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回顾|吴靖:媒介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以1990年代为例

教育   2024-10-17 11:10   北京  


10月11日,“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活动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举行。本次午餐会邀请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外语系本科,美国爱荷华大学传播学博士吴靖教授,为我们作题为《媒介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以1990年代为例》的分享。吴靖老师深度探讨了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媒介化如何推动社会变迁的问题,并分享了90年代媒介化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和媒介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本次午餐会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蒋俏蕾副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硕博研究生到场学习交流,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蒋俏蕾老师作开场介绍


首先,吴靖教授以90年代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为例,引出了尚待解释挖掘的“九十年代”在公共记忆中的文化形象及社会意涵。她指出,中国“长90年代”社会变迁存在社会经济转型、典型文化想象、媒介技术与市场双重发育等三个面向,并通过辨析“mediation”和“mediatization”的概念,阐释了“媒介化”的概念及其与日常生活的深刻联系。


接着,吴靖老师深入分析了媒介化的三个层次:媒介浸淫、媒介内容及社会记忆、媒介化生存与媒介工具的使用理解。她结合《宇宙探索编辑部》“伪纪录片”的创作形式,指出媒介形式本身亦可指涉“90年代”。她强调,无论是社会的媒介化建构还是通过媒介理解和参与社会的能力,都是媒介化社会的重要特征。


吴靖老师作学术分享


随后,吴靖老师对20世纪全球史中媒介化的发展推动社会变迁的三个案例进行探析,讨论了媒介研究的三个传统:芝加哥学派、媒介环境学和景观社会理论,以及批判学派,介绍了David Morley、李欧梵和吕新雨等学者的代表性研究,并为同学们分享了她的《日常生活与现代性启蒙》《主旋律电视剧的文化与政经原理》等研究。吴老师认为,摄影出版等行业的视觉转型、国内外影视、音乐与电子游戏等领域,均可窥得在90年代的媒介化进程中,社会想象的媒介化条件日益丰满、成熟,并为我们留下了公共领域与公共参与、影像媒介的社会使用这两样重要的“遗产”。


会同学与吴靖老师交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最后,吴靖教授指出,媒介考古可以揭示媒介社会使用中的另类选择,并帮助我们重新锚定90年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和角色,理解中国现代化长时段的延续与断裂。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不仅是快速追赶已有的现代化类型,还有辩证的超越,用媒介化带来的更多样的社会经验、经济发展经验和文化类型体验,形成更丰富的现代化路径、话语和经验。

学术午餐会现场





“清新书院 · 学术午餐会”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分会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午餐会以新闻传播学为讨论内容,同时鼓励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每次午餐会由一位主讲嘉宾分享相关研究的选题过程、领域概况、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结论等。在汇报分享过程中,主讲嘉宾及同学们可同时免费享用举办方提供的午餐,并展开深度交流。




供稿丨王嘉欣

排版丨王嘉欣

摄影丨周柘辰

审核丨黄一洋 雷凌雯

清华传媒评论
清华传媒评论(Tsinghua Communication Review),关注业界动态,观察学界前沿,从新闻传播读懂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