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言“亲戚出五服”,回乡时亦需辨识五服亲属。何谓“五服”,又包括哪些亲属?
“服”字最初代表的是距离的远近,以方圆500里为一服。据史书记载,古代以王城为中心,将500里作为一服,然后根据距离的远近依次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以及荒服。
《荀子·正论篇》则进一步阐述,甸服位于邦国内部,侯服则在邦国外围,绥服是侯卫之地,要服是蛮夷所在,荒服则是戎狄的领地。其中,邦内是指古代诸侯国的内部区域,距离自然最为接近;而戎狄则是西周时期中国北方的鬼戎等外族,与中原地区相隔甚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服”逐渐演变为了五种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以及缌麻。
比如一些老年人去世的时候,亲属们穿的孝服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时候需要先弄明白五服亲属的概念,免得到时候闹笑话,失了礼数。
所以说,现在的“服”就不再仅仅是指距离了,而是代表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华夏远古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直到步入父系社会以后才开始强调以父系为主导的宗族关系。换句话说,“五服”实际上就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以父系家族为核心,由父系家庭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
“五服”的具体含义就是从自己往上数五代,包括自己、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凡是这五代之内,同一个高祖所生的人都属于亲戚范畴,而从高祖到自己正好是五代,于是就形成了五服的概念,也就是五代人的关系。
同样的道理,从自己往下数五代,包括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也都在五服之内,因为他们都是由自己繁衍出来的,自然也就都是亲戚了。
这样一来,我们平时所说的“五服九代”就形成了。而在五服之外的人,自然就没有了亲缘关系,所以我们才会说“亲戚出五服”了。
出了五服之后,一方面意味着如果遇到了心仪的对象,是可以考虑结婚的;另一方面,也可以不用为他们穿孝服守丧。
总的来说,最初的“五服”只是指五种不同的距离,后来演变成了五种丧服制度,最后才发展成为五种远近不同的亲属关系。
关于“六亲”这个词,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别人评论某个人“六亲不认”,意思就是说这个人一点感情也没有,冷漠得像块冰。“六亲”嘛,其实就是跟你有着血脉联系,又和你很亲密的那帮人。
“六亲”具体包括哪些人呢?在日常生活中,六亲通常指以下这六种亲戚: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妻子以及孩子。这就是经常在我们周围出现,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一群人,也是跟我们有着最深厚血缘纽带的亲人。
“六亲”还有别的解释,比如说汉朝的贾谊在他的《新书·六术》里说的,“六亲”泛指父、母、兄、弟、妻和子女这六亲;而另外一些人则说是指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妻家属、夫家属这些人。
不过我还是觉得前面那种解释比较靠谱,因为这六亲确实是跟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父母是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他们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兄弟姐妹是我们一辈子相依为命的亲人;妻子或者丈夫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好的伙伴;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关于九族。在古代,九族通常被广泛地看作亲戚,涵盖了从高祖到玄孙这九代人,在皇权之下,倘若有人触犯逆鳞,重则会被判处“九族皆诛”。明代才子方孝孺甚至遭受过十族之刑,自身以“瓜蔓抄”受辱,牵涉其中者高达873人,更有千余人被流放边疆。
然而,随着时间流转,至现代,人们对于九族概念已经大不如前。如今人们所提到更多的是血脉关联更为密切的“六亲”。需要提醒的是,这个九族还包含着自身哦。
再来说说“祖宗十八代”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它来形容某些事物或者人的历史悠久。比如说,当我们骂人时可能会说“你祖宗十八代没有一个好东西”,或者夸奖别人时可能会说“你们家祖宗十八代哪一代都有福气”等等。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祖宗十八代”究竟是从哪一代开始数起的呢?
虽然,我们自己就是祖宗十八代中的一部分,但是并不包括在其中,否则可就要闹笑话了。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以自己为基准来看的话,往上数的九代分别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以及鼻祖(也就是:第一代祖先、第二代祖先,以此类推到第九代祖先);往下数的九代则分别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罤孙、仍孙、云孙以及耳孙(也就是:第一代孙子、第二代孙子,以此类推到第九代孙子)。
九族是包含自己在内的,而祖宗十八代则是不包括自己的。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我们所了解的知识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
公元281年,贪色的司马炎将各处掳来的10000美女纳入后宫,却因附庸风雅,害了才女左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