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1月中旬以来,上海政协委员“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的表达“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医保局联合多部门前往上海当面听取相关意见。此事热度未减之际,一则关于多个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数据雷同的消息跳出,仿制药质量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国家药监局回应:系编辑错误导致,并更新了相关数据。
一致性评价有没有造假的空间?仿制药的质量到底如何?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一线医生的反馈意见?如何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选择权、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各界迫切想要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善联。他表示,过去有些观点认为临床医生是受资本的驱动,因其个人利益为原研药发声。“但现在不同了,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行政部门需要检查为什么会有编辑错误的情况,而不是简单地改了数据就可以的。”
胡善联教授认为,“有些药企想要打‘组合拳’,不靠这款药物挣钱,肯定是不可以的,这是违背商业规律的,也是不诚信、不道德的。另外,从垄断法的角度看也是不被允许的。”
低价,如何保障药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