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社会学系博士生学术工作坊第4期顺利举行

学术   2024-10-29 09:00   上海  



博士工作坊






2024年10月23日13:30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学术工作坊在法商北楼425室顺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后陈嘉晟以《博士论文写作中历史文献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呈现》为题作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社会学系黄超老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李珊珊评议,近二十位师生到场学习。

在讲座开始前,分享人陈嘉晟老师就已经提前入场,开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在讲座正式开始后,主持人黄超老师分别介绍了分享人和评议人的研究方向,并对两位老师能回到社会发展学院进行学术分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陈嘉晟老师以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为基础,介绍了论文写作与基础文献、文献材料的收集渠道、文献整理与分析、文献材料的论文呈现等四方面内容。首先,陈老师介绍了学位论文题目的变化以及研究问题的聚焦过程,讲述了如何从农民行为研究的文献中建构学术脉络,最终确定以农民的“获益力”为切入点讨论乡村与市场、国家的关系。在这一部分,陈老师分享了他对基础文献所持有的基本价值观(敬畏之心、克服幻觉、时间约束和反复练习)的体会,告诉大家研究者需要在广泛阅读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文献体系,特别要关注文献的学术脉络、学术焦点竞争性假说以及前辈研究者运用的核心研究材料,这些都有助于后期论文材料收集。然后,陈老师介绍了如何从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地方关键学者和民间爱好者处收集资料,并通过大量照片展示了资料的数字化、电子化过程。最后,陈老师呈现了论文中的部分图表并结合自己专业所长介绍了通过大数据技术展示语义网络、共线矩阵等较为新颖的描述性统计图表。



在与谈环节,李珊珊老师对陈嘉晟老师的论文表达了认可,并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随后则分享了自己写作博士学位论文的经验。例如,李老师提到进入田野之前需要对几篇或者几十篇核心文献进行反复阅读并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进入田野会更有效率。如果是历史学的研究,问题在于材料的收集与事实的梳理。但对社会学来说,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关怀,要带着理论问题进入田野。


在讨论环节,老师和同学们根据李老师提出的人工智能(AI)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讨论。陈嘉晟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AI只能充当研究助手的角色,可以提高文献处理的效率,但目前还无法撼动社会学的经典研究范式。黄超老师提出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或许可以成为定性材料的分析和呈现的有力工具。最后,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时间进度安排、质性材料如何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讨论结束后,黄超老师对本次分享会进行了总结并再次向两位老师表达了感谢。







图文:张建民

编辑:刘思齐

审核:黄   超

ECNUsociology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办,发布本系最新学术信息、活动动态和社会学界重要学术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