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W
INTER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眼科频道
偏头痛(Migraine)和干眼症(Dry eye disease)是人群中两种常见的疾病,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早在 1949 年,就有研究者提出偏头痛与眼部症状可能存在某种关联,而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偏头痛与干眼症发生之间存在的潜在相关性。进一步探索这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它们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和治疗策略,从而降低这些疾病的整体患病率。
多项回顾性及横断面研究发现,偏头痛与干眼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有偏头痛病史的患者中,干眼症状和体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偏头痛的人群 ;相反,在干眼症患者中,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同时患有偏头痛。这种高于一般人群的共患率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此外,有先兆偏头痛的患者比无先兆偏头痛的患者患有干眼症的可能性更大,这一发现提示偏头痛的特定亚型可能与干眼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干眼症是一种以泪膜稳态失衡为特征的多因素眼表疾病,常伴有眼干、痒、畏光、刺痛和异物感等症状。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偏侧头部疼痛性疾病,常伴随恶心、呕吐和对光声敏感等症状。畏光是偏头痛和干眼症的共同症状,这种对光线的敏感可能加重患者的头痛和眼痛 ;畏光既是偏头痛的先兆症状,也是患者在发作间歇期的常见症状之一。研究表明,部分干眼症和偏头痛患者存在角膜神经结构和功能异常。在干眼症人群中,这种异常可能存在多种致病因素,包括慢性角膜上皮损伤、高泪液渗透压、眼表炎症和(或)手术引起的神经损伤( 如屈光手术)。然而,在偏头痛患者中,周围神经损伤的始发因素尚不明确。另外,由于角膜神经纤维投射到三叉神经脑干区,对该区域研究发现在干眼和偏头痛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异常。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第一支是传入神经通路的一部分,这可能与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和固有光敏性视网膜 神 经 节 细 胞(IpRGCs) 提供的传入信号有关 ;同时,三叉神经也是干眼相关眼部痛觉敏感的传入神经。因此,三叉神经的异常激活可能是连接这两种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涉及颅内神经血管的异常活动,如血管扩张、炎症介质释放和神经元异常兴奋。同样,干眼症中的炎症反应也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干眼症中的炎症反应主要发生在眼表,而偏头痛则涉及到脑血管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可能促进神经的敏感化,导致疼痛信号的放大,这可能是偏头痛患者常伴随干眼症状的另一个原因。
抗炎药物是治疗干眼症和偏头痛的一线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偏头痛的急性期治疗,而类似的药物也可以用于控制干眼症的眼部炎症。此外,在干眼症中,口服 Omega-3 脂肪酸、短期局部皮质类固醇、长期局部环孢素和lifitegrast(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 拮抗剂)是一线药物,减少眼表炎症可能改善泪液成分和缓解干眼症症状。然而,与偏头痛相似,部分干眼症患者抗炎治疗无效。对预防偏头痛有效的口服神经调节剂,包括 5-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可通过调整神经信号传递,减轻疼痛症状,也开始被探索应用于治疗神经性干眼症。此外,光敏感管理是两种疾病都可采用的策略,对于畏光明显的偏头痛和干眼患者,使用调光眼镜或在强光环境中采取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外界刺激,减轻畏光症状。另有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的高阶像差等参数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改善眼表泪膜稳态,可能会成为偏头痛发作的预防方法之一。
综合以上分析,进一步探究偏头痛与干眼症之间的联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特征,也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更全面视角。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两种疾病的交互作用和共病机制,以便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多学科联合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和综合的疾病管理方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李亦心 编译)
摘自 医学参考报:眼科专刊
本书内容包括眼镜基础认识、眼镜定配技术、定配应用方案三部分,介绍了从处方到成品到应用的眼镜定配相关流程和方法,解决屈光不正人群和各类视觉健康需求人群对不同种类功能眼镜的定配需求。本书还结合国际上配镜师、视光师的职业要求,配合中国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职业资格要求为学习者提供专业课程学习。
不仅用于专业学生学习,同时可以作为视光行业、眼镜行业从业人员工作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