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卷夹缝中生存

文化   2025-01-13 08:03   北京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796 篇文章

文内图片来自原文。

作者:周育楠,个人成长教练,禅修践行者,师从惟海禅师,中国本土心理学流派“五蕴缘起辩证诊疗”学习者。本文来自: 楠舟教练(ID:nanzhoucoaching)。

13 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几个大学闺蜜躺在上海一个复式公寓的地铺上,像大学时那样卧谈到深夜。那时我刚结婚,还没娃,聊到未来,我满心憧憬。


“为什么非要买房呢?租房也是很好的啊。孩子也不一定要上什么好学校,只要他健康开心就好了。”


闺蜜们发出啧啧声:“你啊,等有娃了就知道了,现实可不像你想得那么好。”


直到今天,这段谈话还被她们经常拿出来作为嘲笑我的材料。



1

你好,内卷


三年后,我勒紧裤带买了房,成为了上海某区的常住居民。


那时真正的内卷还未到来,孩子天真可爱,我的生活平静而知足。


第一次听说“卷”这个词,是在一篇公众号的文章上。文章说,社会就像一个严丝合缝的机器,每个人都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卷在其中。商品竞相压价,人们的加班时间越来越长,孩子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机器日夜运转,谁也无法挣脱。


给我最大震动的是几年前突然听说一个孩子跳楼的消息。那么年轻的生命,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同样作为孩子的母亲,我感到悲伤,也感到心痛。


近几年,随着孩子年级的提升,“卷”这个字在我的生活中开始具象化起来。


我知道了“飞行考”“神秘考”这些术语的意思,知道了方圆十公里各家补习班的情况,知道了什么是“四大八校”。我也接触过初中的孩子和父母,看到了他们紧绷的肩和疲惫的脸。


卷还是不卷,和所有父母一样,这成了我无法回避的问题。


卷,孩子太累;不卷,成绩下降,孩子又会失去自信。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2

应试,是目的还是手段?


我是应试的产物,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我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考出好成绩。


大学毕业之后,我陷入了很长一段虚无的时间。我不知道人生除了考试之外还有什么意义,不知道除了成绩还有什么指标能够评价我这个人。我感到了内心的极具动荡——只要外界稍有不尽如人意的评价,就会引发我内在的海啸。在外在指标的评价体系内,我作为人的主体性荡然无存。


主体性的丧失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内心脆弱,害怕困难和失败;外在骄傲自大,内在虚弱自卑;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容易受他人影响;听不了批评和意见,不愿面对自身的弱点。


这些都是我曾经出现过的“症状”,这些症状在复杂生活中会进一步演化成情绪波动,冲突加剧,身心疲惫,睡眠失调。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走同样的路。


当我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却始终看不到方向的时候,有一天,我在王德峰教授的书《寻觅意义》里看到了这么一段话。


“应试其实是永远避免不了的,除非你把学校关掉。问题在于,我们是为了应试而搞教育。我们的中学能不能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它能够让应试成为教育中的重要手段,而教育始终是它的目的,并且能够实现?”


应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实现教育的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这让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学习的本身是好事,考试的作用是为了检验学习的过程,及时补上知识漏洞。应试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变成伤人的利刃,也可以变成教育人的工具,关键看你怎么利用。我为什么一定要和它较劲呢?让它为我所用不就可以了吗?



3

在内卷的夹缝中生存


后来,我的思路逐渐清晰——我不会让孩子卷进军备竞赛,也不会对他放任自流,我要利用现实的情况帮助孩子成长,我要找到那个“夹缝”。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和爱人的立场是高度一致的。第一,我们都认为孩子的学习要靠他自己的内驱力,外力的作用是微小且暂时的,甚至是会起反作用的。第二,我们也都认为,人必须要经历失败和痛苦,这样他才能获得真正宝贵的人生经验,父母包办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三周前,儿子经历了一场重要的考试,这场考试决定分层,我们都非常重视。


在考试前的两周,我们和儿子进行了一次谈话。我们问了他三个问题:一,你的目标是什么?二,你有什么计划?三,你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帮助?


儿子确定了他的目标和计划,也明确了复习所需要的资料。我们三人就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打响了这场“战役”。


但我和爱人始终清醒地知道,这并不是我们的战役,而是孩子的战役。我们只是自行车后面的辅助轮,暂时地维持平衡,等孩子学会骑车,辅助轮是要卸掉的。


应试教育的优点在于目标明确,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战略安排并坚持执行,是一门艺术,也是锻炼孩子思考力和执行力的好机会。


拿英语来说。儿子通过分析,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在单词和语法,于是决定每天背单词,并请我就他语法的错题进行深度讲解,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作业写到很晚,有时心情低落没有动力,有时贪玩想要偷懒。我和爱人会根据情况应对,懒惰了推一把,沮丧了扶一把,太紧了松一松,散乱了提一提。


后来,儿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这场考试。


不管成绩如何,我们都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以应试为手段,帮助孩子成长。孩子在迷茫之后重新振作,体验到了努力的过程,从各个方面成熟了不少。


我们不对结果做任何的预设,接受任何可能的结果,同时鼓励孩子积极进取,在努力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品格。这就是我的“夹缝”。



4

夹缝背后


找到“夹缝”不容易,在“夹缝”里生存,更不易。


再确切一点地说,在现有的体制和环境下,想要培养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对父母来说是很有挑战的事。


我们小的时候,成长的土壤是肥沃的,父母放养,人可以长成自己本来的样子。但现在的土壤“盐碱化”严重,想要让小苗健康长大,就必须花精力改良土壤。


在所有的“营养因子”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


佛家认为健康的人格包含五个方面:信、勤、念、定、慧。


信是诚信。人无信则不立,儿子很小的时候,爱人就教导他,说话一定要算数,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说出口。答应朋友的事,一定要放在心上,尽自己努力做到。


勤是勤劳。人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懒惰。懒惰是滋生烦恼的温床,会让人变得虚弱无力。为了给孩子做榜样,我和爱人在家会经常看书学习,不看电视,不刷手机。


念是正念不昧,保持良知自觉。我们从来不抱怨他人,如果谈及别人,也都是讲好的事情。孩子耳濡目染,从不卷入是非口舌,和朋友能够友好地相处。


定是心理稳定,沉着稳重。面对事情不慌张,先把心定下来,再去想解决的办法。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有了这样的定力,人就可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任何问题。


慧是理解领悟。对世界、他人、自己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甚至不经思考人云亦云。对人生要有冷静的观察和深度的思考,我经常和儿子讲,看一件事要往深里看,看一个人要往心里看。


我十分坚定地认为,当一个人有了强大的人格力量,他便能在任何处境之下做生活的强者。即使他没有考上名校,没有在 500 强工作,他可以把一份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能够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就算遇到了再大的风浪,他也能从容面对。


这是育人的根本,也是夹缝中生存的底气。



5

立足现实,寻求出路


面对并不完美的现实,我们到底应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


蚍蜉能否撼动大树?精卫能否将海填平?


当前的教育现状,是由多种因素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结果。这其中有教育产业化的推动,有优绩主义思想的强化,也有中国快速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之根丧失的演变。林小英教授在十三邀采访中讲述的事实——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中化——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速。仅凭一己之力,无法与庞大的结构性机器抗衡。


但是,身处其中的人,是被动的吗?是无力的吗?我认为不是。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痛苦地卷进机器,又或是被机器冰冷地抛弃?我始终坚定地相信,在卷与不卷之外,一定有第三条路。


每一份生机,就存在于生活每一秒的呼吸之间。当面对如此鲜活的生命时,我们是那么的喜悦,心中满是洋溢着的幸福。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快乐,健康,幸福,是我们对孩子所有的期望。


现实是真实的,无法回避,也无需怨恨。接受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思考解决方案,是我们每一个父母无可逃避的责任。



以我现有的认知,我能想到的以及正在做的,简单归纳为以下几条,不敢称之为建议,仅作开拓思路之用。


1. 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初中不超过 10 点半。如果作业太多,及时和老师沟通协调。


2. 保证孩子每周运动至少 3-5 小时,更多地接触大自然。


3. 想办法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圈,好朋友是抵挡压力最好的缓冲带。


4. 初中之后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包括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会为自己负责。


5. 父母要相亲相爱,彼此关心,给孩子创造安全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婚姻样本。


6. 用你和成人搞关系的“技巧”搞好和孩子的关系,以孩子愿意和你说话为 KPI 标准。


7. 在孩子的任何事上,不要表现得比孩子着急。


8. 引导孩子发现薄弱知识点,并想办法尽早补足(我发现初中和小学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极大的 gap,孩子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因为存在知识点漏洞)


9. 把应试作为工具,帮助孩子学习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克服过程障碍。借假修真,让应试成为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成为应试的手段。


10. 着重培养孩子的品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品格培养可从信、勤、念、定、慧五方面培养。


11. 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句话不要是“写完作业没?”,可以换成“今天开不开心?”,或者只是带着微笑就好。


12. 少看教育类短视频,对各种流行的教育方法保持警惕态度,在教育问题上保持思想独立性。


13.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保证运动和睡眠,让自己成为一艘能在风浪中稳住的大船。


14. 多学习,多思考,多开阔眼界。阅读经典,紧跟最新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把思考的范围扩大到国家、国际、宇宙,不拘泥于眼前一时得失。


15. 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多赚钱,给孩子保底。


以下是关于教育的书籍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当前的教育体制所导致的结果,可以看这三本书。


《优秀的绵羊》威廉·德雷谢维奇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

《我的二本学生》黄灯


如果你想了解当下的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可以看这本,《精英陷阱》丹尼尔·马科维茨。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方式,可以看这本,《园丁与木匠》艾莉森·高普尼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定力是极其重要的。


6

结语


前段时间和朋友吃饭,谈起教育问题,我说:“我一直觉得家长是改变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因为家长是最心疼孩子的。”


锥心的疼痛会促使我们每一位父母去寻找出口,让孩子得以喘息并获得幸福的出口。


也许我们的孩子并不聪明,并不出众,他不能在每次考试中名列前茅,不能在每次家长会中让我们面子十足。但他可爱,善良,纯真,诚实,他值得拥有生命本身的美好,他也有力量去追寻他想要的一切。


把这世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每一个可爱的孩子。


-  END  -

推荐阅读

“爱自己”到底有什么问题?


林小英 | 一个清北学生,掩盖了多少瑕疵


从抑郁康复的我,走向社会,消失在人海间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nlsh88@163.com)。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奴隶社会
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我们有高大上咨询公司合伙人,挨踢界的连续创业者,顶级VC合伙人,著名科普作家,公益人,和很多很多朋友。加入奴隶社会,也加入我们的社区,相信你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