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说 | 滕涛:东方风来满眼春

学术   2024-10-28 09:00   上海  

系友说 | 滕涛

Schoolmates' Talk


      栏目按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历经百年,云蒸霞蔚,其学术渊源可上溯至沪江大学社会学系与大夏大学社会学系。改革开放后,华东师范大学直接参与了中国社会学和上海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成为中国最早恢复和重建社会学专业的全国性重点高校之一。1981年,获批全国首批社会学硕士点。2001年,设立社会学系,开始招收本科生。2011年,获批社会学博士点。数十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社会学学子,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依然心系母校,关注并支持着社会学系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加强系友间的情感联系,传承前辈精神、扩宽同学视野,社会学系公众号将推出“系友说”栏目,不定期推送社会学系系友的访谈和回忆,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与社会学之间的故事。

东方风来满眼春


滕涛

法政系1994级应用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现任青岛市统计局副局长

      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上海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呈现勃勃生机。我是199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吴铎教授。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能够在自己青年成长阶段来到上海读研,见证、亲历浦东开发开放,成为吴老师的学生,在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思考探索,实在是人生之幸。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来华师大读书,自然多了一份对“老师”称谓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情,那时我知道吴老师在中国社会学界的重要影响和对母校社会学学科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也了解老师担任的行政职务和诸多社会兼职,但无论是上学时期还是毕业以后,都觉得叫一声吴老师更加亲切、那样自然,也一直尊称师母为庄老师。有段时间,听说大学里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不知道缘何而来、顾名何义,总感觉这样的称谓缺少些什么。我想,以“师者”立身笃行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标尺,始终觉得吴老师就是如此为师治学的榜样。

笔者与吴老师、庄老师合影


      跟随吴老师学习很多,在母校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要选取一件件往事作为话题,有些踌躇,唯恐挂一漏万、语焉不详。其实,生活的很多事是一样,真实表达自己感受才能让人感同身受。我心中的吴老师首先是兼容并蓄的师长,或用歌德的话说,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这是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人生阅历的积淀和自身修养养成的风格,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改革开放后中国恢复发展社会学,80年代华东师大获批全国首批社会学硕士点,吴老师是首任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此后母校的社会学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成立社会发展学院。吴老师是我社会学专业学习的领路人,开始对社会学有了更深的专业认知和实践积累。读研期间吴老师和其他老师讲授的既有社会学原理、西方社会学流派等基础专业理论,也非常重视研究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注重学生拓展人口、自然辩证法、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习。在母校学习培养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和专业视野,积累的实践经验,成为自己20多年在党政机关从事政策研究和文字工作的有力支撑。

      9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重构为社区建设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时代机遇,浦东的开发开放也成为以吴老师为代表的母校社会学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时代沃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向、课题研究和实践推动自然倾向在社区建设、社会发展。这段时间上海的社区建设引领全国,浦东更成为创新实践的代表,吴老师有意识地让我和其他同学更多参与社区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课题的研究,“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社区建设模式,《城市社区工作读本》助力城市社区工作等等,在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推进社区建设开拓创新;卢湾区五里桥街道、普陀区曹阳新村、浦东潍坊街道、罗山会馆等社区建设典型,都留下了在老师带领下学习研究的美好回忆。浦东开放之初,吴老师和桂世勋老师等主持起草了《上海市浦东新区90年代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及规划》《上海市浦东新区90年代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研究》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成为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开山之作,课题提出的“浦东开发不是单纯的经济项目和土地的开发,而是功能的开发、社会的开发,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创建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事业,全面提高浦东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等先进理念、鲜明观点和创新思路,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特别难忘的是,1996年4-5月在吴老师的联系推荐下,我到浦东新区管委会社会发展局实习。当时管委会成立不久,早晚上下班往来华师大和浦东要转乘三次公交车,单程一趟就要2个小时,虽然路程辛苦,但是收获很大、历练很多。当时,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职能涉及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社会保障等领域,综合性、开创性强,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在吴老师的指导下熟悉了解了新区管理体制、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对新区大规模建设中统筹推进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完善现代城市功能,健全社会发展规划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有了深入学习研究。工作以后,上海特别是浦东新区始终是青岛关注学习的城市标杆,我也多次到浦东新区学习考察,每次都启发很多、收获颇丰,起草的上海、浦东新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激发社会活力、以专业化社会工作提升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孵化培育社会组织的创新做法等文稿,都为青岛推进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笔者2021年在上海实训期间在浦东新区管委旧址所摄


      在华师大读书、生活,是非常快乐的时光,也是自己人生的幸福经历。母校的丽娃河、夏雨岛、文史楼、大草坪,都是记忆中美丽的风景线,清晨沿着林荫道、河边健步行,下午在大操场打球运动,买一份当天的《新民晚报》回宿舍和同学传看分享……在母校美丽的校园里读书学习生活,美好的点点滴滴永远存留在心间。每到中秋、国庆等假日我和同学们总会在吴老师家里过节,感受那份真挚浓厚的师生情、同学情,印象深刻的是每次相聚总能见到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也会和新来的学弟学妹相互交流,很多和吴老师、庄老师以及同学们相聚时留下的珍贵照片都成为读研生活的难忘回忆。

      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考录进入青岛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在政策研究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历经政文、社会、经济、改革、财经等不同领域,无论是起草文稿、调查研究、推进改革,像工匠一样反复推敲、精心打磨每一篇文稿,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特别欣慰的是,所学社会学专业和上海社区建设的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都做到了学以致用,我全过程地参与了青岛市社区建设起步、发展的整个历程。1998年6月30日青岛市社区建设座谈会召开,这是全市层面召开的首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当时起草市领导讲话文稿的很多思路借鉴了上海社区建设经验做法。2000年6月时任民政部多吉才让部长亲自参加青岛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对青岛社区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全国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青岛就有2个。2001年7月第一次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起草的青岛社区建设总报告等文稿全面总结了青岛社区建设做法,对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进行了整体部署。此后十多年中每年市里都要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和制定加强社区建设的文件,很多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都倾注了自己对社区建设、社会发展的研究和思考,把社区建设作为基层基础工作的总抓手、以社区建设为抓手引领城市工作中心转向基层等工作思路都有力指导了全市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日益完善。为此,我先后两次被评为青岛市社区建设先进个人。每当看到青岛社区建设工作被领导肯定,自己的努力被大家认可,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所能服务贡献给青岛城市发展,首先想到的是感谢母校和吴老师、各位老师的培养教育。

      202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历程,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是一条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是一条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就是坚定将改革进行到底。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社会学人,总能带给我力量。

      东方风来满眼春,这是1992年春天报道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通讯稿的标题。借用这篇经典为题,在于向改革开放致敬,向伟大的时代致敬。也祝福母校明天更加美好,祝福吴老师和各位老师、同学们生活幸福。同时,更好地激励自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文、图 | 滕涛

编辑 | 何怡雯

审核 | 赵晔琴


ECNUsociology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办,发布本系最新学术信息、活动动态和社会学界重要学术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