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跑步,在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度剖析跑者行为习惯、将为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高价值的参考作用。
2024年,跑步赛事持续火热。来自中国田径协会公布数据显示, 2024年全国共举办路跑赛事671场,参赛人次约656万,是这个产业继续蓬勃发展的一年。
据统计,2024年中国跑步鞋服市场规模与2023年相比,总体呈20%左右的增长,整体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持续突破。
岚眼推荐并精选近期发布的一份跑者洞察报告,让热爱运动和参与跑步的各界朋友参考这份报告内容,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科学跑步理念。
《中国跑者跑鞋使用年度报告》为广大国内跑者呈献一份全面而科学的跑步运动指南,成为每位跑者探索跑步乐趣,一起跑得更远、更快、更安全,同时发现属于自己的跑鞋最佳组合。
氪体携手跑步数据软件平台咕咚及其它机构,在整合20万中国跑者数据基础之上,完成超过1,500份跑者调研问卷及超过1,000分钟的10余位专业人士深度访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历经多月研究编写完成。
跑步,本身是一项健康的运动项目,但如何不伤害参与者的身体健康,也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和严谨的行为方式。
随着跑步环境的整体进步与科学跑步意识的提高,跑者对于运动表现及运动健康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如何进行科学训练”、“如何减少伤病” 、“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跑步装备”等也成为跑步参与者更加重视的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大众跑者在马拉松比赛中的总体损伤率超过七成 其中下肢损伤尤为突出,发生率将近九成;除了参与赛事的高伤病率,跑者的日常训练频次和强度也与伤病率呈正相关。掌握科学的跑步知识、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及训练方式,都能够帮助跑者在减少伤病的同时,提高训练效率和运动表现。
在这其中,专业跑鞋的选择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初阶跑者如何选择第一双跑鞋” 、“进阶跑者如何通过在不同跑步场景中进行跑鞋轮换” 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跑者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挑选跑鞋是关键
这几年,各个运动品牌广泛推广马拉松运动的同时,也大肆宣传各类碳板跑鞋,如果从运动科学的角度,碳板跑鞋并不适合所有跑者和初级阶段的跑步训练。由于错误使用碳板跑鞋而带来身体伤害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岚眼专题分享了相关内容,点击世界顶级跑鞋的秘密?资深产品人独家揭秘
以国际田联与国家体育总局对于跑步人群的相关定义与标准作为参考,基于我国跑步人群的具体情况,本报告研究将跑者人群分为三级:精英跑者、严肃跑者与跑步爱好者。
精英跑者、严肃跑者和跑步爱好者三类跑者人数在跑龄前两年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这说明路跑运动或存在一个两年左右的“个人门槛”,即跑者初跑的两年内会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逐渐向三种类型跑者分流,而在两年后若想要再度进阶或会遭遇一定瓶颈。
通过跑龄3-5年的数据,可以看到严肃跑者和跑步爱好者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可见跑龄的“时间累积”对于部分跑者是否能从跑步爱好者晋升为严肃跑者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不过该规律放到严肃跑者走向精英跑者过程则并不适用。跑龄增长对严肃跑者的影响较小,他们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来提升跑步水平,更多受到训练强度、专业装备、营养补给以及个人天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迈入2025,中国跑步群体也在不断地重构与升级,不仅在数量规模上持续增加,跑者构成也愈发多样化。
从整体上看,男性跑者数量高于女性,但在2024年新晋跑者群体中,女性跑者占比58%,由此可以看到更多女性开始参与跑步运动并逐渐成为活跃跑者,这也与当前蓬勃发展的“她”运动趋势紧密相连。
跑步人群主要由中青年跑者组成,占比约95%,其中 70后、80后和90后是活跃跑者主力军。对于当下社会的现代人而言,跑步已成为一种缓解工作生活压力、调节生活节奏的一种生活方式。
从城市的分布来看,中国跑者群体中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人群约占35.5%。
在中国跑者最喜欢的前十大跑步场所中,有6个是城市公园。对跑者而言,在城市公园内跑步不仅可以免受车辆打扰,公园内的复合路面更是覆盖了跑者对不同训练计划的场景需求——强度训练需求可以在塑胶跑道上进行,长距离慢跑可以在柏油路面、人行道上进行。
训练强度
这轮调研发现跑者人群的跑步频率总体较高,超过90%的跑者每周跑步次数不低于3次,15.6%的跑者每周跑步次数超过5次。数据显示,近50%的跑者群体月平均跑步时长为10-20 小时,超过30%的跑者月平均跑步时长为20-30小时。
调查显示,超过50%跑者人群的月平均跑步距离为100-200公里,约30%的跑者月平均跑步距离为200-300公里。相比2023年跑者的平均月训练里程增加了23%,76%的跑者在2024年实现了跑步总里程的增长。
速度水平
数据显示,77%的男性跑者日常10公里跑配速在6'00"以内,更有近25%的男性跑者配速在5'00"以内;44%的女性跑者则以6'00" 以内的配速完成日常10公里跑,更有近15%的女性跑者配速达到5'30"以内。
在本次调研统计中,65.6%的跑者全程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打开4小时大关,更有7.9%的跑者成功破3,2024全年破3跑者比例较上年增长50%。
随着跑步时长和频率的增加,伤病比例也在增加。而通过数据更能清楚地看到,随着成绩的提高慢性伤病比例大幅增长,急性损伤逐步下降,这或源于随着损伤有了更多的经验和应对措施。 跑步能力和跑步认知的提升,跑者对于如何避免急性损伤有了更多的经验和应对措施。
同时,随着跑者能力的提升,受损部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最主要的伤病集中于脚部、腿部和膝盖部位,但随着路跑参与程度的加深,精英跑者在大量训练的堆叠下,其上肢、腰背等相对次要部位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运动伤病。
面对如此高频且多样的伤病情况,无论对精英跑者、严肃跑者还是跑步爱好者来说,如何减少运动损伤是一门必修课题。而在此过程中,跑鞋的选择与使用、训练的方式与方法也会对避免伤病起到一定程度的正向帮助。
岚眼认为,跑鞋设计的关键性能必须优先保护跑者,减少受伤的可能性,再促进跑者的训练和竞技水平发挥。
在精英跑者群体中,多双跑鞋轮换使用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高频的选择,而大部分的严肃跑者和跑步爱好者在跑鞋使用数量上相对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想要提高跑步能力的跑者来说,可以参考精英跑者的方式;在日常跑步中根据自身情况轮换使用多双跑鞋。
至此,可以看到不同类别跑者对跑鞋使用理念存在的显著差异,随着跑步水平的提高,跑者们对跑鞋性能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
精英跑者与严肃跑者均会根据跑鞋的不同功能而更换跑鞋,大多精英跑者已对自身需求非常了解,而严肃跑者也通过各种跑步知识,或已经体验过不同跑鞋所具备的不同功能特性,并对这些跑鞋及其使用场景产生了有了比较完整的判断和个人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有接近一半的跑步爱好者(48.2%)在选择跑鞋时会考虑品牌因素,该比例在精英跑者和严肃跑者中均不到20%。
跑鞋轮换模式
从跑者来看,跑鞋轮换Running Shoe Rotation通常是指根据不同的跑步场景及训练目的,选择并使用一双以上且功能匹配的跑鞋产品,以实现减少运动损伤风险、提高训练效率和竞技水平等目的。
在发表于2015年的一篇论文中,卢森堡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员Laurent Malisoux进行了一组对照试验,一组对象平均穿1.3双 跑鞋进行跑步训练,另一组对象平均轮换3.6双跑鞋,在对两组对象进行22周的观察、数据搜集和分析后,发现进行跑鞋轮换的组比 穿单一跑鞋的组损伤风险小39%。因此得出结论,在同一阶段不同跑鞋轮替穿的跑者的受伤风险小于只穿一双跑鞋跑步的跑者。
著名跑步杂志《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近期发表的一篇关于跑鞋轮换的文章也引用了该论文观点,美国足部医学组织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的足科专家Priya Parthasarathy也指出,持续使用单一跑鞋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受伤风险。
问卷调研结果显示,64% 问卷调研跑者对“跑鞋轮换” 理念有所了解,29%的跑者会在日常注重“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搭配特定的跑鞋”。由此可见,中国跑者已开始对跑鞋轮换有所了解,部分跑者也开始逐步实践这一理念。
然而,仅有45%的跑者会因为增加跑步场景而购置新的跑鞋,39%的跑者不太关注训练阶段与跑鞋匹配的关系。该数据表明,尽管大多数跑者都拥有可以轮换的跑鞋,跑鞋轮换的意识已逐步普及,但是大多数跑者距离真正实践跑鞋轮换还有一段路要走。
跑者在使用跑鞋的过程中为了防止产品性能衰减,有效延长使用寿命也是跑鞋轮换的作用之一。
从意识到实践,从一鞋多穿到多双跑鞋轮换,中国跑者对于跑鞋的认知和使用方式在不断升级。随着在中国跑步市场和中国跑者日趋成熟,选择适合自己的跑鞋与跑鞋轮换已成为跑者保持最佳健康状态的必修课题。
跑鞋适配方案
随着跑者有能力制定科学与有效的个人训练计划,其对跑鞋具备更多的诉求。跑鞋作为跑步运动中最核心的装备,也成为健康无伤跑理念的最重要一个环节。怎样更好地进行个人跑鞋选择,从而提高跑步体验,降低跑步运动损伤,也已成为每个跑者的核心需求。
沙龙活动主题征集选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