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开始捡漏35+人员,互联网风向开始转变,35+也有希望

文摘   2024-09-17 22:38   中国  


曾几何时,35 岁仿佛成了职场上的一道魔咒。那些在大厂奋斗多年的中年人,突然就被卷入了裁员的浪潮之中。然而,如今风向似乎正在悄然转变。

某大厂HR爆料,公司正在捡漏35+人员,有部分35+的人才很有经验,有资源,让项目团队少走了很多弯路,有经验的人价值凸显了。确实不应该被时代内卷的“潮流”抛弃。



一位网友回复说自己喜欢用 35+的员工,沟通成本低,办事能力强,而且责任心强,少操不少心。


另一位网友评论,现在疯狂内卷下,年轻的除了便宜也没啥优点,而且现在年轻人也不便宜,而资深的也被卷的很便宜,为什么不用呢?



中小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没那么多急活需要员工“爆肝”加班,疲劳工作效率并不高,那种喜欢花架子的管理者确实没啥水平。很多管理者只看到员工加班,却不看如何提高效率,这其实就是管理水平低。

大厂,这个曾经以年轻、活力为代名词的地方,一度疯狂追逐着 25 岁年轻人的冲劲与活力。


新风口出现,25 岁的他们说出发就出发;新行业有机会,他们说换行就换行。他们体力好,能吃苦,能加班,能没日没夜地干活。


没有车贷房贷的负担,没有伴侣的牵挂,一无所有也就无所畏惧。他们理解人工智能,玩黑神话悟空,知道“YYDS”是什么。


他们价格低,因为职位的价格由应聘者的稀缺性决定,而他们能接受更低的薪水,轻易就能替代那些 35 岁以上的职场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发生了变化。曾经那个“机会性变量”起主导作用的市场,逐渐转变为“内生性变量”起主导作用的市场。不确定性机遇减少,存量市场的竞争讲究的是确定性。


在这个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开始需要 35 岁的能力,需要他们提供确定性的能力。


35 岁以上的中年人,经验丰富。


一个问题做错过 10 次,肯定不会再错;一个项目做过不下 20 个,知道该找谁、需要哪些资源、有哪些必要条件,也清楚容易在哪个环节出问题、会在哪个部门卡壳、哪个细节有风险。


他们人脉广,在大量的项目和问题处理中积累了人脉,建立起良性关系。工作上是好战友,生活中是好伙伴。

他们职业化程度高,不迟到、不早退,被@了及时回复,有新信息立刻同步,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他们技能熟练度高,敲了 20 年代码的人比敲了 3 年的人更熟练,骑了 20 年自行车的人比骑了 3 年的人更专业。


人都有 35 岁,35 只是一个数字,不应该承载太多的歧视,背负太多的压力。


这两年,各家大厂开启了裁人竞赛,都在削减自己 35+员工的数量,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各大系统频频瘫痪。裁了老员工,看似省了钱,实则要花更多的钱。


企业永远是逐利的,干任何事都会去复盘有没有达到效果。现在很多大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慢慢不再对 35+设置生死线。


那些第一批被裁的中年人,并没有被生活打倒。他们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专业性、团队管理和激励能力、各方面的资源协调能力,成功自救。


一个项目到手,他们基本上稍微看一下,就能知道怎么回事。想要干什么,核心是那几个部分,难点在哪,一般哪里会有坑,大家需要怎么配合,一般评估的也是八九不离十。


35 岁职场咸鱼,翻身的时代可能真的来了。


祝福 35 岁的你,能够安然驶过眼前的弯道。也祝福 25 岁的你,在 35 岁到来时一片坦途。因为无论是 25 岁的年轻人,还是 35 岁的中年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优势,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对于 厂捡漏35+员工 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饼干哥哥数据分析
专注数据分析思维及业务增长,分享Python、SQL、PowerBI等数分工具在业务侧的应用落地案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