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的防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血脂异常是CVD的重 要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血脂水平会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大幅度波动,相关证据表明,血脂波动性与CVD的发生、发展有关,过高的血脂波动性会对 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个体间的血脂波动性可能受 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维持血脂稳定 的治疗策略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手段。
血脂波动性概述
血脂波动性是由一定时间段、人群和生理学因素引起的自然波动,常独立于平均血脂水平,可用 于客观评估个人血脂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生物标志物。临床研究中,通常 用生化法检测血脂水平,近年来核磁共振波谱法以精度高、检 测 快、对样品要求少的优势逐渐得到应用。
血脂波动性的评价指标
血脂波动性主要采用连续多次随访测量并计算的血脂变异参数来评 价,包括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根据测量次数调整后的标 准 差(standard deviation adjusted, Adj-SD)以及血脂极差(max-min difference MMD)、与均值无关的波动性(variability independent of the mean, VIM)、与均值无关的修正波动性 (corrected variability independent of the mean, cVIM)、 平均连续波动性(average successive variability, ASV)、 平均真实波动性(average real variability, ARV)(见 表 1)。
目前尚未清楚哪项测量指标最优,这可能受 血脂测量次数、测量时间间隔及获得指标的可重复性与有效性评估等因素决定。血脂波动性在评估时可分为空腹、餐后和随机 3 种状态,且目前此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以空腹状态研究为主。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探讨不同状态和时间点波动性的差异。
血脂波动性与CVD
CVD是指心脏或血管的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血脂波动性与 CVD的研究通常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或横断面研究等分析相关性。此外,制定评分表及方程式分析血脂与CVD相关性也是当 下常用的方法,然而,鲜有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去 解释其血脂波动性在CV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冠心病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CVD,其发展过程受多种代谢因素影响。脂质代谢紊乱是 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更多地强调把血脂控制在平均范围即可,忽略了血脂异常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先前的研究发现,高TC波动性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为 期 24 年随访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队列中,计算 12 年(2 年/次)的测量数据中TC的波动性,结果显示TC波动性与男性的全因死亡率和男女的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ROH等在研究中证实TC高波性与房颤风险增加有关;TAKENOUCHI等报告称 , LDL-C波动性的前四分位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约 10% 相关,LDL-C波动性与血糖控制水平无关 。韩国一项队列研究显示,LDL-C和载脂蛋白 B 的波动性是 LVDD发展的危险因素,独立于性别和使用他汀类药物。
目前,血脂波动性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机制仍缺乏实际证据。有研究发现,间歇性高脂血症比 持续性更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TC增加会促进细 胞免疫机制,活化巨噬细胞引起的斑块不稳定;此外,TC的高度可变性会导致冠状动脉斑块有限空间内胆固醇的重复结晶和溶解过程;另一种可解释的是,LDL-C波动性通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流 出导致的斑块体积膨胀,促进亚临床缺血和心脏损伤,这是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之一。
降脂药物的停用会导致暂时性高脂血症,消除有益的多效性作 用如斑块稳定、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以及内皮功能改善而诱发反弹现象,从而影响心室重塑和功能 障碍,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小结
血脂波动性是具有预后价值的生物标志物,这进一步提示应以管理血脂的绝对水平和减少波动为目标的治疗策略,可以预防和治疗CVD。尽管多项研究已证明血脂波动性的潜在价值,然而,脂质波动性导致的CVD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未来应更深入地开展大规模的、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随机对 照实验。
撰文 | Fiona
编辑 | Jocelin
审核 | Lvy
“智慧心医”: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