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去世,“享年”和“终年”,究竟有什么区别?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说法?

百科   2024-10-29 18:50   黑龙江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汉字就是其璀璨明珠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不只是单纯的构成词语,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中华文化千年智慧的沉淀,其源头则是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间习俗等历史的生动反映。

然而,汉字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在表达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时,也展现出了丰富多样和细腻微妙的方式。

 

例如,在《红楼梦》第119回中,“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作者描绘贾母离世的场景,巧妙地运用了“享年”一词,将贾母的高寿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样地,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中,也生动地刻画了角色们的对死亡的态度。

“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

描述天罡星之一的雷横在答应加入宋江的梁山组织之前,曾提出要等到母亲去世后再来报效。这里就用的“终年”一词。

在《三国演义》里,写荀攸因曹操欲称魏王,劝诫无效后“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亡年五十八岁。”

虽然这些词汇都是用来表示人物的离世,但它们的用法却各有不同。

“享年”“终年”“存年”“得年”“卒年”“亡年”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其实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如何表达死亡,也有着非常严谨的规定和要求。

如果在社会中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那么,为何一个简单的措辞会有如此繁复的讲究呢?

在儒家五礼中,“凶礼”占据了重要地位。

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这种文化源于周朝的礼乐制度,我们常常用“礼崩乐坏”来形容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

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儒家五礼中,包括了吉、凶、宾、军、嘉。

吉——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礼;

凶——跟殡葬、天灾有关的哀悼之礼;

宾——朝聘邦国、接待宾客之礼;

军——军旅操演、征伐之礼;

嘉——冠婚贺庆、敦睦宗亲之礼。

凶礼又细分为五类: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丧礼,大体包括了棺殓、发讣、设灵、开吊、奠祭、入葬的步骤。而发讣,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礼节。

讣告是一种正式的通知方式,用于向公众宣布某人的离世消息。在古代中国,讣告的形式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皇帝驾崩称为“崩”,诸侯去世称为“薨”,大夫去世称为“卒”,士人去世称为“不禄”,平民去世称为“死”。这些称呼反映了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其次,讣告的内容也因人而异。

在古代,讣告不仅包含死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还会详细描述其生平事迹和成就。此外,讣告中还会出现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表述方式,如“享年”、“正寝”、“内寝”等,这些都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和怀念。

用'得年'、'存年'这种说法通常是长辈的说辞,比如'疾终',也是长辈用的说法。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中性词表示死亡,比如说'终年'、'亡年'、'卒年'。

'终年'。终就是结束的意思,没有感情色彩,很客观。终还是一个会意字,本来就是'冬'的本字,字形像一根绳子两端打结,代表结束。'终年'就是生命结束的那一年,不管多大年纪去世,都能用这个词,通用性强,也不会出错。

如果不是自然死亡,比如意外或者生病之类的,就用'殁年'。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逝者年龄划分的说法:

死者在二十至二十九岁为存年

三十至三十九为得年,

四十至四十九为酉年,

五十至五十九为终年,

六十至六十九为享年,

七十至七十九为寿年,

八十至九十九为高年,

一百岁是高年期颐。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几千年的礼乐文明,我们应该好好珍惜。除了这些内容,你还有要补充的吗?


胡诌捡史
胡诌捡史,沧海有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