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我在北京参加了多伦多正念研究中心(CMS)的MBCT师资强化培训。
主讲老师之一Dr. Patricia Rockman(大家叫她Pat)是CMS的联合创始人、多伦多大学精神心理学院副教授、《正念认知疗法:具身体现与探询练习》的作者之一。另一位老师Allison也是CMS的督导,从业三十多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
Patricia Rockman教授合著的新书,译者为Balinda老师
中英双语师资班一直由Balinda李婷老师创办的中加正念协会(CCMA)承办,今年已经开到第四期了,才第一次有线下课。两位加拿大的老师都是第一次来中国,也不确定之后还会不会来,所以真的是机会难得。
三位老师(Balinda,Pat和Ally)的合影
培训本身的课程设置也遵循MBCT八周课的结构——报到当晚的开营仪式相当于“先导课”,后面几天是按顺序回顾八周课的内容,了解每节课的背景、原理、目标等,并学习如何带领和探询。时间表是这样的:
每天7:00-20:30的课程还是很硬核的,白天的课程中途只有两次10-15分钟的休息。为了让大家省去奔波安心学习,没有特殊情况的学员统一在基地住宿。
1
并不完美的开始
其实当我知道培训地点在顺义的时候,对于住宿条件和生活便利度,是做了一些心理准备的。毕竟,上次去顺义还是大一军训,只记得坐了一个多小时大巴车,经过一片又一片农田之后,到了一个几乎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
还好这次是在镇政府旁边,周围至少有快捷酒店、餐馆、便民超市等基本配套。外卖虽不是特别方便,但能买到库迪咖啡就很救命。入住后发现房间略显简陋,但该有的都有,看着也还算整洁,于是安心住下。
本来充满期待和干劲,没想到一个“事故”让我第一天早课就迟到了——起床后在房间发现好几只蟑螂,其中一只还爬在我的洗漱包上,对于有洁癖又怕虫子的我来说挺崩溃的……
我试着做三分钟呼吸空间来缓解情绪,有点改善,但不多。练习结束,在房间里活动时仍然草木皆兵,看见一道黑影、听到一点响动就神经紧张……看来这种根深蒂固的下意识恐惧,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改善。而在此刻,它显然是超出了我的耐受窗口。
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我跟场地负责人雪姐说想换房间,却被告知已满房。于是只能找外面的酒店,距离基地400米有一家去年装修的二星宾馆,还有空房,我打算搬到那儿。
然而因为白天课程太紧,一直等到下午学习结束,我才能趁晚餐时间去整理行李退房。也许是觉得我饭都没吃就去收拾的样子有点可怜,雪姐突然说:“您看补点钱换套房可以吗?这样您可以好好上课。”然后带我去另一栋楼看了套房的房间,条件确实好很多,于是我爽快地换了。
我答应了雪姐一件事,就是不把这事儿告诉其他同学,因为套房原则上是给老师住的,也只剩下这一间,要避免“不患寡而患不均”。搬完行李,我发信息再次感谢雪姐,收到回复:“好好学习”。
晚上我一个人回到两室一厅的大套房里,心情有点复杂。一方面感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方面又觉得抱歉,对其他同学不太公平,还给工作人员添麻烦。但事已至此,确实只有好好学习才对得起雪姐的照顾。
2
老师和我们一起“卷”
虽然只是培训,但Pat的教学态度,完全就是教授对待大学生的态度。她很严格,每天要签到,没来的会让助教老师去询问情况,也不允许在课堂使用手机。但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大家的需求和感受,比如分小组时发现有人落单,会让助教帮忙协调。
最令人佩服的是,Pat每时每刻,都在根据现场情况优化教学方式。
例如最开始的小组练习,除了带领者、探询者、观察者,其他人都是没有角色的参与者。Pat发现有些同学会习惯当参与者,练习带领和探询的机会较少,于是把之后的长练习分成几小段,让每人带领其中一段。
再比如,她发现大班提问和反馈总是占用太长时间,改成小组内先讨论,最后每组只提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分享一条最大的收获。关于一组几个人合适,前期更是不停地在调整,直到摸索出最佳人数才固定下来。
还有一次是“办公室练习”的示范教学,她发现教科书上的标准场景似乎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职场习惯,大家练习的反馈并不好。于是果断叫停,说需要修改一下场景。
分组回复示教练习,Pat在指导其中一个小组
有一天晚课结束和Balinda闲聊,她“大倒苦水”说明明定好的教学计划,Pat每天都在改,给她和助教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当然,这只是半开玩笑的吐槽啦。Balinda说是因为中国人太勤奋(卷)了,让Pat非常感动,觉得自己也要尽量多教一些东西,才对得起大家的努力。
3
正念聆听 & 反馈
老师要求大家互相反馈的时候,必须先指出至少一条对方做得好的点,再给至少一条建设性的意见。这条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帮了我很多。
在小组回复示教中,我曾和几位没什么带领经验的同学合作。最初听他们带领的时候,我特别在意引导语的正确性,在听到诸如顺序不对、关注点不清晰的“错误”引导语时,我会如坐针毡,感到不耐烦,产生强烈的想打断和指正对方的冲动。
但逐渐地,我习惯了先观察自己的烦躁和冲动,并不带评判地跟随对方的引导语,无论它是什么样的。同时因为必须要给一条正面反馈,我学会了带着善意和耐心来倾听,然后就真的发现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某位同学虽然引导语不熟练,磕磕绊绊甚至顺序有点混乱,但她在带领中多次强调了自我照顾,作为参与者感到自己受到了关心。
而我从同学们的反馈中,知道了自己的优势是逻辑清晰有条理、引导词准确,最大的问题是容易着急,导致带领语速稍快,或探询时迫切想获得答案,有时会给人带来压力。要不怎么说正念老师自己的修行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全然专注的练习中,带领者任何一点紧张、焦虑或不耐烦的情绪都会被参与者觉察到,不可能蒙混过去。
4
正念是抗衰神器
其实两位老师都已经70岁上下了,经过长途飞机和时差,还能元气满满地跟我们一起每天卷十多个小时。尤其是Pat,无论是容貌、声音、体力还是精神状态,看上去都比真实年龄小起码20岁。
在一次分享中,我说非常羡慕两位老师的状态,如果我到她们的岁数也能有同样的状态,那么年龄的增长似乎不是什么可怕的事。
本来还担心提起年龄是不是会有些冒犯,结果Pat听完哈哈大笑,给我们分享了一条Elizabeth Blackburn(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研究结论:长期的正念练习能减少端粒的磨损,甚至可能增加端粒的长度,也就是延缓细胞老化。这条在Elizabeth Blackburn著名的《端粒效应》一书中就能找到。哈,练习正念的最大动力出现了!
5
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最后一节课,所有人围坐一圈,手中代表正念的彩绳也连成一圈。每个人会从彩绳上剪下一段,希望今后能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最后是所有人都围成一圈(没人拍照了),这张照片是前面的小游戏
我剪彩绳
这段彩绳也代表了大家共同的回忆。短短一周课程,在所有同学以及老师之间建立了深深的链接。果然还是要见真人啊!
之前一直参加线上课,已经觉得收获很大,可是经历过线下,才发现线上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此行的收获,早已超过了培训内容本身——不仅认识了作为榜样的老师,还认识了一群正念路上的小伙伴。
颁发结课证书时与Pat和Ally合影
两位老师给我的签名
这次培训也帮我充值了一波正念“电量”。之前我有时还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偶尔偷懒不练习,但自从培训回来后,每天练习没有中断过。很开心,终于真正实践了那句“是开始,不是结束”。
全文完~欢迎关注催更!❤️
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