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今心空间,找到当下的力量
内容:走在西方正念的前沿,聚焦东方智慧的启迪
4个原则:
1、新鲜:欧美最前沿的正念学习资料
2、真实:真实的修行感受和人生经历
3、科学:经过科学验证的正念冥想
4、原创:仅7%的公众号仍坚持原创
正念饮食觉知训练(MB-EAT) (作者:克里斯特勒等,2014年) 通过教授正念练习、培育正念的饮食(状态)来提高人们的自我接纳和幸福感。
其蕴含的理念就是:人们在与饮食和食物建立全新的、可持续的关系时,随之产生的“智慧”极具价值。
所谓“智慧”,就是能以一种富有弹性和深度的态度来汲取和诠释个体的经验和知识,而非按照外界的条条框框和准则进行刻板的解读。
系统学习
在多个正念饮食觉知训练的变体临床试验中,都明确显示出受试者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实质性的改善,里面就有同时患有暴食症和隐性进食障碍的个体病例。鉴于冥想活动在传统上就具有让心智更加集中的价值,再加上相关的科研也证实了正念减压(MBSR)课程中人们的精神幸福感能够被提升还涉及到一些其他因素,正如慢性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表-精神幸福分量表(FACIT-Sp)评估所示,我们足以推论:幸福感会因一些其他方面的调整措施而得到提升,比如稳定情绪、平衡饮食失调等,而正念饮食觉知训练(MB-EAT) 也应属于这类能提升幸福感的措施。
将117名中度至重度肥胖的受试者(其中有25.6%的人患有暴食症)随机分配到正念饮食觉知训练(MB-EAT)组和对照组,在训练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慢性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表-精神幸福分量表(FACIT-Sp)和其他评估标准的即刻评估(IP)以及2个月后的追踪评估(F/UP)。正念饮食觉知训练(MB-EAT)组的受试者在精神幸福分量表上的所有参数(意义/平静和信仰)都出现显著提升,而对照组中的受试者在这些参数上则呈现维持不变或是下降的情况。这些参数的提升与情绪和饮食平衡在即刻评估以及追踪评估期间的改善有关,也与正念五大支柱问卷(FFMQ)中所涵盖的正念要素的提升有关。治疗中意义/平静值的上升,介导了即刻评估中FFMQ观测指标在调节饮食和抑郁上的影响。
研究结论就正念练习在培育“智慧心智”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精神上的价值展开了论述。
有观点认为,正念饮食觉知训练(MB-EAT)的核心要素能够引发富有意义的心灵上的参与度,这对人们提高和维持整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至关重要。
点击查看正念饮食课程介绍👆🏻
科研介绍
正念饮食觉知训练 (MB-EAT) 整合了冥想练习、人们和饮食、营养、食物及身体觉知关系的科学,还结合了自我情绪调节的理论。(卡弗和谢尔, 1998; 夏皮洛和谢瓦兹, 2000)。
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无论受试者是否患有暴食症 (BED),都能在调节饮食和缓解抑郁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正念饮食觉知训练的核心内容已发展了数十年,涵盖了大量的正念冥想练习、饮食觉知练习、和配有引导语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接纳相关的练习,并且内容还对不同群体进行了调整,能够适用到广泛的群体,包括不同程度的肥胖症患者、暴食症患者和没有暴食症的人群、以及II型糖尿病患者。(米勒等人, 2012; 道本米尔等人, 2016; 麦森等人,2016).
以正念饮食觉知训练为基础的课程,无论怎么调整都蕴含一个理念:与“智慧的自我”联结会对自我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它能取代所有外部强加而来的节食规律、食物禁忌、社会推崇的体重和外表标准。
那究竟何为“智慧的自我”?它又与“灵性的自我”有什么关联?
冥想虽然从传统上就与灵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当代冥想,尤其以治疗为主的冥想练习,都较少关注灵性的层面。这在某些方面其实很好理解,冥想练习经常被定义为一种认知过程,这种定义很有用。冥想练习会训练人们把注意力轻轻地停留在呼吸或身体感觉上,然后再进一步扩展到想法或特定的情感体验上,同时不陷入任何的反应或评判里。训练的意图源自于传统的佛法,旨在让心智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更深远的其他方面,都能够从根深蒂固的条件反应或痛苦中解脱出来。(瓦茨豪兹和帕格蒙特, 2005)。
而参考当代的“智慧”概念也非常有用,智慧被认为是在面临更加复杂的选择时,更多地让大脑中能提升人类自我调节能力和幸福感的区域来发挥作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方面的确如此,但智慧能够渗透到所有的功能上,它并不总会引发灵性能力。(斯滕伯格, 1990, 1998; 施瓦兹和夏普,2010)。
最近的二十多年里,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在涉及各类人群的试验中都证实了灵性能力的重要性,包括刚迈入成年阶段的年轻人、慢性病患者、精神病人和老年人。心理构建已在多方面得到了验证,包括生命意义(布洛赫等人, 2017)、目标、心灵应对 (察森斯卡, 2015)、 慈悲心和精神体验 (奈伯和巴斯克斯, 2018)。
所有这些研究都表明:有日益增多的研究都已证实了心理构建和改善精神健康、生活质量以及适应能力有关。
对灵性体验的表述多种多样,通过对心灵相关的要素进行评估,包括意义、平静、宗教/信仰相关的精神体验、与神灵/宇宙万物的联结,由此得出灵性能力可能相对更容易些。
本文作者认为,灵性能力是许多人内心所渴望的,即:从生活现状的挣扎和努力中“后退一步”,去体验更充实、更有灵性的生活。虽然它常会与宗教活动产生交集,但它更多是强调一种深层次的心理体验,而不与任何特定文化习俗(或个人的关键)信仰相关。
个体在灵性上的差异可以通过各类自我报告来评估,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差异就是对特定信仰的参照度,或者说将它纳入考量范围的程度(比如对上帝的信仰)。最常用的评估标准就是慢性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表-精神幸福分量表(FACIT-Sp),它主要评估两项要素,即:意义/平静,和信仰 (皮特曼等人,2002)。
不同的衍生版本,可用于对具有不同信仰的群体进行测试,包括无神论者,而且都体现出了良好的心理测量性,经常被引用在健康文献中。跨学科研究已证实了FACIT-Sp分量表中的和平与信仰参数与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我报告中的情绪平静、更好的认知功能以及社会支持度相关。
正念相关的各类治疗都能使与健康相关的幸福感得到提升(克劳斯等人,2017)、减少慢性疼痛方面的压力(费雷拉和帕格蒙特,2015)以及FACIT-Sp分量表得出的灵性能力。
正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灵性智慧,幸福感的增强可能部分是由于改善了心理状态、饮食调节。这些提升还可能与改善和健康有关的行为相互作用。例如,祷告和冥想与前额皮质的活性有关,大脑在自我调节方面起作用的区域。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肌肉的原理相同,越是“锻炼”一个人的自我调节肌肉,就越能为它提供更大的力量,并能在其他方面和环境中运用这种能力。
冥想练习已被证明可以改善自我调节过程和结果,降低皮质醇,增加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活性。
在饮食行为上探索这些过程似乎不太可能。毕竟,食物的选择关乎到生存、基础健康、快乐,既不摄入过量也不食不果腹,但也不一定关乎更高层次的意义或体验。正念能让意识集中在进食时的体验、思想、情绪、身体接受和管理压力反应上的方式,应足以理解这些与日俱增的实证都在说明正念饮食训练的价值。
饮食相关的练习全都仔细地参考了关于进食调节规律方面的研究,例如提高对生理性饥饿或因环境和情绪因素而诱发的“饥饿”间的识别; 感官上的饱腹感在调节食物摄入量方面的作用 (在训练里被称为“味觉满足”), (吉纳德和布鲁恩, 1998); 觉察到饱腹感即意味着进食结束 (格列布特和汉鑫, 2001; 赫伯特等人, 2013); 观察饮食“均衡”者身上展现的自然而富有弹性的饮食模式 (克里斯特勒和洛丁, 1989)。
正念饮食觉知训练旨在强调进食的“质大于量”,或者说,要去享受每一刻的进食体验而非食物的摄入量,从而改变了食物包含的奖赏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消除它。
当然,正念饮食觉知训练(MB-EAT)有比这更广阔的初衷,那就是帮助人们摆脱对饮食和体重问题的过度关注,将他们的焦点和精力重新转回到生活中更值得关注和操心的高层次追求上。
该课程所依据的观点就是正念练习能让人类各类功能都得到加强,其中包括了能培养出智慧的灵性能力。
正念饮食觉知训练将“智慧”的概念贯彻在了整个训练过程中。
从第一节课程开始,就引入了智慧的概念来理解正念练习的价值所在。并由此来内省自己选择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吃多少,而不是依赖于意志力对节食的严格规定。“智慧”一词的实用似乎能与受训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训练中更重视灵活性而非自我批判,要用灵活的方式去探索全新的进食以及食物选择模式。
我们始终都在强调,随着新的选择被轻柔地带入意识,可能会让一个“更为明智”的做法呈现出来,而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发生在进食训练进行到中途的时候。这里可以拿我们某位女学员来举例,她曾坦诚不公地说自己经常会带着负罪感地强迫自己吃完别人带到公司休息室的甜甜圈。在第五节课上,她非常兴奋地告诉我,当这周又有人带来了甜甜圈时她的反应变得截然不同。她先是觉察了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感到饥饿,然后小心翼翼地挑了那只特别吸引她的甜甜圈,把它带回办公室里让自己充分地享受进食的过程。她注意到在咬第一口的时候,自己感觉味道特别好(也没有感到内疚),吃第二口时也觉得不错——但当她吃第三口的时候就感到太过甜腻,巧克力糖衣也失去了风味。于是她就停止了进食,然后开始呼吸——接着就把剩下的甜甜圈扔掉了。她大声地对大家说她自己曾经从来不会扔掉吃剩下的食物。这就是一个与“明智”的自我建立起联结的例子。
正念饮食觉知训练(MB-EAT)融入了内容广泛的正念练习,包括静坐冥想练习、可在饮食时播放的时长仅几分钟的迷你冥想练习、配有引导语的饮食练习先从四粒葡萄干开始,逐渐引入更多复杂的食物和进食场景、带引导的冥想练习,还设置了充分的回家练习以及小组讨论。
再次重申,“智慧”一词会频繁出现在冥想练习的引导语里,尤其以第十课中的智慧冥想练习为最。“灵性”这个概念直到这个练习才被首次提及,然而,练习者们(大多是基督徒)却发现冥想练习有时会唤起自己做祷告的感受,而且他们也不乏会在冥想练习时出现灵性体验。
这就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我们如何理解“智慧”和“灵性”?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在神经功能科学的范畴上,又都与培育正念相关的能力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语词通常与宗教和灵性实践方面的文献联系在一起,欣赏这些传统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内在的心灵,还可以对自身和社群都孕育出智慧和更大的福祉。
鉴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悠长的历史渊源,冥想练习也许能够解放生存行为(如进食)和情绪反应相关的高度自动化的情绪反应模式,这些情绪反应通常可能来自大脑的下部区域,从根本上打开了与心灵体验相关的大脑通道。
根据科研看到,可能是这些冥想练习中引发的灵性体验又“反哺”了以往根深蒂固的联结,产生出更加复杂的选择或者说是“智慧”的选择,从而提高了整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为了探索以往关于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已经由FACIT-Sp分量表做出评估),其情绪和饮食相关的研究结论是否能被沿用到一个更加聚焦于正念的诊疗训练上,以及探索“改变”在影响FFMQ评估中所起的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