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787 篇文章
题图:文中插图来自 Pixabay
作者:包子,好好学习的小镇做题家,读过美国MBA,在国企、大私企、创业公司都工作过,目前纯纯个体户。
2016 年卖掉了北京一套小房子,去美国一所排名挺高的 MBA 读书的时候,老 Q 肯定想不到:8 年后自己竟然走上了一条离精英越来越远的路,走得越来越悠长,甚至自己咂摸得出了一些韵味。
她不是徐峥演的“逆行人生”里的男主角那样中产失业后为生活所迫而自救,而是主动选择了“低级”工作,离开百万年薪精英职业,去做看上去无门槛的各种工作:先是机缘巧合卖起了保险,保险卖熟练之后,又机缘巧合地卖起了房子。这两份工作共同点是:都是只需大专学历就可以做,都被国内很多人认为是“低端行业”。
作为小镇做题家,老 Q 擅长考试这点有目共睹,不然不可能拿到国内最好的大学理工科研究生学位,继而在 2011 年的首都找到一份给北京户口的国企工作。沿着这条稳妥的路到了第五年,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刚开始这份工作还能学到些新鲜的东西,去拉美混了两年,看到了不一样的懒散世界,挣了点补助,然后踩着狗屎运在北京买了个房。
但是从刚开始工作就有的那种被困住的感觉,到第五年更加强烈。她以为工作久了就能适应,结果发现不是。她想:应该是国企的问题,国企太稳定了,稳定意味着没啥上升空间。她在暗中寻找各种缝隙,要从这种困境中找个窄缝钻出去。
某次从大学朋友的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拿到了哈佛商学院的 offer 要去读书了,她一想:要不我也去美国读个 MBA?考试是她擅长的,英文底子又不错,于是真给她申上了一个。对于读书的巨额支出,她也是咬咬牙一狠心才决定去的。作为小地方出来的“寒门贵子”,上百万真是笔巨额费用。去美国读 MBA 挺开眼界的,压力也真是大,她也是真是拼。她不只是一个人在读书而是两个人在战斗,因为肚子里还有一个人——临去美国前意外怀孕了。年轻真是生育力旺盛啊,中奖太容易了。
也不是说美国读 MBA 是纯粹花钱买罪受,但是她过得真是挺苦的,学习是简单的,找工作是压力超大的,怀孕和生孩子对身体和体力叠加巨大冲击,但是她都挺过来了。
回头看,这段经历的最大意义并不是拿了这个学位,而是她第一次选择非主流道路并把它通关了。不管是当年国企一起进去的人,还是她的研究生同学,去美国读 MBA 的仅有她一个;去美国读MBA的各国学生里,像她这样读书时怀孕生子的也是几年才出一个。一想到自己是少数派,她竟有些骄傲起来,大多数人都走的路,那多没劲啊。MBA 实习她又找了个非主流的地方,去一家文化独特的对冲基金体验了两个月,后火速逃离,当然人家也没看得上她。MBA 毕业进到了上海一家挺大的上市公司的管培生项目。感谢时代的慷慨,2018 年这家公司还招美国 MBA 来当管培,四五年之后这个项目就停了,落下了时代的眼泪。
2018 年,她举家就从北京搬到了上海。这是个相当愉快的决定,因为上海实在是太适宜生活了。在首都生活了十年,她对北京的新奇感已经褪色。本科时候在南京读书去上海找同学玩,觉得上海娘里娘气又挺作,跟她粗糙直接大大咧咧的性格不符,倒是北京的气质跟她挺对得上。
2024 年的某个周五晚上,她终于结束了某房产中介在上海郊区搞的封闭式新人培训,跟一个同事打车回家,高架上经过一个雄伟的建筑群,这就是她初来上海工作的那家公司的高大上办公楼。她不禁跟她的房产中介同事感叹:XC 这真是一家好公司,股票最近涨到 60 多美金了,可惜我 30 多美金的时候就把它给我的股票给卖了。她打心里觉得 XC 是个好公司,对她来说除了工作无聊之外没有其他问题。她最近跟同期进 XC 的 MBA 同学吃饭,他后来跳槽到宇宙厂,最近刚从上海调去了西雅图,该同学也感叹 XC 性价比真高,宇宙厂虽然给的钱看上去多一些,但是一除以那个工作时长,啧啧啧,还是 XC 划算。
在 XC 做了两年之后,遇到疫情,公司要降薪(只降薪不裁员,真是家良心公司),她就借机跳到一家教育科技的创业公司去了。正是这次跳槽,让她第一次实实在在受到生活的毒打,之前她被命运护得太好,人生体验不完整。她在创业公司没几个月就被裁掉了,而且是被找了个莫须有的理由,导火索是她跟这家公司新来的一个哈佛硕士、学某思的前高管闹得不愉快。彼时的她真的很幼稚,以为老板招此人真是看中了这个人的真才实学,当她发现此人很水的时候就很不给面子。其实老板招他来,不过是为了讲好一个融资故事,是她太认真了。这段经历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是她看着一家原本有自己特色的小公司从几百人迅速扩张到两千人,从一个颇有极客风格的厂房办公地,搬到一个四方四正的办公楼里,虽然装修得更好,但是明显感觉丧失了灵魂,太无聊了。
2021 年初这次裁员给她带来的大礼是,她痛彻心扉地理解了:给人打工始终不是个办法,一年给个大几十万就算好的了,还得拼命证明自己给公司带来多大价值,这要怎么证明?本来就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替代的螺丝钉,要是有更便宜耐用的新钉就把你给换了。或者公司业务就是不行了,干再好也逃脱不了被裁的命运。于是她决心要找一份副业先把备胎弄起来,主业上再努努力,够到哪儿是哪儿。
她惊叹于这个发现:商学院讲课时说企业要在混得还行的时候就要寻找第二曲线,咋从来没有人教这群 MBA 学生,自己的职业也要有个第二曲线呢?这么重要的道理,花了两百万都没人教,还得靠自己领悟,再后来,她偶然得知前司那个哈佛学历的高管被辞退了,一直还跟那家公司在打官司。啧啧啧,管你哈牛剑麻还是清北,只要进入了职场,该撕的逼一点不会少。
那时,刚好看到朋友圈有个 MIT MBA 在美国卖保险,于是她也开始兼职卖保险。后来她保险做得有起色的时候,好几个人过来问她,多是一些学历挺高但是失业了或者工作有瓶颈的人来问:她是怎么拉的下脸来卖保险的?她倒是疑惑起来:她从来不需要突破心理障碍,靠自己大脑和双手挣口饭吃,又没坑蒙拐骗,有啥心理障碍?她经历的那些工作,甭管是国企、大民企还是啥创业科技企业,不是卖军火,就是卖酒店,不然就卖卖课,卖啥不是个卖。只要抛开通过工作实现人生理想的幻想,明确打工就是为了挣钱,那挣钱的方式可太多了。
她被裁几个月之后,教培行业就彻底凉凉了。就跟童漠南说的一样一样:说着说着脱口秀,回头一看,哎?行业没了。真的相当惊悚。此时她已经彻底原谅上家公司的两个老板。听到教培行业的重锤消息之后,立即给他们发去了微信问他们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他们还行。后来这家公司开始裁员,又减到两百人左右,还是盈利的,兜兜转转回到原点,也算个好事。
她领悟到创业的老板们是脆弱的,虽然在某个时间点可能赚了不少,但是稍有不慎又满盘皆输,当然,给创业公司打工的人更惨。此前关于教培政策风向的风吹了很久,真正到来的时候还是吓人的,俞敏洪当时肯定也是懵的。不过,教培行业不孤单,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很快也再次经历了教培的痛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幸运早在 2021 年就经历了生活的毒打,感受到了大环境的无常,让一直活在保护地带的她,对现实世界的运作有了更深一层的感知和敬畏之心。
2021 年,她接着跳到了互联网医疗融到 C 轮的创业公司,这家的老板还给了她一个 title“产品总监” ,不过她隐隐感觉到:这公司只是用她来搞融资的,让投资人看看,有一个好学历、有大厂背景的人当产品总监,证明这公司不是草台班子。她也从这家公司混乱的业务中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无法用一句话说清楚,那这家公司肯定就是个草台班子。果然融到资之后,她又被裁了。具体导火索可能是她手下有个人是老板小舅子(好像有些残疾)的女朋友,而她考核的时候给这个女员工打了 D,也可能是老板发现她兼职卖保险。原因是啥不重要,这次裁员她很淡定,一边卖保险,一边跟公司谈判多给点赔偿,一边找到了下一份工作。自从明确工作就是为了挣钱的,她对待工作已经拥有了“渣女思维”:
想要我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没问题,我出时间你给钱,这是我的职业道德;
想要我的感情或者忠诚,不好意思,那是一滴都不剩。
她找到的下一份工作,是给一家融资到 F 轮的医疗软件公司做出海战略分析。入职这份工作之前,她已经打定主意:如果这工作干不下去,她就再也不找主流意义上的工作,准备全职卖保险,反正挣个差不多的钱就够了。混了十几年,她知道打工就是要在公司制定好的框架里做点有的没的,更麻烦的是还要应付一些无趣的人。拿的工资约等于精神损失费,一部分补偿心累,一部分补偿无聊。
这公司整体上她认为还是好的,至少公司靠啥挣钱是一句话就能讲清楚,比上一家强多了。虽然管理上没那么完善,比如说成本控制得一塌糊涂,但是根上是正常的。这次让她磨练心性的是碰到一个自恋型 NPD 同事,也是美国 MBA 毕业,地盘意识极强,以为她要来争老板的宠,天天使绊子让她日子不好过。她经过社会洗礼,懂得刚到一个新地方至少夹着尾巴做人三个月。其实她也不太在乎,有这功夫回应她,不如多卖点保险。她从败果累累的职业经历总结出来:老板看下属,忠心远比能力重要,听话照做是每个各级管理人员的必备技能。这也是为啥职业经理人空降到一个公司很难活下来的原因。这点商学院也从来不教,可真是愁人。
这家公司让她有机会去新加坡外派两年,因为新加坡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她拿下来的,几千万搞一个定制开发,跟原有商业模式背道而驰,但是出海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摸到哪块是哪块呗。秉承“来都来了”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能挣点就挣点的小农思想,她在新加坡待了两年执行这个劳神费心的项目。对于第二曲线,她也没闲着,顺势把保险范围拓展到了境外。
跟她崎岖坎坷的主业之路相比,她的第二曲线倒是挺顺利的,跟上趋势做事顺。另外,她好像踩着了狗屎运,2023 年房价最高点把之前买的房给卖了,手头多出大几百万现金。某个被主业烦到不行的夜晚,为了搞清楚自己到底何时可以不用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工作,她理了一张家庭资产表,算了一下未来几十年的现金流,惊喜地发现:
只要孩子走国内公立教育,她和老公的收入只要维持现在一半的水平,靠着她的各种发不了大财亏不了大本的理财,只用再混个 10 年就退休了。
这意味着:她现在想干嘛就干嘛了!自由了!!
她立马制定了下一阶段人生策略:把用来挣钱的时间压到最低,挣点钱就行了,其他时间用来探索好玩的新奇的东西。有钱真好!!不用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了!她的枷锁打开了,欢呼雀跃!回国撒野!
她回想了一下“致富之路”,发现并无过人之处:
就是随大流买了房,如有神助般卖了房。
打工之路过于坎坷而没心思搞投资(比如A股),两个人坚持打工,不花太多钱给小孩,也不花太多钱给自己,但是也没太抠着,存钱存钱存钱,完事了。
她也不算多有钱,比她有钱的人多了去了,别人大概率也在积极挣钱。但是她不了,钱挣太多了有啥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管他呢,既然老天爷给了她躺平摆烂的机会,此时不躺更待何时?
卖保险这个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没人管你怎么弄,只要把业绩弄上去就行了,要是实在弄不上去,那就弄不上去吧,又没人逼你非要当销冠。她发现只要不给自己压力,那简直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年做学生的时候为啥一定考第一,把自己给累惨了,怎么没人来点拨自己?啧啧啧,这么重要的道理还是得靠自己领悟。管它咋样,反正现在老娘不当力拔头筹的好学生了,想咋弄咋弄。
自由自在的日子过了两个月,发现好像又太轻松了,出门太少了。听一朋友说某卖房子的绿中介有底薪,想着顺便可以把自己的一个小房子卖掉,或许还能熟悉一下周边社区环境(之前只上班下班两点一线,周围菜市场在哪儿都不知道),于是就去家附近的门店报了个名。那店长知道她是附近的业主(因为她房子就挂在这家店卖),得知她的学历之后,不敢相信她竟然要来当房产中介。她就说自己要带孩子,得找个附近的工作可以接孩子(也是实情)。她认真吸取了朋友的经验:千万不要表现得像个体验生活的贵妇,不然面试可能通不过。她面试过关了,发现这工作真不错:有底薪,还有五险一金,甚至还有补充公积金。原来,只要降低对工作的要求,中年人下岗再就业挺容易啊。
但是,她没想到这家公司的新员工培训这么严格,而且还真刷人,还整整持续 1 个月!她的保险业务有忙的时候,要参加各种培训,要见客户,中间还得去趟新加坡。而绿中介的新人培训里面有 2 周是要去上海郊区的基地,全封闭培训!果然有底薪的工作就是会折腾人。她跟店长说要退出,但是店长说如果她三个月退了,他就得再招 3 个人来补齐,不然就得扣管理分,挺惨的。她于是决定咬咬牙坚持吧。没想到,这绿中介郊区培训的两周,这么有劲。
她从来没想到,毕业十几年后还有机会住四人一间的宿舍,还能吃上食堂,还得天天上课考试,背诵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她周围多是 00 年左右出生的大学或大专毕业生,大部分是外地人,也有极少数上海年轻人(她碰巧有个室友是),夹杂着几个重返职场的宝妈,还有刚失业的中年人来工作的。这个培训的目的就是把这群人变成遵循公司规则的好员工。你别说,这家房产中介的规则真是好多,动不动就会违规,而且每个业务动作都线上化了,管理体系确实牛,难怪 CEO 年薪能有 9 亿,这得费多大劲管理呀!
在郊区培训基地的墙上,她看到公司创始人的各种名言警句,其中一条大意是:只有改变 DNA 才能实现物种进化,组织也是。创始人 50 多岁时因为肺癌去世了,这家公司仍然发展得很好。她想:会不会因为创业太累导致了身体出问题?如果创立一家好公司的代价是身体受苦、英年早逝,那他会开始么?这个问题问她自己,那回答肯定是:身体健康最重要,多伟大的事业都不会让她放弃这个底线。事业再伟大,自己嗝屁了也就是别人的,只有身体是陪伴自己一辈子的。
这个培训让当惯好学生的她,有太多 school smart, 而 street smart 不足的她,见识了啥是 street smart。
有个讲师是 98 年出生的店长,大专毕业,刚来上海的时候住地下室,特别安静,可以听见雨滴掉落在地上的声音。
初来乍到没有房源,老业务员不带他,他就去小区里找聊天时说话声音最大的上海老年人,给他带家乡特产(找准KOL),KOL 后来帮他宣传:买房卖房就找他;他夏天买西瓜给小区聊天的人吃,自己带砍刀欻欻欻切瓜给他们吃;甚至帮小区的一位老年人办老伴的丧事,后来这个老人找他买卖了三套房。
他使尽办法深耕这个小区,后来所向披靡:此小区某年成交了 24 套房子,23 套都是他卖出去的。他刚入行有个月工资 5 万,打电话跟老家的朋友说,他们都惊呆了。现在他的收入是 40 万一年(店长收入的均值)。
她想想,自己 26 岁的时候,在国企待着,仍然是个未经世事的傻孩子。念书好的人,有自己的出路和困境,念书不咋滴的人,也有自己的出路和困境。这个世界还是公平的。
想到之前遇到一个跟她一样小地方出来的研究生,问她:现在来自小地方的、家境普通的人,留在大城市是否还有机会?房子这么贵,工资这么低,根本买不起。
她一直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她十几年前留北京时她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只知道要努力工作留在大城市。她偶尔想,如果自己没有高学历作为限制,一开始就去做类似于房产中介的摸爬滚打的工作,是不是早就活得更加通透,或者赚到更多的钱了?如果这个问她的研究生不被自己的学历架住,寻找更多职业可能性,是不是大城市会给她更多机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处境,她不敢轻易给别人建议。
她跟自己的培训小组成员相处融洽,大家一起考试通关、玩玩游戏、吃吃喝喝。培训快结束,她培训班主任不经意问她”听说你是某大的,为啥选择到这儿来?”她吓了一跳,还好考试都通过了也没作弊,不然简直对不起自己的学校。她就说因为要卖自己的房子所以来了。班主任将信将疑:哎?抖音上也有人这样的。其实吧,深层原因她自己也不知道,人总是从理智上去给自己的一些行为找理由,她之前给的理由可能也都是编的,谁知道呢。
更神奇的是,她在这次培训分宿舍的时候,遇到了跟她情况类似的室友 W,两人年纪一样,也是之前上班很多年,有一定经济基础,家也住得近。W 辞掉上份工作的原因是:工作不自由。跟老 Q 不想上班的原因一摸一样。就是这么巧合。结束培训后,她俩一起打车回家,聊了一路。老 Q 推测 W 上学时属于那种自我要求高的好学生,因为 W 说自己某个考试准备不充分被店里的组长骂哭了,于是她中间请假去韩国玩了一趟散心。挺可爱的经历,老 Q 忍俊不禁。
自从决定回国撒野之后,老 Q 已经摆脱自我要求高这个好学生枷锁了,走到哪儿是哪儿。人生这场游戏,前面玩得太辛苦了,现在就是要放慢节奏,轻轻松松,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趴着睡一会儿。
主动摆烂的人生,真是太爽了,这是她前几十年,拼了小命努力,加上老天给的运气和突然的开悟,才获得的自由啊。得好好珍惜着。
一诺:臣服是躺平和放弃吗?
臣服不是躺平,放下不是放弃
躺平已经过时,现在追求的是“松弛感”,真的吗?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nlsh88@163.com)。
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