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品牌吗?

文摘   2024-10-18 19:28   广东  


K11的品牌标签,从国内零售业态的商业特征上来看,开创“艺术+商业”的新定位,属于一个独树一帜的行业标杆。

但是,如果以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经营的视角,K11在新世界发展的运营之下,与其它港资和内资企业对比,算不上一个特别优秀的“商业项目”。

岚眼先给出答案,K11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但是近十年最值得解析的品牌。

- K11品牌诞生

2008年,留学归来的郑志刚创立K11零售商业品牌,以树立艺术氛围的“文化商业”为定位,郑志刚将其自身对艺术的理解注入K11品牌之中,因此K11具有鲜明的创始人个人色彩。 

2009年,位于香港尖沙咀的K11 Art Mall开业,是K11品牌旗下首家艺术购物中心,开业至今已15年。

- 首家K11或换主人

今年9月初,有媒体消息称,新世界发展计划出售香港K11 Art Mall,传收购方为华润隆地有限公司,拟出价约90亿港元。

- 创始人角色变化

9月26日,K11所属的香港新世界发展对外披露企业2024财年亏损达171亿港元,并且郑志刚辞任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一职,退出新世界发展的最核心决策层。

- K11品牌服务被转售

同时,新世界发展发布关联交易公告。公告显示,新世界发展与郑志刚全资拥有的公司AC Group Linmited签订了2024年服务总协议及商标许可协议。新世界发展授予AC Group Linmited独家权利,包含为物业项目提供项目管理及顾问服务。

该交易代表郑志刚个人企业获得K11品牌的物业管理和项目咨询的服务权限,他从此转身参与品牌轻资产的服务性业务。

新世界发展当前的业绩大幅波动,以及近期一系列重大业务调整举措,使得K11的前景难以预料。

K11对外宣称,是首个把艺术、人文、自然三大元素融为核心的全球性首创品牌。

具有艺术氛围和时尚先锋的购物环境,是K11最鲜明和独树一帜的商业标签。

艺术Art,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甚至难以界定边界的名词。从大众视角,艺术更是从地域性民间文化到小众个性的绘画、雕塑、装置造型、建筑设计等,涉及包罗万象的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各类感观元素。

如果从零售商业的环境展现而言,传达艺术的特性一定需要贯穿到顾客可以亲临体验的方方面面。

岚眼从“艺术商业”品牌的内涵,进一步分解出三个核心的要素:商业空间的艺术化设计、艺术性活动展览、设计型商业品牌。

-  商业空间设计

香港首家K11购物中小坐落于尖沙咀东区,在开业之初,岚眼就慕名而来。与香港同期其它的高端购物中心,如海港城、时代广场、又一城对比,K11的楼面空间更狭小,入驻的品牌更少,但品牌更偏向新潮和年轻化的欧美品牌和轻奢品牌。

如香港最早引入的法国设计师品牌Agnes b旗舰店,The northface首家HK专卖店等。

香港K11之后, 进入内地上海淮海路的首家K11 mall,岚眼也是第一时间光顾。同样也发现楼层面积不大,可以探访的品牌实在有限。

与此同时,对于商业空间设计上的个人感观,并非留下鲜明的艺术化空间设计感印象。

不过,之后2018年在广州珠江新城开业的K11,带来了全新的空间设计形象。

K11在空间设计中选用了玫瑰金这样绚丽耀眼的主色调,再加入了异常复杂的天花和装置造型元素,视觉上的空间感十分狭小。

当自己步入其中,抬头仰望在并不开阔的空间中,眼花缭乱的光影,恍惚有种步入到某个纸醉金迷的奢华CASINO场景的错觉。

与广州K11对比,几乎在同期开业,位于日本东京银座的拥有摩登和现代设计感的时尚购物中心Ginza Six开业。

岚眼数年之前,特意前往银座的GSIX,闲逛其中,没有如K11的那种压迫感和眩晕感。
香港K11 Musea

以个人对空间设计的浅见,K11的设计有堆砌元素,在每一个空间中缺乏视觉焦点,只会做加法,有过度设计之嫌。

K11的商业空间设计与其说有“艺术感”,还不如说有“设计感”。真正的艺术感,是在主题下呈现出重点和分寸,并保留平衡与想象空间。K11的空间设计谈不上有多么高级的美学水准,更容易让人联想出浓浓的土豪味道。
-  艺术化策展
一个商业品牌需要植入文化艺术的元素,通常把艺术展当作最常用的加分项和营销手段。尤其是K11为了博取Z世代的眼球,大量引入先锋小众设计师和个性化的视觉展览。
 K11绝对投入了相当的资源和空间展现不同的当代视觉作品。

  

无论是内地的上海、广州,还是武汉的K11,吸引了不少追求新奇和时髦的年轻群体前来拍照和打卡。

-  设计型品牌

如果以K11的定位和招商策略而言,应呈现出品牌的差异化和文化导向,入驻品牌的类型和调性是其把关最关键的一环。以开业最久和最成熟的香港K11 Art mall为例,原来不少欧美轻奢化和设计型品牌已经退出,现入驻品牌很多没有市场影响力。

香港K11 Art mall现入驻潮流品牌

香港K11一层最好的位置留给了始祖鸟和北面这些热门运动品牌。但是这些品牌与设计导向的艺术化品牌没有什么内在关联。

-  狭窄空间布局

数年前,岚眼与广州K11招商负责人沟通过品牌入驻事宜,了解到招商政策与楼层平面布局,发现每一层的楼面面积相当有限,能够吸纳的品牌数量也很少。

   

    
当时广州K11 mall 一层品牌平面图

     

      
K11 二层品牌平面图
实际上,K11广州的空间规划并没有向国内同行看齐,依然采用港式多楼层小楼面的规划方式,一层仅能容纳十几个品牌,对入驻商家的引流非常不友好。
从K11品牌的定位和差异化价值的角度,无论是香港,还是上海、广州等地,入驻品牌的更换频率非常高,而店铺的销售产出水平并不高,同时K11的市场定位又不属于顶奢购物中心的范畴,在国内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品牌号召力落入下风。

一个精准定位艺术化的成功商业体,应该是集合轻奢品牌、设计师品牌、生活方式品牌的有机组合。

在经济上行的阶段,SKP、太古汇、恒隆、万象城这类顶奢购物商业体获得最大的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市场份额也处于最前列的地位。对比之下,K11在招商品牌、商业空间乃至购物环境上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除了自我标榜的艺术空间以外,K11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

从艺术商业的关键竞争力来看,招商品牌的水准最为重要,因此入驻品牌>空间环境>艺术氛围。而K11似乎把竞争力的重要性顺序搞反了。

其实,K11十多年发展至今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已经给出了真实与客观的答案。

每次新的K11开幕,都不缺少大量的人流涌入。但是,大部分光顾过的客人并没有多少成为真正的“顾客”,甚至有逛过一次留下不会再来的点评。

网络上某顾客光顾K11时留下的评价:对店铺布局和动线设计感到失望。

部分网友对K11的印象都是不好逛,没有购物和再次光顾的欲望。

无论以K11入驻的品牌地位还是数量,或者空间布局,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加分项实在不多,因此才会有不少客人吐槽K11。K11,它的网红标签吸引了大量前来打卡的“游客”,但不是真正消费的顾客。

K11旗下的MUSEA专注于奢侈化定位。未来几年,Musea计划扩大奢侈品品牌的零售份额,例如巴黎世家、爱彼、梵克雅宝这类奢侈品牌将在K11 Musea占据更重要的一席之地,K11 也将把顾客目标转移到更具购买能力的顶奢品牌消费群体身上。

艺术向左,商业向右。K11好像找到了市场生存的脉络。

今后的商业体将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化的零售消费范畴,也就是购物不再是顾客光顾的第一动因。
那些能够创造情绪体验和多维度互动的空间,才是顾客愿意停留和消费的场所。开辟新场景将是商业空间成功的第一要素。
新场景

具有顾客洞察和数字化能力的定制产品和服务,会是未来商业体最佳的运营模式和竞争护城河。

数字化的全自助服务和顾问式陪伴型的互动体验将成为线下商业空间的主流。

当下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方式,纯粹的空间高端化与品牌奢侈化已经不是大部分人的消费痛点。单纯的“买买买”时代已经过去。

让顾客自己变得更轻松更惬意,比变得更美更个性更加受欢迎。能够减压并让人愉悦的,更贴近自然的场景和环境更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和钟爱。

-  大自然空间

东京GSIX天台

各类购物中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成为标配,这类环境可以成为客人社交和休憩的重要场所。

-  体验性场馆

海洋馆、探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不同体验性场馆进入商业中心,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新场景,也是顾客光顾的重要因素。

艺术,是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共同演绎之后的产物。艺术对于零售商业中小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附加值。

品牌的灵魂在于极致的顾客价值,商业的灵魂在于极致的效率。未来,好体验才是一门好生意。

-- 关注岚眼 设为星标 预见品牌成长趋势 --
品牌与产品增长策略咨询 请后台留言

独家精彩内容

出海变天了,跨境新红利都在这里
品牌未来的增长红利,都藏在这些“基本功”里

探店一百家 | 发现了品牌增长的“破局密码”

冰山岚眼
岚眼,专注时尚趋势和商业本质的洞察者,品牌与产品增长顾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