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9月27日上午,2024年上海音乐学院特色民族器乐非遗传承研修班结业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举行。本场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办,来自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共同策划呈现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非遗讲演音乐会。
音乐会由江南丝竹经典乐曲《欢乐歌》和《灯月交辉》作为开场,由上海音乐家协会民管会副主任蒋薇、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周纪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专业教师桂好好、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雅韵丝竹乐社指导教师随昕、特邀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王赟婷和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梅艺宝倾情演绎。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演奏者们遵循“你繁我简、加花减字”等合奏艺诀,在共同演奏母曲的基础上,根据乐器不同的特性作即兴发挥,声部之间相互衬托、合奏过程妙趣横生,充分展现了江南丝竹“小、轻、细、雅”的音乐风格。
随后,周纪来老师带来了古筝独奏《蕉窗夜雨》。此曲以细腻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古筝特有的音色与技法,将听众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深邃的夜晚,让人仿佛置身于细雨绵绵、蕉叶轻摇的景致之中。
紧接着,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系教师杨昌杰深情演绎了他和梁贤儒老师的原创作品《乡音》。该曲目以贵州黔东南传统芦笙音乐为素材而作,表达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西南各民族同胞在党的惠民政策下干群同心建设美丽乡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胡独奏《江南春色》同样令人陶醉。这首由朱昌耀、马熙林创作的曲目,在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张珽精湛技艺的演绎下,将二胡的柔美与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旋律中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与生机,让人仿佛置身于繁花似锦的江南水乡。
音乐会结束后,
学员们纷纷交流分享
参与此次研修班的
学习体会
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副主任、副教授张帆认为这次培训经历如同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让大家深入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在研修班的学习过程中,学员们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近距离观察了每项非遗音乐形态的每一个细节和特点。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更加积极地投身到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事业中,为非遗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周纪来认为此次非遗研学意义非凡,收获良多,非遗并非是固态,是流动发展的,是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和发扬。通过此次研习,让她对非遗器脉、声脉、乐脉,文脉、人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提升了对非遗更深层次的认识与领悟,是感性到理性的一次质的飞跃。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二胡讲师刘媛蕙认为,此次研修班增进了青年一代保护传承非遗的责任与使命。前辈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与执着坚守,使传统的传承方式和开放的观念融合交汇,守护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庄严、自由与独立,保持着中国器乐传承之路的流动而鲜活。根植传统,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推动民族器乐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视野拓展和领域延伸,推进民族器乐在全球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发展。
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教师谢宜含很荣幸参与本次非遗研修之旅,她认为在专家们的精彩讲座、教研实践与观摩中,非遗传承人的学习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打开了新思路、新格局。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雅韵丝竹乐社指导教师随昕认为本次研修使她意识到非遗传承不仅要靠非遗传承人的努力,而且要让非遗音乐更多维度的走进大众,实现活态传承。作为一名90后民族音乐从业者,同时也是非遗传承人群,她希望能够带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系教师杨昌杰认为此次研修班意义重大,激发了他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尊重,他将把本次研修班的学习成果运用到高校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传承非遗芦笙文化尽自己一份力量。
此次结业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上海音乐学院特色民族器乐非遗传承研修班丰硕的教学成果和学员们的卓越技艺,而且进一步推进了非遗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引领更多人致力于传承非遗匠心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供稿:上音特色民族器乐非遗传承研修班全体学员
摄影:吴迪
责任编辑:苏嘉伟、廖骅
审核:刘晶、刘灏、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