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人群与性别,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曲率差异,其对应的眼轴标准长度也自然是不一样的。所以近些年来轴率比变成了我们屈光判断的重要标准。
轴率比的强势登场少不了屈光系统的三大“前辈”——眼轴、角膜曲率和晶状体屈光力的加持。
不论是“眼睛的正视化”还是“近视化发展”都与这三大要素息息相关。
眼轴:眼轴指的是,由角膜正中到视神经与视网膜黄斑中心窝之间的距离。
在三大要素中,眼轴绝对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孩子眼睛的正视化过程,还有近视的发生发展都与它脱不了“干系”。从出生起,我们的眼轴一直处于一个“逐渐增长”的状态。从出生时的约16mm,长到成人时约24mm。晶状体屈光度:与眼轴“勇往直前”的增长趋势相反,晶状体屈光度则是呈现出一个“逐渐下降”的生长趋势。刚出生时,我们的晶状体类似于一个圆鼓鼓的球,这个“球”越是饱满,它的屈光力越强。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屈光度会逐渐从出生时约+34.4D,逐渐递减至成熟期约+19D。角膜曲率:角膜曲率是指通过角膜曲率检测仪器,检测出来的角膜屈光度或曲率半径值。与晶状体屈光度的发展趋势类似,我们的角膜曲率也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刚出生时,我们的角膜曲率最为陡峭,其曲率高达+51.2D,而后随着眼睛生长逐渐平坦化,直至3岁时接近成人状态约为43~44D。从我们出生到正视化,是由眼轴增长、角膜平坦化、晶状体屈光力下降共同维持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视力情况是由这三位“大神”共同促成的。
当晶状体屈光度或角膜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无法继续代偿眼轴的增长时,近视就会发生。简单来说,“轴率比”指的就是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平均值的比值。当很难进行睫状肌麻痹性验光时,AL/CR就是屈光不正的一个最佳参考。
角膜越平坦,对光线的折射作用越小,需要的眼轴(AL)也越长角膜越陡峭,对光线折射作用越大,需要的眼轴(AL)也越短备注:在正视化的过程中单单通过眼轴或曲率其一来判断屈光发育是否健康是片面的,而轴率比这种综合判断是相对全面的。
当然眼轴和角膜曲率我们只能大致推出排除调节状况的屈光状态,想排除假性近视,就需要进行散瞳验光。因为我们的眼球中,除了角膜,眼球里面还有另一个调节器,那就是晶状体。· 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得扁平,屈光度减小;· 当我们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得凸起,屈光度增大。如果验光时不进行散瞳,睫状肌的调节作用可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度增强,导致近视度数加深,可能会验得错误结果(所谓假性近视或调节性近视)。备注:如轴率比的值与综合验光度数存在较大差异,则可能存在调节因素影响,建议进行散瞳验光。假如孩子的眼轴长度是22mm,角膜曲率为43D,则孩子的轴率计算方式为:
角膜曲率半径 = 337.5 / 角膜曲率 = 337.5/43 ≈ 7.8轴率比 = 眼轴 / 角膜曲率半径 = 22/7.8 ≈ 2.8 一般把轴率比以3作为界限,轴率比 = 3 则大概率为正视;轴率比 < 3 则大概率为远视;轴率比 > 3 则大概率近视。备注:儿童处于视觉发育期间通常都会小于3(3大概率为正视是成人标准)✓ 预测孩子近视风险
✓ 跟踪孩子眼球发育情况
✓ 作为近视筛查与防控的应用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