,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老市府大楼东北角入口处设有扇形的门廊,顶楼区域内有环形露台。
汉口路193号外立面细节
由于历史原因,该楼在建造过程中未完成围合,留有一个L形的缺口。为了弥补这一历史遗憾,2015年,上海市启动了老市府大楼的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经过数年的精心打磨和改造,2023年4月24日,老市府大楼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百年围合。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标志着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终于恢复了其原始设计中的完整形态。如今,外滩·老市府作为外滩“第二立面”的标志性建筑,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该建筑将不仅为市民提供一个丰富的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场所,还会成为举办各类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活动与商业文化业态的理想场所。随着外滩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周边业态的不断丰富,外滩·老市府有望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商业地标。
汉口路193号鸟瞰
03|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汉口路110号
中南大楼
位于汉口路110号的中南大楼建于1917-1921年间,原设计方为马海洋行,新古典主义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五层;1997年加建二层,现为七层。大楼先后被上海市化学工业局、爱建信托、天津银行上海分行使用,大楼整体修缮后,由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会使用。1999年,这幢大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汉口路110号现状
大楼坐北朝南,立面初始设计呈严谨对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横向竖向均为三段式构图。南立面底层中部为一个开间的入口大门,其两侧有塔斯干柱式双花岗石柱,大门两侧墙身有横缝装饰;二至四层中部三开间有贯通三层的4根多立克式花岗石巨柱,窗洞四周有花环纹章、束棒饰等深具古典象征意义的雕饰。大楼外墙面主要装饰材料为水刷石,底部勒脚和主入口及上方石材装饰为花岗岩。
汉口路110号入口广场
在修缮过程中,室内装饰除保留部分吊灯、栏杆、门窗套等,非历史原物部分为重新设计制作,取材用色多为与建筑外立面协调的金色、黄色、褐色等,另增加米灰、橄榄绿、灰蓝等具有金融气质的色彩,使空间更柔和明亮。
汉口路110号室内
/ / /
外滩第二立面
未来,在保留城市历史风貌和传承海派文脉的同时,“外滩第二立面”将通过历史街区与建筑的焕新,引入更加富有活力的产业,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空间,让历史遗珍成为城市名片,随着区域更新工作的进一步推动,崛起更多带有历史风貌特征的商业文化地标。
*本文建筑实景照片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一凡、刘文毅、吴越拍摄,部分素材来源于黄浦最上海、解放日报、乐游上海微信公众号。
素材: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编辑: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来稿请投:SHl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