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关注今心空间,找到当下的力量
内容:走在西方正念的前沿,聚焦东方智慧的启迪
4个原则:
1、新鲜:西方最前沿的正念学习资料
2、真实:真实的修行感受和人生经历
3、科学:经过科学验证的正念冥想
4、原创:仅7%的公众号仍坚持原创
文:李婷Balinda
布达拉宫门口跳入2015年👆🏻
一、财务自由是个伪命题
“我很喜欢旅行,但是现在没有足够多的钱,等财务自由了,我就会去环游世界!”
有过这个想法的小伙伴请举个手?(虽然我看不到你们,但我知道会很多)
不喜欢旅行的人,应该也幻想过“财务自由”吧?我也是其中一员。
跟我一直以来“学院派”的朋友圈相比,在间隔年的旅行路上遇到的驴友们可以用“奇葩”来形容。
当我在埃及红海遇到一个19岁就出门旅行了两年的小男生时,不禁高呼,哇~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过?真是我孤陋寡闻了!
当时我们几个从国内来埃及旅游的人聚到一起,都好奇地问他这两年是怎么生存的,他说自己会弹吉他,打点零工赚点钱,然后就是摆地摊,比如从A国购买一些手工品,然后去B国旅行的时候卖,这不是传说中的跨国贸易么......当然,也会有口袋里一个子儿都没有的时候,但这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活下来,比如有个沙发客的网站,可以在陌生人家里借宿睡客厅;小伙子刚到埃及的时候就没钱了,正在什么地方的大门问路,保安大叔看他无依无靠,就让小伙子去他家里住了几晚,现在他在红海沙滩上一家小酒吧找到了工作,弹吉他赚点饭钱,白天摆地摊也把之前进的货物成功变现了。
听到这里,我这个井底中年青蛙也算是涨知识了。当然,路上遇到的欧美人,奇葩就更多了,相比之下,原来我30岁前的人生真的是比白开水还寡淡无味啊!
为啥我会感慨“财务自由是个伪命题”呢?
当然,这是渐悟,不是顿悟。首先,在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有趣的灵魂”,没有一个是所谓“财务自由”后才实现的;其次,看看我高大上的北大MBA/EMBA圈层中的有钱银,包括知名的投资人、企业家们,在外人看来已经很有钱了,但没有人觉得自己已经财务自由了,估计他们对标的是马斯克。。。
所以,有多少钱算财务自由呢?有人说,每年的被动收入足够开支,但是,“开支”这个事情就很难说了,你的确已经有很多房产了收着租子,等等,你还没私人飞机呢,游艇呢?也有公司上市或被收购拿了一大笔钱“暂时自由”的,现在是不用工作了,假设20年后花的差不多了咋办?我认识的一些已经财务自由的朋友,反而特别焦虑,就担心自己被骗钱以及财务缩水。
换个角度来看,实现“环球旅行”事实上不需要那么多钱,已经有许多人证明过这个了。那么,同理,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一定需要财务自由吗?
当我在间隔年进入最后阶段,把本身不多的存款花的差不多时,渐渐明白,即便松开20多年来紧紧握住的双手也不会落入无底深渊,即便向下行是无底深渊,也是鹏程万里。
我这30年来,都在紧握什么呢?
紧握的是自己内心的信条和执念,拼命学习、赚钱,将来要实现财务自由,不敢松懈地努力,期待超过所有人,让别人对我嫉妒。。。
哈~现在回想起来,这无非是自己没有安全感,然后在编织的一个梦而已。恰恰是内心空洞、缺爱,乞求从外界和他人那里得到认可和尊重。
当然,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是如此--缺乏安全感、缺乏爱,所以总会想要更多的金钱来填补、更完美的外表来粉饰。
媒体所鼓吹的“财务自由”就是一种压榨你劳动力的PUA罢了,今天劳动、明天享福?应该反过来才对!
当你发现“财务自由”是个伪命题之后,就会更加能够心安理得的活在今天,当下、立刻就幸福快乐。
在红海一起潜水的Buddy👆🏻
一个人在埃及旅行,傍晚躺在海边时,看着太阳一点点沉下去,海浪爬上海滩,把沙滩上的脚印一点点带走,我就在想:
你自以为在这里留下了脚印,但事实是,没有人在乎,并且你的足迹很快就会消失不见。
歌词唱得好,“一场游戏一场梦”,人生大抵如此,好好玩耍就行,何必把自己累成狗,那么较真呢?
我的确学到了一点:舒适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你也可以活得很好。此外,我学到的是:你永远可以削减开支,不要负债,也不用羡慕其他生活奢侈的人,你只需要尽你所能好好生活,并且对成功充满期待。
-- 梅耶·马斯克《人生由我》
二、“万事不如意”才是人生常态
我这个间隔年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我的旅行都是围绕着“修行”展开,去各个地方不光是看风景,还要参加各种课程和静修。那时候我已经学习身心灵多年,就想更加深入一些。而“去印度”一直在旅行清单上。
我在间隔年开启的时候,除了先带妈妈去了原本就计划好的日本,然后就一个人去了印度,一待就是一个月。
那一次,我不想去约驴友一起旅行了,而是希望一个人上路。有点儿朝圣之路的意味。
一个人旅行,就会有很多很多感悟,所以,我开始给《环球时报》的旅游文化专栏供稿,其中一个重要的行程,就是我在国际静修中心那边待了十几天,现在想想还是非常魔幻的一段经历,主要是在那边遇到的人都太魔幻了。除了结识了本地的印度朋友,还有同样从北京去的女孩成为了好朋友,以及另外一位从新西兰去的华人大哥,后来我竟然去缅甸禅修的时候又遇到了。路上遇到的小伙伴们给了我很多灵感,看到了不同活法的可能性,也被他们的勇气和行动力鼓励到。
这里我想说一下印象最最深刻、甚至现在回忆起来还感触万千的一次体验,那应该算是一个小小的顿悟吧。
我当时怀着忐忑的心情,参加了一个听说过已久的古老的练习,叫“苏菲旋转”,据说要一刻不停地转50分钟,我觉得简直难以想象,太难了,但还是鼓足勇气去尝试了。
带领老师是一位白发瘦削的Guru,他介绍这个练习时说,为了不在旋转时摔倒,需要看着一个固定点,随着音乐响起,他开始示范进行旋转、同时看着自己的一只手,于是,我也举高右手,随着音乐的节奏旋转起来。
转了十几分钟,我的身体已经适应了音乐的节奏,不仅没有感到任何眩晕,反而全身感到通畅起来。
有那么一瞬间,当我看着自己的右手时,天哪,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个小可爱,皮肤邹邹的、干巴巴的......确实,我的手的样子并不那么惊艳,但却是我最好的朋友。
Sigh~我竟然从未认真去看过自己的身体。
继续旋转,我看到周围的环境变得模糊,无论是房间内的物品还是人们,都在旋转中逐渐消失,只有我高举的手还在那里.....此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想到了那些不逝去的亲友们,曾经痛心失去的友情和爱情,无法得到的工作机会......他们都不会再回来。
没有一个人会一直陪着你,包括父母、好友、伴侣和子女;也没有一个百分百安全的港湾,天气、时代都在变迁。
我曾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种永不会磨灭、恒定的存在,不会因为肉身死亡而消失,仿佛有这样一个永恒不灭的事物存在,可以慰藉到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但其实是没有的。
外界环境一直都在变化,身边的人们来来去去,没有人会因为我而停留,世界也不会因为我而停止旋转......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也没有称心如意;地球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转,别人走在自己的路途中。
我们总是希望凡事一帆风顺,世界是围着我转的,人们都是爱我的,但其实,“万事不如意”才是人生常态!
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口👆🏻
三、无用的人生也可以很美好
我在间隔年期间到各个地方去旅行和静修,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探索几个big questions人生大问题:
我从哪里来、我是来做什么的、我将来要到哪里去?
二十几岁时,尤其是搞不清楚“活着的意义”、“我的人生使命”...是最让我烦恼的。
曾经读了一本书《Eat Pray Love》, 翻拍的电影叫《美食、祈祷与恋爱》,故事讲的是郁郁寡欢的女主去了意大利、印度和巴厘岛旅行,便改变了原有的生命轨迹,甚至遇到了love of life~嗯,听上去不错!我就也很想去这几个地方。
去完印度,就该去巴厘岛了,那时候就是为了:到Bali乌布见巫师找真爱
乌布确实名不虚传,真有巫师,还不少,是个神神叨叨的地方,很符合我的口味;我一到就去各种咨询、想办法“预订巫师”,终于锁定了一位看着比较顺眼的“巫师”healer,订了第一次见面,因为巫师刚从森林里闭关出来,日程安排很紧张,所以我们的见面是一周后。
非常有趣的是,没来得及见巫师、我就“顿悟”了,并且在我居住的静修中心,真的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你们也想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吗?
对不起,没有意义正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no point is just the point of life~
对于这个说法感到惊讶?放一放,先说点题外话,我曾在豆瓣上看到过一个“无用美学”小组,有几十万“无聊”的人,他们分享了自己拍下的美好瞬间。
1、有人坐在小店的窗边吃着冰粉,一抬头仿佛看见一幅画。
霓虹朦胧,玻璃和雾气外的世界很暧昧,看起来很像梵高的《星月夜》。
图|©廿二集
2、小组里最著名的照片之一:谁能想到洗凳子,洗出了《神奈川冲浪里》?
以抹布为画笔,洗洁精泡沫就是墨水,黑色凳子做纸张,手掌一挥,便有一卷卷海浪澎湃。
图| ©Karida
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如果你有两块面包,请拿一块去换取水仙花”。
请问,这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何在?对于我这个从小卷到大的孩纸,“无用”简直是我不能忍的啊!
Excuse me~你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我居住的静修中心的创始人、80多岁的Anand Krishna老师说的。他看我整天神情凝重、若有所思,便叫我抬头看看蓝天、赤脚踩一踩柔软的草地,relax!笑一笑、十年少!他在诗歌中写道:
是的,就像“无用美学”小组给我们带来的小触动那样,正是一个个生命真实的瞬间,带来了美好和疗愈。生活的确有一堆鸡零狗碎,但也不乏动人的瞬间。
“追求意义”就是典型的“以结果为导向”,是一个相当功利的思维,这个社会太功利了,于是我们也变得变得斤斤计较,总是在计算、比较、谋划......要知道,有功利心的人,是无法发现这些生动的瞬间,无法感受到这些美的。因为一直在匆匆赶路,忙着做计划,思考不停,都忘记了抬头看天空的颜色。
放下所谓的意义、目的和计划,会发现--轻松、自由。
我在巴厘岛等待见巫师的一周,从焦急等待变成了享受当下,每天不特意安排任何事情,只是享受“无事可做”,雨天看雨、晴天晒太阳,我试着去尽情跳舞、去欣赏音乐,跟陌生人聊天......嗯~that's it! 然后,我取消了跟“巫师”的约会。
在埃及的撒哈拉沙漠👆🏻
很喜欢日式的“侘寂”美学,房间里面不能堆得满满的,脑袋也不能塞得满满的,生活中亦需要“留白”,不然连呼吸都没有空间了。日语里专门有“间”这个词来描绘这种留白之美,我之前专门写过:从“侘寂”中看到的生命之美
过一点无用的生活,走一些无用的路,读一些无用的书,让生命从拥挤的马路走进无垠的旷野。
生命,因为无用,所以自由。
我已经放下追求“意义”和“使命”,当下在专注地码字、你们在阅读这些文字,如果我们都感觉身心舒畅,那就已经是生命的美好。
2014-2024,从30岁到40岁,我的第一个“间隔年”已经过去十年;那是一次心的出逃,是一个青春的划痕,更是一次人生剧本的改写......
雁过留痕,一切都是偶然,一切又都是必然,故事未完待续,想听后续请点个喜欢吧。
END
跟我学习正念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