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具备下列条件,并按照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一)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相适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
(二)有满足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需要的设施和设备。
(三)有完善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目前,由于这方面的患者需求越来越多,开展这类治疗的机构也在逐年增加,但同时出现的医保负面清单行为也花样百出。下面就带你来了解一下这些负面清单:
一、串换项目
1.收取“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使用仪器设备为磁刺激仪。
2.收取“脑反射治疗”时,使用仪器设备为磁刺激仪。
3.按床日付费,将“第二类精神病”(病种编码为BF20800)串换为“第一类精神病”(病种编码BF20900)进行医保结算。
二、重复收费
1.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住院期间收取“精神科监护”项目费用的同时,收取“狂躁型精神病护理”项目费用,构成重复收费。
2.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住院期间收取“狂躁型精神病护理”项目费用的同时,收取“I级护理(不足12小时)”项目费用,构成重复收费。
3.收取“精神病护理”费用,同时收取“分级护理”费用。
4.收取“精神科监护费”费用,同时收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测。
三、超标准收费
1.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测时”,收费数量大于住院天数。
2.行“精神病护理”时,收费数量大于住院天数。
3.患者在该院第一次住院时已判定为精神病,后续住院中多次收取“首诊精神病检查”,视为超标准收费。根据《诊疗目录》其中“首诊精神病检查”项目内涵:对于第一次就诊于精神科的患者,进行病史收集,对患者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进行全面精神检查和评估,给出患者精神状态的症状学诊断或疾病分类学诊断。
四、将不属于医保支付范围的纳入医保基金结算
某精神病医院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非康复期)开展精神障碍作业疗法训练10日,费用由医保支付,不符合医保限支付精神障碍康复期患者的限制。根据《诊疗目录》,精神障碍作业疗法训练限支付精神障碍康复期患者,在精神卫生机构或康复医疗机构,由具有资格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或在其指导下的社工操作,且每年支付不超过90天,每天支付不超过一次。
五、“乱”收费
1.行为观察和治疗:
医疗机构未对患者在治疗前完成相关的疾病信息和以往治疗历史的各种信息的详细采集,并详细列出需要评估的各类行为,并确定需要的方法,评估的时间间隔、疗程等;未评价各类行为的治疗效果,实施情况、未来治疗预计及患者心理状态等。
“行为观察和治疗”项目内涵:精神科医师和精神科护士一同看管下完成治疗。精神科医师在治疗前完成相关的疾病信息和以往治疗历史的各种信息的详细采集,并详细列出需要评估的各类行为,并确定需要的方法、评估的时间、疗程等,评估由主要的治疗和观察人员进行,每天具体评估并汇总资料,具体治疗操作由专业精神科医师和护士实施,评价给予各类行为治疗的效果,必要时进行严格的精神科特级护理措施保证安全。每次治疗后,由精神科医师和护士共同评价本次的效果、实施情况、未来治疗预计等等,出相应的总结并设计下几次的可能计划方案,在所有治疗结束后评价整体治疗的实施经过,病人的心理状态,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后期的治疗建议等。
2.行为矫正治疗:
医生未评估总体情况,分析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缓急,制定行为矫正的计划。
“行为矫正治疗”项目内涵:由精神科医师评估患者的症状,分析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缓急,制定行为矫正的计划,进行基线评估,制定治疗计划,督促患者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治疗,定期观察监测。根据患者疗效,适当调整治疗计划。治疗过程需精神科护士协助。
3.精神科监护:
医疗机构对病情稳定的病患过度开展精神科监护诊疗项目。
“精神科监护”项目内涵:对急性、冲动、自杀、伤人、毁物的病人及有外走、妄想、幻觉和木僵的病人实施监护。监护并记录的内容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精神状况、认知、情感、意向行为,对治疗合作度、安全、进食、排泄、一般生活自理、药物不良反应及躯体合并症等。
4.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测:
医疗机构存在情况为该项目由护士完成,精神科医师未参与;未详细列出需要评估的各类行为、人工评估总体情况等。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检测”项目内涵:在精神科医师和精神科护士一同看管下完成治疗监测。在治疗前完成相关的疾病信息和以往治疗历史的各种信息的详细采集,具体填写各种汇总表格,就整体情况给予人工评估,根据既往治疗的效果预测可能的治疗结局,每天评价患者用药的配合情况、依从性、目前临床症状和疾病风险、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汇总各种信息,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不含各类量表测查、实验室检验。
5.精神护理观察量表:
医疗机构在早上查房时“走过场”式完成该项目,未对患者逐个观测和询问30个项目,也未及时记录患者30个项目情况和评分,最终也未分析测量数据并出具报告。
“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SIE)测评”项目内涵:精神科护士观察量表,用于评定病房中各类精神病人的各类行为,精神科护士观察后,做一次评定,由30个项目组成,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观测对被试行为、情绪、记录观测内容,需要系统地询问每一个症状,分析测量数据,并出具报告。
6.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精神科医生指导其他没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去完成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测评。
“简明精神科评定量表(BPRS)测评”项目内涵:用于平定精神病症状的严重程度。精神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做一次评定,由18个项目组成,所有项目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检查被试行为、情绪、记录观测内容,需要系统的询问每一个症状,分析测量数据,出具报告。
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
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通过量表记录数据分析并出具报告。
“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测评”项目内涵:用于评定临床疗效,可适用于任何精神科治疗和研究对象。精神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做一次评定,量表共分S1、G1和E1三项,采用0-7分的8级记分法。观测被试行为、情绪、记录观测内容,需要系统的询问每一个症状,分析测量数据,出具报告。
8.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PANSS)量表:
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通过量表记录数据分析并出具报告。
“阳性阴性精神症状评定(PANSS)量表测评”项目内涵:用于评定精神症状的有无及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精神科医师检查患者后,做一次评定,53个单项,分为7个分量表,评分为6级评分,观测被试思维、情绪、行为,记录观测内容,指导答题,分析测量数据,出具报告。
9.药物副作用量表:
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通过量表记录数据分析并出具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测评”项目内涵:用于评定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程度的量表。精神科医师检查患者后,做一次评定,由18个项目组成,6个分类,分成0-6分7个等级。观测被试行为、情绪、记录观测内容,需要系统的询问,查看每一个症状,分析测量数据,出具报告。
来源 | 越强文化
(合作联系:hu512a)
需要精神科相关资料,可扫二维码加微信,有偿获取。
往期推荐
为了不在茫茫公众号里走失
请您"★星标★"“心理精神科护理”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