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不耐受“怎么定义和诊断?共识来了!

文摘   2024-08-29 20:33   江苏  

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价值无可争议,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减少CVD 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益处已在大量研究及广泛人群中得到证实,是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的血脂管理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基石药物。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应用人群的不断扩大、新型降脂药物的相继问世,医学信息的可及性增加和大众媒体科普宣讲的普及,有关他汀类药物使用的顾虑有增加趋势,他汀不耐受诊断与处理的问题逐渐突出。



为提高人们对他汀不耐受的科学认知水平,规范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提高我国人群血脂达标率,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特组成专家组,全面复习他汀不耐受的全球相关研究数据包括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和耐受情况的相关资料,参考国外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与共识,制定了《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的他汀不耐受基本定义、科学诊断标准及干预策略,以期改善我国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提高我国ASCVD的防治水平。


他汀不耐受定义




共识综合多种定义,建议将他汀不耐受定义为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一种或多种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可通过减量或停用他汀类药物来改善,重启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则再次出现,导致无法维持指南推荐的治疗目标。他汀不耐受可分为完全他汀不耐受和部分他汀不耐受,前者是指不能耐受任何种类、任何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后者是指不能耐受某些他汀类药物的某些剂量。


他汀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在怀疑他汀不耐受的情况下,医务人员需分析以下四个要素,如同时满足方可诊断为他汀不耐受:


(1) 临床表现:主观症状(如肌痛、无力)和(或)客观实验室检查(如CK、ALT、AST) 异常。

(2)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患者不能耐受≥ 2 种他汀类药物,其中一种为最低每日剂量(如阿托伐他汀10 mg、瑞舒伐他汀5 mg、辛伐他汀5 mg、匹伐他汀1 mg、普伐他汀10 mg、氟伐他汀20 mg、洛伐他汀20 mg)。

(3)时间和因果关系: 在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或增加剂量后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后缓解,再次用药后重新出现。

(4)排除其他可能原因:与其他疾病和药物相互作用相关的可能性较低。


他汀不耐受的主要临床表现




他汀不耐受主要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肌肉不良反应和肝功能异常最为常见。


肌肉不良反应:

包括肌痛、肌炎、肌病和横纹肌溶解,大多数情况下不伴CK升高。肌肉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表现为症状、生物标志物和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应首先排除由慢性体力活动或既往存在的肌肉疾病所致。


为了便于区分和处理不同程度的肌肉不良反应,本共识建议根据CK 升高梯度定义肌肉不良反应的类别和程度。肌痛定义为肌肉疼痛或无力,CK 1× 正常值上限(ULN);肌炎,1×ULN<CK  10×ULN;肌病,10×ULN<CK  40×ULN;横纹肌溶解最为严重,表现为CK>40×ULN,由肌纤维坏死引起,伴肾功能衰竭,急需就医甚至住院。


肝功能异常:

相对常见,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ALT/AST很少超过3×ULN(发生率约1%),严重肝损伤极为罕见(发生率约0.001%)。认识此特点对他汀不耐受的科学诊断十分重要。文献报道,随机对照研究中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即使用于肝病患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丙型肝炎等,他汀类药物也不会明显增加肝损伤风险。


他汀不耐受的临床处理




治疗决策应由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决定,充分考虑患者的ASCVD风险、潜在成本、拟订方案的获益、患者偏好等。当决定处方他汀类药物时,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教育,包括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心血管获益、依从治疗的重要性等。要确保患者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益处有足够了解,尽量减少对降脂治疗的不必要担忧和媒体信息的干扰。当诊断他汀不耐受时,评估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很重要,纠正这些因素可提高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



对于部分他汀不耐受患者,选择基于他汀类药物的调整方案有助于排除虚假的他汀不耐受和防止他汀不耐受再次发生。首先,换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依从性,其次,使用较低剂量的强效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他汀不耐受风险的同时有效降低LDL-C。第三,减少给药频率,可提高耐受性和依从性。


对于完全他汀不耐受患者, 需采用非他汀类药物方案。几种非他汀类药物可不同程度地降低LDL-C: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降低15%~22%、胆汁酸螯合剂降低18%~25%, PCSK9抑制剂降低约60%,贝派地酸降低约20%。同时,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和贝派地酸的肌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




“智慧心医”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智慧心医
聚焦心血管前沿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