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花,那么大冬天古人穿什么?

百科   2024-10-21 12:35   黑龙江  

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超级有名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述了自己家破屋顶漏,家里阴冷潮湿,全家老少夜里连觉都睡不好的现状,特别是那床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被子,真是让人心疼不已。

他笔下描绘的农家简陋生活,正是古代底层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用来保暖的布衾并不是我们现在用的棉被,而是用布做的被子,用了很多年之后变得又硬又冷,再加上小孩子睡觉不老实,把被子里面全弄坏了。

你可能会问,他们家的被子难道不是棉花做的?其实不是哦,那时候的穷人哪能用得起棉花做的被子呀。

他们用的布也不是现在那种柔软的棉布,而是用的麻布或者葛布,里面填的东西也不是丝絮。因为穷人根本买不起,只有有钱人才会用丝绸做被子,用蚕丝做填充物。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春秋的鲁国,有个人叫闵子骞,闵子骞生母去世,不久继母进门。他的后妈对他特别不好,给他做的衣服里头都是干草和乱麻,而她自己的孩子却穿的是绵纩厚重,这里的绵纩就是丝絮。

在宋朝以前,只有这个字,表示丝绵,直到《宋书》里才出现了木字旁的字,

到了宋代,棉花才开始在中原和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棉织品也逐渐普及开来。棉织品不仅柔软舒适,而且价格实惠,比丝棉还要好用。棉的出现真是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它能做到温暖既远胜苎麻,软美又不让蚕纩

元代农学家王祯赞誉棉花为:实较桑蚕、苎麻更为简便有效。且可代替毡毯,弥补布裙之缺陷。棉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存在着其他替代品,如桑蚕、苎麻、毡毯以及粗布葛衣等。

元代以后,随着棉花种植范围扩大,其逐渐取代葛、麻等劣质地材,与蚕丝并列为最为重要的纺织原料。在宋之后,穷人过夏,富人过冬的谚语应运而生。

王安石在《论邕州事宜》里写的来说,那里的人们冬天盖的被子是用鹅的绒毛填充的,穿的棉衣是“裘”。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大户人家穿的是由狐狸、貉或者豹子皮制成的皮裘,用羊、狗、鹿皮做的叫毡袄,哪怕是这种毡袄,穷人也不一定穿得起。

那些穷人呢?夏天就把粗糙的葛布面料扎上麻绳穿在身上,冬天也就是一条羊皮褂子被拆成了几块布条,好点的话还能穿上一件粗毛短衣,但那也只是勉强遮住身体而已。他们只能缩在灶台边取暖。

这就是古代社会的写照,有钱人穿的是高档的皮草,而穷人只能穿些破旧的棉麻衣物。

再说说吃的方面。《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富人食膏粱,贫者食糟糠。”意思就是说,有钱人吃的是精细的粮食和肉类,而穷人只能吃些粗粮和蔬菜。

还有住的地方。《汉书·王吉传》中说:“富人堂皇居处,贫民生于漏室柴门之下矣。”说的是有钱人住的是豪华宅院,而穷人则住在漏风漏雨的小房子里。

更有衣不蔽体者,可能都熬不过寒冷的冬季。就像杜甫《石壕吏》中老妪的控诉: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那些穿越回去风生水起的毕竟都是想象,古代的平民生活还是很苦的。


————————

吕洞宾下山前夸下海口:“此去三年,我必度3000人成仙。”不料三年后,吕洞宾栽在和尚身上

明朝松江府同知借着醉酒行凶,将婢女和老妈子拉到自己屋内……不久后,妻妾和婢女等四人却都被处斩

重庆农民捡到一块价值2亿的金龟印,捐赠给了博物馆,20多年后他去参观,看着金龟上的牙印,忍不住笑出了声


胡诌捡史
胡诌捡史,沧海有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