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与防范措施

文摘   2024-12-20 00:00   广西  

一、攻击行为的预测

(一)患者因素分析
1、精神症状评估
幻觉和妄想:存在命令性幻听(如听到声音命令其攻击他人)或被害妄想(患者坚信有人要害自己而先发制人)的患者,攻击风险较高。例如,患者可能会因为听到 “去打他,他要伤害你” 的幻听而对周围人发起攻击。医护人员需要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幻听、妄想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是否带有攻击性。

激越和冲动行为:情绪高度激越、易冲动的患者,如处于躁狂发作期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观察患者是否有坐立不安、言语增多且语速快、频繁踱步等激越表现,以及是否有过冲动行为的历史。

认知功能障碍:部分精神疾病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思维混乱,无法正确理解周围环境和他人意图,从而引发攻击行为。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等方面,可以通过简单的认知测试(如让患者复述指令、回忆物品等)来初步判断。

2、疾病类型和病史
特定精神疾病倾向:某些精神疾病与攻击行为的关联性较强。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严重抑郁或出现精神运动性激越时也可能出现攻击行为。了解患者的疾病诊断,对预测攻击行为有重要意义。
既往攻击史:有过攻击他人记录的患者,再次发生攻击行为的概率明显增加。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攻击行为的频率、对象(是医护人员、病友还是家属)、触发因素(如受到批评、拒绝等)以及攻击的严重程度,有助于评估当前的风险。

3、生理和心理状态变化
药物副作用: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静坐不能(患者主观感到必须来回走动,情绪焦虑)、肌张力障碍等,这些副作用可能导致患者情绪烦躁和攻击行为。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尤其是新用药或调整药物剂量后。

心理压力源:近期遭受心理创伤(如家庭变故、与他人冲突)的患者,攻击风险可能上升。了解患者是否经历了可能引发心理压力的事件,以及他们对这些事件的情绪反应,如愤怒、绝望等。

(二)环境因素评估
1、病房环境影响
空间和拥挤程度:狭窄、拥挤的病房环境可能会使患者感到压抑和烦躁,增加攻击的可能性。评估病房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患者的活动空间是否足够,以及病房内的患者数量是否过多。

噪音和刺激源:过度的噪音(如其他患者的吵闹声、设备警报声)、强光或其他感官刺激可能会触发患者的攻击行为。观察病房内的噪音水平、光线强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刺激患者的因素,如电视内容是否包含暴力场景等。

2、人际互动因素
医护人员与患者关系:紧张的医护 - 患者关系是攻击行为的一个潜在因素。如果患者感到被忽视、误解或受到不公正对待,可能会产生敌意。医护人员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态度,观察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反应。

患者之间的冲突:病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可能引发攻击行为。了解患者之间是否存在争吵、争夺物品等情况,及时进行调解。

(三)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
1、常用量表
外显攻击行为量表(OAS):该量表用于评估患者过去一周内的攻击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对物体的攻击、对自身的攻击和对他人的攻击四个维度。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和询问患者,按照量表的标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攻击风险越大。

暴力风险评估指南(VRAG):综合考虑患者的人口学因素、犯罪史、精神病史等多个因素,预测患者未来暴力犯罪(包括攻击行为)的风险。不过该量表相对复杂,需要收集较多信息来完成评估。

动态评估原则:攻击行为的风险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环境变化等因素进行动态评估。例如,当患者的精神症状加重、更换病房环境或与他人发生冲突后,要及时重新评估攻击风险。

二、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一)环境安全管理
1、病房设施优化
安全防护设备:病房应安装坚固的门窗,窗户设置防护栏,限制开启幅度,防止患者跳出或投掷物品。病床选用合适的床栏,避免患者在情绪激动时坠床并作为攻击工具。在公共活动区域,设置防护屏障,如在护士站周围安装透明的防护玻璃。

危险物品管控:严格管理可能被患者用作攻击武器的物品,如刀具、绳索、玻璃制品等。病房内的日常用品尽量选择安全材质,如塑料餐具代替金属餐具。定期检查病房,确保没有危险物品遗留。

2、空间布局合理
安排活动空间设置:供足够宽敞、舒适的活动空间,让患者能够自由活动,减少因空间拥挤导致的烦躁情绪。合理划分病房区域,如休息区、娱乐区等,避免患者之间过度接触和冲突。

安静舒适环境营造:控制病房内的噪音水平,设备警报声尽量调至合适音量并及时处理。保持病房内光线柔和,避免强光直射。可以在病房内摆放一些绿植,营造温馨的氛围,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二)人员培训与沟通技巧
1、医护人员培训内容
识别攻击先兆:培训医护人员识别患者攻击行为的先兆表现,如面部表情紧张、握拳、大声叫嚷、突然沉默等。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让医护人员熟悉这些先兆,提高警惕。

应对技能培训:教授医护人员应对攻击行为的技巧,如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直接对抗、使用温和的语言安抚患者等。同时,进行自我防卫技能培训,如解脱技巧(当被患者抓住时如何安全脱身),但要强调自我防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有效沟通策略
建立信任关系:以尊重、理解和耐心的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主动倾听患者的想法和感受,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注和接纳。例如,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与患者交谈,询问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沟通技巧运用:使用温和、平静的语气与患者交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当患者情绪激动时,不要强行制止,而是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引导患者关注其他事物(“你看那边的画是不是很漂亮?”)或提供选择(“你是想现在回病房还是等一会儿?”)。

(三)治疗与干预措施
1、药物治疗配合
优化药物方案:对于存在攻击行为风险的患者,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因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导致攻击行为的患者,适当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对于因药物副作用引起烦躁不安的患者,调整药物种类或减少剂量,同时给予对症处理(如使用缓解静坐不能的药物)。

药物效果观察: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包括精神症状是否改善、攻击行为是否减少以及是否出现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患者的用药情况给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2、心理干预方法
情绪管理训练:教给患者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情绪表达技巧等。通过定期的心理辅导课程或小组活动,让患者学会在情绪激动时自我控制。例如,引导患者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帮助他们缓解身体的紧张感,进而控制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应用: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导致攻击行为的错误认知和思维方式。例如,对于存在被害妄想的患者,通过认知重建,引导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分析情况,减少因妄想而产生的攻击冲动。

(四)团队协作与应急预案
1、多学科团队协作
成员构成与职责:建立包括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医生负责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护士主要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观察和风险评估;心理治疗师提供心理干预;康复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缓解精神症状。各成员之间密切沟通,共同制定和实施针对患者攻击行为的综合防范计划。

定期会议与沟通:定期召开团队会议,讨论患者的病情变化、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结果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分享患者的最新信息,如出现新的精神症状、对治疗的反应等,及时调整团队的工作计划。

2、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
预案内容: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攻击行为发生时的应对流程。例如,明确现场医护人员如何报警(呼叫安保人员)、如何疏散其他患者、如何使用约束工具(在必要时)等。同时,规定后续的处理措施,如对受伤人员的救治、对攻击患者的评估和处理等。

演练实施: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模拟攻击行为发生的场景。通过演练,让团队成员熟悉应急流程,提高应对攻击行为的反应速度和协同能力。演练后进行总结和评估,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应急预案。


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合作联系:hu512a)

需要精神科相关资料,可扫二维码加微信,有偿获取。

 往期推荐

【健康育儿】我们为什么记不住童年的事情?
【健康生活】我国十大高发癌症体检筛查攻略
【健康育儿】100个可能造成童年心理阴影的事件

为了不在茫茫公众号里走失

请您"星标"“心理精神科护理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心理精神科护理
欢迎关注精神卫生,关注心理精神科护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