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是由于连续环形撕囊术(CCC)开口被晶状体核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机械性阻塞导致晶状体囊袋形成一密闭的腔隙,及由此并发的如后发性白内障、屈光度改变、继发性青光眼等一系列眼部改变的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前房变浅、视力下降、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间隙增大。如果不及时处理,患者可出现眼压升高、视力下降、虹膜后粘连及后囊膜混浊等症状。1990年Davison第一次报道囊袋阻滞综合征,白内障手术后的这一并发症开始被重视。
1998年Miyake等根据CBS发生的时间分为术中、术后早期、术后晚期三类。2008年Kim等根据CBS发生的病因将它分为非细胞性,炎症性和纤维性三类。目前临床多采用Miyake分类方法。
多见于晶状体核较大而CCC相对较小者,最易发生于水分离与水分层时,晶状体核上浮阻塞CCC的开口,过多过快的灌注液聚积在晶状体囊袋内引起CBS。术中表现为前房变浅、眼升高,应与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相鉴别。如果瞳孔散大不理想,瞳孔-晶状体阻滞可使房水向后逆流,眼压急剧升高,导致恶性青光眼的发生。术中CBS如处理不当易发生后囊膜破裂、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内。
多见于术后第一天至术后14天内。CCC的开口被人工晶状体光学面阻塞,晶状体囊袋内充满透明液体。因粘弹剂未被彻底抽吸而残留在囊袋内由于粘弹剂的高渗透压作用进一步导致房水进入。由于在囊袋内相对高压作用下人工晶状体前移和囊袋膨胀的凸透镜样作用,病人往往伴有近视度增加,有时医师未诊断出囊袋阻滞综合征,则会误以为IOL度数误差;囊袋的急剧膨胀、高压还可引起虹膜膨隆、前房变浅、甚至继发瞳孔阻滞性青光眼。
多见于术后2个月至8.5年,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3.8年。此型不伴有眼部炎症反应,多伴有后发性白内障。表现为囊袋内半透明液体(乳白色液体)积聚,囊袋膨胀。可出现近视漂移(原因:IOL前移,积存液的屈光指数增高,piggyback背靠背IOL效应),也有可以出现远视漂移的。也有些由于病程缓慢发展,玻璃体腔容积的变化可代偿囊袋的膨胀,人工晶状体位置、屈光度、前房深度、眼压可无改变。晶状体前囊残膜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紧贴,人工晶状体光学面阻塞CCC的开口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晶状体囊袋皱缩、CCC的边缘前囊下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的增生、化生、纤维化进一步加重CCC的开口的阻塞。
1、CCC直径小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是CBS发生的前提。
2、光学面大、袢前倾角较小或单平面的人工晶状体易和前囊膜紧密接触。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和人工晶状体袢较软的材料易在囊袋内压力的推动下向前移,造成CCC的开口进一步的持续的阻塞。
3、CBS似更容易发生于生物相容性较好的人工晶状体,而在硅凝胶人工晶状体中则少见。
4、术中使用分子量大、弹性大的粘弹剂,且未被彻底清除。
5、糖尿病患者在CBS中所占比例据Mi-yake等报道为1/3,据Davison报道为1/2,糖尿病患者血-房水屏障的破坏较重,后者可加速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CCC的开口的粘连。
CCC时撕囊口不要过小,尤其四襻人工晶状体及光学部大的人工晶状体,充分吸除人工晶状体后方粘弹剂及残留皮质,可以I/A手柄进入到人工晶状体后方进行冲洗。
眼前节OCT可对CBS进行准确诊断,OCT的分辨率高、成像效果好且为无创的非接触测量,可清晰显示角膜形态、前房深度、人工晶状体及后囊的位置,获得人工晶状体至后囊的距离,从而判断人工晶状体与后囊是否贴合紧密。
一旦出现CBS应设法切开囊袋使液体引流,采用YAG激光进行前囊或后囊切开:对于早期的CBS瞳孔可以散大能显示IOL襻根部的患者可先行Nd:YAG激光前囊打孔术,该方法安全有效,但Durak等报道的成功率仅有50%。打孔位置可选择IOL镜柱襻根部与光学区间的空隙,打孔时切勿击射到前囊赤道部,这样有可能引起囊膜裂开IOL偏位。也可YAG术中精确聚焦于后囊膜上,后囊打一小洞,使囊袋内液体流出后,最大限度降低最低击破能量,避免重复击射,减少人工晶状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