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骑墙派(短时间内不能决定孩子未来是出国还是高考的观望者),孩子在双语学校,间接性焦虑是老母亲的日常。缓解焦虑的方法之一就是时不时刷下 “xx 业主服务群”,看看邻居们又让中介小哥帮忙打印哪些作业了,试图从中窥探公立学校的学习内容和进度。
看别人家孩子作业为什么会缓解焦虑呢?
就拿我昨天看到的语文举例,这作业跟我 20 多年前上学的时候可以说一模一样了,虽然经常看到要教育要这样变、那样改,但是我偷窥这几年小学的内容,没看到有什么新变化。
而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语文除了教材外,从一年级开始就加入了整本书的阅读,从绘本、桥梁书、过渡到纯文字的儿童文学阅读;中间还穿插着各种思辨教育、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补充。
虽然四年级了,有些字孩子在比划顺序上还是错的,但是探讨问题的时候一点不含糊,观点、事实、利弊权衡(如果我是书上的他,如果现实里我遇到……)叭叭的头头是道,深度广度都有涉及,看这两年的高考作文,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思辨能力,很难不缓解焦虑。
家里亲戚早都缴械投降“说不过”,记得是三年级的时候,姥爷在评价一个东西的外观不好看,不值那个价,他就问:“姥爷,你怎么定义什么是好看呢?”。
#1
小学阶段可能是最合适的
语文我最看重就是思辨能力,尤其是 AI 时代的到来,有些人看似用的风生水起的,但实际上如果认知和思辨水平不够,是会让自己变得更傻的。思辨本身也能帮我们思考关于 AI 问题,我解决这个问题,要不要使用 AI?如何使用 AI?如何辨别真假?
我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是最好的时期,一是这个时期孩子的好奇心还是非常旺盛的;二是时间也相对多,到了中学又多了几门课程,整本书阅读的时间被挤压;三是青春期阶段需要有一定看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处理自己跟自己的关系,自己跟同学的关系,跟学习的关系,那时候现学有用吗,有用,但是功利性、急迫性可能又增加了。
#2
思辨离不开大量阅读
我前面已经提到几次整本书阅读了,关于整本书阅读 2022 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其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是从规定到落地,对于有些地方肯定不会那么快,比如语文课的课时如何安排?整本书不同年级读什么?怎么读?目标如何考核?教师如何培训?等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
所以标准答案的考试和练习题还依然大量的充斥在小学段,中学段。高中课业难度比中学还大,再去补大量的整本书阅读和思辨力,只能说孩子压力山大,但又不得不,毕竟这两年高考语文的作文已经转型了。有些国际学校或民办学校其实是可以更自主地做这些事的,但是他们把自己搞成了应试的方向,所以依然缺少对孩子的思辨教育。
我认识 C 计划已经 8 年了,她们跟一土一样在 2016 年成立,一直坚持做思辨力培养这一件事,三位创始人从读什么书,到每本书带孩子讨论什么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参与讨论,都做了非常大量且细致的教研教学工作,她们还要保证自己在一线教学,才能感知学生一年一年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迭代课程。
我最好奇她们提出问题,引导问题的思路,我问了创始人之一的蓝方,同样看书提问题,你们提的问题为什么让人有想讨论的欲望,且思辨性这么强?她说是因为她们的多元的教育背景以及过往工作经历,我一看本科都是国内顶级学府,硕士又在世界级学府,学得扎实且深;工作后又都是资深律师或记者,把学到的东西又经过了实践的锤炼,课程里呈现的都是硬核的真本事。
课程培养的不仅是思辨力,还会提升孩子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特别喜欢 C 计划的一点是,他们的主题也都是跟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架空在宏大的叙事或者虚假的故事上。
比如让孩子分析使用社交媒体利弊的问题,老师会用好问题引导每个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些观点有明显的漏洞老师也没有评判,会不断追问,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补充;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交锋”环节,让不同观点的孩子辩论。中学生的有些课程一个主题下来相当于本科做的一个小课题了。
如果学校里没教会孩子这些,我们也要留意,在生活里、家里让孩子有发展的空间。
C 计划春季课程已经开始报名了,老师带领进行整本书的思辨阅读。适合小学生和初中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群咨询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