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伏逆变器起家的阳光电源,踩中了“储能”的新风口。在过去一年里,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也获得了爆发式的提升,相比2016年,增长了超过225倍。阳光电源的创始人、光伏大佬曹仁贤,在今年3月发布的《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中,以415亿身家,在安徽企业家中拔得头筹。
国内光伏上市公司市值“一哥”,换了新人。从7月中旬开始,阳光电源市值一直保持在1450亿元以上,在光伏板块的“千亿俱乐部”里,占据了领跑者的位置。今年7月16日,阳光电源宣布拿下了位于沙特的储能项目,容量达7.8GWh。这个体量庞大的超级大单,刷新了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纪录——在此之前,国内企业的最大容量,是华为为沙特打造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光储微网电站,规模为1.3GWh。因此,尽管该项目合同的具体金额并未披露,但仍然在二级市场上引起了震动。阳光电源的股价从7月15日收盘价62.11元/股节节上升,截至8月7日收盘价为70.30元/股,区间涨幅达到13.19%,最新总市值达到1457亿元。以光伏逆变器起家的阳光电源,踩中了“储能”的新风口。在过去的一年里,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也获得了爆发式的提升,相比2016年,增长了超过225倍。在7月25日公布的2024《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阳光电源以102.06亿美元的年营收,排在第263位。阳光电源的创始人、光伏大佬曹仁贤,在今年3月发布的《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中,以415亿身家,在安徽企业家中拔得头筹。在此之前,隆基绿能稳坐了多年光伏板块的“一哥”位置。这家巨头曾在2021年11月,达到过市值超5400亿的峰值。今年3月,阳光电源的总市值第一次超越了隆基绿能,随后又被隆基绿能反超。一个月后的4月23日,阳光电源再度重返光伏板块市值榜首位,不过那时它的市值比隆基绿源只多了微弱的17亿元。6月时,阳光电源市值又一度跌落至千亿元左右。但截至8月8日,阳光电源以1447亿元的市值,较隆基绿能当日市值1047亿元,恰好拉开了400亿元的差距。这场竞逐也许还将继续下去,但阳光电源在近两年的强势崛起,也已是有目共睹。尤其是在2023年开始,随着旧产能出清,国内光伏产业进入新的周期性波动,光伏全产业链产品价格下行,行业也开始了新的洗牌。这种情况下,阳光电源的增长就显得尤为可贵。今年4月,阳光电源交出的2023年财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收722.50亿元,同比增长79.47%;归母净利润为94.4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162.69%。这份成绩单固然亮眼,但和隆基绿能上一年实现的1294.98亿元营收、107.51亿元净利润相比,尚有差距。不过,等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阳光电源就来了一次“逆袭”:公司营收126.14亿元,同比微增0.26%;但归母净利润为20.96亿元,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39.05%。在当季整个光伏行业中,它也可以称为净利润的“王者”。阳光电源的主营业务包括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新能源投资开发、风电系统、氢能等。其中光伏逆变器是其赖以起家的主要产品,也是营收的主力。光伏逆变器是光伏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堪称发电系统“心脏”。很多光伏“圈外”的投资者对逆变器市场并不熟悉,但在这个领域中,另一位“王者”就为大众所熟知了,那就是华为。华为不仅是通信设备和移动终端龙头,在2015年切入逆变器行业后,它多年蝉联了全球该设备出货量的冠军,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华为一路开疆拓土。而华为身后,紧跟的“老二”就是阳光电源。或者也可以说,在这个领域里,它是华为唯一强劲的国内对手。毕竟,当年就是阳光电源,研发了国内第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它也是华为入局前的市场引领者。2021年,华为逐渐退出部分海外市场,阳光电源加强了在海外尤其是北美市场的扩张。根据调研机构IHS Markit发布的2021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排名,阳光电源在这一年曾一度登顶。即使在2023年开始的光伏产业周期性调整中,逆变器市场仍是一片“避风”的港湾——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仍一直保持正向增长,而要做光伏电站,光伏逆变器就是必需品。与此同时,市场上光伏主材的价格下降,促使光伏装机成本的下降,也带来了电站装机的需求增长。对阳光电源来说,反而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提升了盈利能力。2023年,阳光电源不仅赚钱了,而且几乎每一个业务板块都“大赚特赚”。根据财报,其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营收为276.53亿元,同比增长60.97%;新能源投资开发业务营收为247.34亿元,同比增长113.15%;储能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78.02亿元,同比增幅为75.79%。与之相对应的,还有阳光能源的“赚钱能力”:2023年其光伏逆变器等设备业务毛利率高达37.93%,储能系统毛利率也达到了37.47%,新能源投资开发业务毛利率也有16.36%。阳光电源的“新能源投资开发”业务,主要指的是投资建设新能源电站,这也与光伏逆变器的销售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随着各地光伏电站建设的加快而不断提升。光储一体化已成为市场大趋势。阳光电源的业绩飙升,也和储能业务的暴涨息息相关。这个业务板块在2016年才被公司列入主营业务,当年收入仅为7857万元;两年后其营收才刚刚过亿。但它的“逆袭”,却只花了两年时间。2022年,国内新能源市场爆发,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了百亿元关口。2023年,该板块收入就快速增长到了178.02亿元,公司储能系统出货量连续两年蝉联全球冠军。阳光电源董秘陆阳在5月的业绩交流会上提出,2024年是公司的“储能业务元年”,出货目标是达到20GWh以上。资本市场“用脚投票”。2021年10月,阳光电源股价一度攀上121.97元/股的峰值,一年间涨幅超过410%,市值高达2562亿元。在《2021胡润百富榜》中,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曹仁贤的身家达到650亿元,登上了当年“安徽首富”的位子,并一直蝉联到了2023年。阳光电源从安徽合肥起家。这也是一个城市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故事。
身为安徽首富的曹仁贤,早年在合肥工业大学就读,也自此在合肥扎了根。研究生毕业后,曹仁贤留校任教,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研究和教学。直到1997年,29岁的曹仁贤决定辞去教师工作的“铁饭碗”,凑了50万元的启动资金,在合肥一间20平方米的屋子里,创办了阳光电源。阳光电源刚成立的头几年,由于体量小、底子薄,发展一直都很艰难。2022年,借助于“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工程”,公司才打开了市场,赚到了一笔钱。但曹仁贤坚持认为,未来可再生能源必然会大力发展,而当时国内的光伏并网逆变器主要还依靠进口,因此他决定,把核心产品押注在逆变器上。曹仁贤的教学研究基础发挥了作用。2003年,阳光电源自研的光伏逆变器终于成功并网。这不仅打破了海外企业的垄断,也扭转了公司自身的命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在鸟巢体育场中就应用了阳光电源的逆变器。2011年,阳光电源登陆深交所,成为该领域内第一家上市公司。即使在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史上,这也是值得记录的一笔。逆变器的国产化,为国内光伏行业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立下了汗马功劳。光伏逆变器中涉及半导体、微电子、软件算法等多项技术,对于新玩家来说进入门槛高,“跨界”也不易。但恰恰也正是因此,拥有技术实力的华为入场后,快速取得了领先地位。曹仁贤也不敢在原地“躺平”。阳光电源早已着手搭建第二条增长曲线,那就是储能系统。2006年阳光电源开始涉足储能业务。到了2014年,阳光电源携手三星,以合资方式共同开拓电力储能市场,喊出“再造一个新阳光”的口号,提出了要成为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战略目标。当时国内分布式光伏的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期。即使从全球储能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储能行业的商业化也还只是初见曙光。阳光电源的布局,从现在看来,也是具有前瞻性的。以光伏逆变器为核心,阳光电源向储能、太阳能、风能、氢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全面拓展。曹仁贤的一个庞大产业布局,也逐渐浮出水面。今年3月,在号称“风投之城”的合肥,诞生了最大的一笔首轮融资。阳光电源旗下的控股子公司阳光新能源,宣布引入投资者铁基新能、富浙富创,合计增资3.47亿元。这是阳光新能源首次引入外部融资,而据公告,其投前估值已高达190亿元,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独角兽”。阳光新能源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新能源电站的系统研发、项目开发以及系统解决方案销售业务,拥有各类型的光伏电站和风力电站等。作为其投资方,铁基新能成立于2023年12月,它的大股东安徽省铁路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则是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曹仁贤的目标,或许是创造下一场“盛宴”:去年12月底,阳光电源曾宣布,已筹划启动阳光新能源分拆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外,曹仁贤也把目光投向了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氢能领域。2019年,公司成立了氢能事业部。2021年,子公司阳光氢能在合肥诞生。2023年底,阳光氢能宣布完成6.6亿元的A轮融资,估值已超过60亿元。在阳光电源及其旗下孵化的“独角兽”们背后,合肥作为“新能源重镇”的潜力,也正在爆发。在互联网上,合肥有个“最牛风投城市”的美称。从2008年投资京东方,到近年来通过投资引导孵化晶合集成、蔚来汽车等龙头企业,合肥成功撬动了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与此同时,合肥也雄心勃勃,为打造一座“光伏之城”而努力。合肥出台了一系列光伏产业扶持政策,除了阳光电源主营的逆变器外,也覆盖了光伏电池片、组件,以及后端的储能电池等产业链不同环节,吸引了晶科能源等龙头企业来此落户。不止阳光电源,从海外的特斯拉到国内的宁德时代,新能源巨头们都纷纷看好储能市场。
据市场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发布的报告,全球储能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1.2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在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发布的2022年全球电池储能系统市场份额中,阳光电源力压特斯拉,以16%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但在2024年,国内储能市场刚爆发一年后,就已成了竞争激烈的“红海”,储能系统和电芯的价格不断下探。但另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已经显现,那就是海外。除了美国、欧洲这样的传统大市场外,中东的新机会也在涌现。在拿下沙特的储能大单后,阳光电源也在官网上激动地发了一则标题为《全球最大储能项目签约》的“喜报”。毕竟,这一项目的容量实在太大,可以说是振奋人心。从其体量来看,已几乎接近阳光电源去年一整年储能系统10.5GWh的出货量。而特斯拉旗下的能源子公司Tesla Energy在今年二季度,也仅部署了9.4GWh的电池储能产品。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让全世界都认识了“中东土豪”的出手阔绰。根据阳光电源公布的这一项目的进程:2024年开始交付,2025年全容量并网运行。在外界看来,这似乎也意味着,至少这两年,阳光电源的收入有了“保底”。和阳光电源签约的沙特ALGIHAZ集团,作为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商,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已建设众多光伏电站。阳光电源也称,该项目可有效提高沙特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助力沙特“2030愿景”实现。沙特的这一愿景,指的是将在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到总能源结构的50%。中东地区在光照资源上,可谓得天独厚,因此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能源转型。中东地区的光伏产业起步较晚,而且原材料不足,本土制造业的基础也薄弱。但这,恰恰是国内光伏企业的强项。卡塔尔的大型光伏电站也在2022年世界杯期间“出圈”过。这个电站相当于1400个足球场的面积,总装机量800MW,采用了180万块双面光伏组件,每年可以提供18亿千瓦时的绿电,大约可以满足30万户家庭一年使用。在这背后,这个光伏电站可以说几乎全部是中国企业的合作成果:其中的设备都是国内企业所提供,像光伏组件就来自隆基绿能,工程承包商是中国电建。中东的新能源需求,以及国内企业的实力,都从中可见一斑。在这之后,和中东土豪们合作,成为国内光伏企业们近年来的标准动作。就在阳光电源官宣拿下大单同一天,光伏组件龙头晶科能源宣布,其全资子公司晶科中东,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公共投资基金(简称“PIF”)旗下子公司、沙特能源设备公司(简称“VI”)签订股东协议。硅片龙头TCL中环也与PIF、VI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推进太阳能光伏晶体晶片在沙特的本土化生产。这两项合作,合计总投资额约达到了30亿美元。在储能这块,阳光电源能够被沙特合作方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较国内其他厂商,阳光电源具有先发优势,而且海外市场一向是阳光电源的优势所在,也获得了海外的资质认证和市场认可,在公司总营收中,海外市场收入长期占比近半。在2023年,公司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达到了46.19%。但是,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也已成为老牌巨头,以及后进的新玩家们瞄准的方向。包括宁德时代这样的动力电池龙头、阳光电源的“老对手”华为,也都在向储能领域发力。在未来谁能胜出,仍然是个未知数。
--- End ---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财经天下杂志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