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文汇成集 | 国家艺术基金2024“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第三十一讲《守传统之正 创当代之新》

文摘   2024-08-17 15:22   浙江  

     2024年8月3日,我们迎来知名作曲家王建民教授以“守传统之正.创当代之新——谈二胡狂想曲系列的创作理念及手法”为主题发人深省的讲座。

       讲座分为上下两场。首先以一段14年前王老师与汝艺老师的对话开始,让我们一同来聆听。“你如果想要有一番成就,时间观念是首要的,你只有做到提前、做到守时、有时间观念,这是能够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守时,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做成一切事情最基本的条件……。”上述对话告诉我们,守时是于己对人的诚信和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德,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讲座主题“守传统之正内容”的一个方面一一承守中国传统之美德。

       其次,王老师讲到汝艺老师最初举办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的初衷是弘扬“闵惠芬精神”、继承“闵惠芬艺术”,培养播撒闵惠芬二胡表演艺术人才的种子。王老师的讲座就如同他的创作,犹如一部非常严谨的作品铺陈在我们面前:我与闵老师接触,主要场合最多的是“金钟奖”二胡比赛。利用这个机会经常向闵先生讨教有关学术方面的事情、问题及在演奏方面的一些心得、感悟。尽管交往不算很多,但闵老师依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闵惠芬老师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至今无人能及,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从年轻时演奏的《江河水》,一直到后来的《新婚别》、《洪湖主题随想曲》,以及她自创的《逍遥津》、《宝玉哭灵》等一系列的作品,体现了闵惠芬艺术成长的轨迹。《长城随想》的问世首演,是闵老师艺术人生的高峰之巅。至此以后二胡在表现大型的、具有深度体裁方面的作品,通过闵惠芬之手传播开来,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是闵老师最大贡献之一。

    我听闵老师演奏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情 深 意 长”。“器乐声腔化”是闵老师用情的产物,也是她的艺术成就。我们听闵老师的演奏,表达是非常深刻的,总能从她的演奏里面体现出一种浓浓的家国情怀。包括声音深度、厚度,透着百折不挠的力量与韧性,这与她独树一帜的运弓有很大关系。如坦克行走之处留下的深深印记,这是闵老师拉琴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要修炼的特质,是需要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浸染。闵老师在探索二胡艺术的道路上始终耕耘不辍,在重病期间,以顽强的意志和病魔做斗争,非常人所及,令人敬佩,为之折服。我们的民族音乐山高水长、代代相传。只有经过舞台摸爬滚打,才能真正得到历练。纵观闵惠芬先生所处的年代到如今的“金钟奖”比赛,实际上是对当下全国逢勃发展二胡专业人才队伍的检验。有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启迪。闵老师的演奏技术、演奏风格以及她的声音所传达、传导出来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学习。

       引子娓娓道来的场景,展现的是王老师与闵老师的“淡水之交”、曾经过往、难忘印象;是王老师眼中的闵惠芬先生为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当应大力弘扬“闵惠芬精神”。“国家艺术基金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的如期举办也是对闵惠芬先生最好的纪念。

       主题的进入浑然天成。守正创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再次提出,是对我们当下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以及音乐艺术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对学习民族器乐是一个很重要的风向标。如果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跟传统没有任何关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谈不上“正”。所谓的正就是传统的精华、传统的韵味、传统的语言、传统的叙事方式。所谓创新,则各有其法。王老师指出,江南八大曲从来没有变化进行演绎就不能称之为创新,而广东音乐的发展比江南丝竹创新的成分大的多。当代作曲家在写当代器乐作品时毋庸置疑是要创新的。当代二胡作品发展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期,乔建中在百年二胡里所提到整个发展历程只不过百年历史,刘天华时代有守正创新,比如《光明行》就有借鉴西方小提琴、西洋和声作曲等。真正意义上二胡蓬勃发展的局面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王老师讲到自己的创作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写作之前要做很多功课。之所以锁定狂想曲体裁有几点契合我意:具有一定的史诗性、民族性,有很多民族风情在里面。最后结尾是炫技部分,正好是提升和实现二胡技术发挥的重要片段。他提出设想:我们的二胡是不是一定要小家碧玉,是不是也可以表现较为宏大的中国气息、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值得我们探究。二胡是一件旋律性乐器,要以打造精良主题为重点,旋律要具有扩张的可能性。在设计的时候通过变奏等手段使得主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点非常关键。通过旋律的基因作为重要的种子进行不同的体现。既是民族性、风俗性的,又是中国气派的,在这个上面得到延伸。这就要求作曲者具有一定含金量的作曲技术,加之“好听”的标准来衡量。专业院校的教学,胡琴从小学到大学拉的都是一样的曲目,进阶式曲目很少,甚至进阶式练习曲是空挡现象,需要我们在座的教师进行思考。写作之初根据这几点,决定采取“跳出二胡看二胡”的方法进行创作。即语言新、手法多、技巧难、结构丰富。寻着这条路走出去,当我们的记忆在听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的时候,始终可以在这个点上得到回归与共鸣。

       王老师的作品是我们上演率最多的,每一首狂想曲的问世都是对二胡技术的一种突破,都有新的技术在不断创新。王老师从一狂讲到六狂创作理念和手法,详细解析一狂二狂的创作理念、曲式结构,讲解几首狂想曲的主题,有歌唱大自然、有对歌、舞蹈场景和赞美祖国气势恢宏的主题等。有中国传统的调式和结构特点,狂想曲很巧妙的用传统民歌,可以扩展音阶,在这些简单原始素材基础上创作衍生出狂想曲系列作品。优美的旋律与和声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法,有借鉴也有创新。  

下半场以两位老师自由性散发、趣味性较强的漫谈方式进行碰撞与对话。

      汝老师谈个人对王老师的感受:王老师看问题一针见血,阐释问题言简意赅、凝练精准。例如对艺术观点、音乐表达的看法、描绘等直截了当。王老师经常提及音乐理论与知识架构很重要,不能只会拉二胡,其他方面的知识要累积起来,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核心音程、核心音调怎么去理解。很难一下子抓住核心音调从传统的调式音阶当中转换过来,尤其是王老师的人工九声音阶。在近些年来,包括一些比赛、演出,很多人在演奏王老师狂想曲作品时,由于惰性式换把对人工音阶的不了解。音符拉错的情况会时有发生。在演奏狂想曲时要提前做哪些演奏上准备,或者知识储备。

       王老师:狂想曲应该做怎么样的准备,其实这个准备并不是就这首曲子准备而准备的,在技术技巧方面要求附小、附中阶段要解决学生技术最基本的问题,具备良好的童子功。从最小的小学生一直到博士涵盖了整个学科发展最顶层化的教学过程。我们在设计这门学科的时候,针对不同年龄层学生要考虑教学过程中间境界的问题。实际上在这十几年过程中间有关二胡学科建设我们一直在探讨与摸索。二胡目前的情况不是一种无序的状态,整体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时代。总的来说,在我们这个学科发展中间,二胡当代音乐创作扮演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营养链给我们学习这门专业的人提供丰厚的内容养分。学科发展需要大量曲目作为支撑,现在的情况显然是一个“粥少僧多”的局面。

       王老师还指出,评判艺术好坏是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清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求“精准”。每一个音符出来的质量要非常精确,这是最起码的层次。看似简单的东西往往容易被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讲求四两拨千斤,用在我们演奏训练上很重要。反其道而思考,放慢脚步,慢练是精髓。快板慢练是肯定的,慢板更要慢练。狂想曲想要演奏好最基本的前提在技术上精准完成达标下,再来诠释风格问题。旋律指向性很明确,在演奏传统音乐特别是演奏乐曲的时候,当发展的两个乐句用完全一样的方法演奏,这样的处理方式音乐就会“死掉”。中国人演奏理念中很重要的成分--微妙的变化。中国的语言艺术很是精妙,通过我们的演奏使得相同的乐句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涵义。这就是狂想曲要拉好的最基本的一个前提。

       当然狂想曲风格的不同,剩下的就是对乐曲的解读。对一个演奏者的要求,解读作品有三个基本步骤:解读乐谱--最浅显的解读。乐谱当中标准术语、速度、段落区分等。扮演性解读,乐谱上面标记的强弱力度记号是否意味着从头开始演奏完整个乐段都是一种速度、力度。音乐在呈式的过程中自有张力,要靠旋律起伏过程中间自身去理解这个问题。在同样层度基本框架之下取得线条性变化。隐形解读,谱面上体现不出来的深层次内涵要去挖掘。要看背景材料理解第三层次隐形结构,尽可能了解作曲家本人创作和想要传达的意图。 

       汝老师:王老师的作品里面旋律感很高级,指向性很明确。作品中主题歌唱性旋律都是载歌载舞,有活力的美。当我们在演奏这些旋律的时候,不光是尽情享受这种美的感受,还要把握节奏的律动、伴奏的织体。曾经跟王老师探讨:旋律出现的时候,是先出旋律还是伴奏。王老师说是综合的。王老师作品的节奏感非常突出,在节奏问题上请王老师给我们讲一讲应该如何抓住这种律动和节奏上的感受。

       王老师:变化是永远的一个关键词。节奏的变化是有根的,不是空穴来风。一成不变的节奏是不可取的,音乐要有律动、节奏感,我们在演奏时要把控大局结构框架。在演奏指法上安排和设计要忠实于音乐形象,听上去最舒服就是合理的,不能破坏乐句的气口。中国传统音乐里面的不确定性和即兴性,我们在内心进行非同分母节奏变化切换时一定要打小拍。当今的作曲技术已经发展到复合性手段非常复杂的程度,这种运用为以前较为单一的技术手段增加更丰富的可能性,对乐器演奏和训练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设计节奏的时候我们怎么样保持一定的新鲜性、节奏变化性,又不背离本色值得我们深究。所谓的节奏变化一个是为了丰富节奏的形态,很重要的一点是训练演奏者技术技巧高难度探索,这么做的目的对于学科的推进具有深远影响。

       王老师对于新时代教师寄语希望:从事这个职业要有这种志向和抱负,永远不要忘了自己学习是教好学生最重要的前提。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老师要对得起“专业”这两个字,专业就是要精益求精。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时刻警示自己“我是专业的二胡老师,演奏出来的声音是专业的,教授的学生是专业的”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汝老师:王建民老师对于二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二胡过去风格性、地域性作品有不少,而对于一种既有丰富的音乐内容和优美旋律,还要有高难度技法、大面积炫技的乐曲我们处于一种“饥饿状态”,没有办法才去移植了国外小提琴作品。周维老师曾经形容王建民老师的出现、狂想曲系列的问世解决了二胡界的一个难题。起码解决了我们对炫技的温饱--不再饥渴,我们需要炫技,王老师作品的出现就恰恰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接下来是在研究王老师狂想曲技术时对指法运用的体会。

       王老师:我深知指法问题的重要性。最忠实于音乐形象的就是合理的,听上去最舒服的就是合理的。我认为指法上的合理性也就是不能破坏乐句气口,乐句气口有短小的动机、乐汇乃至庞大的乐句、乐段,如果所有的指法都是抹平这个气口的,这种指法肯定是不合理的。另外二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滑把,当代很多演奏者运用这种上下回滑的指法,原则上,我认为这种指法设计是不合理的。如果乐句里面没有特殊需要的话,不用回滑,下去之后就应该琶回来。当然如果演奏的很精确、不漏痕迹也是可行的。

     最后针对学员们现场的提问,在谈及“金钟奖”比赛时王老师讲到,金钟奖的比赛是对选手心智的最大考验。作品最高点段落永远出现在结尾之处,一方面对乐曲演奏整体架构的问题,演奏时要做技能的设计;另一方面对演奏者来说这口气能否撑到最后。狂想曲最难的技术是最后一段,科学的耐力一定是“爬坡式”设计,自身能量的爆发要像登山一样,所有的力气、感情要循序渐进慢慢地有布局的释放。

       上述两位老师精妙绝伦的漫谈解读,还有汝老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对王老师作品的精准诠释及感受倾囊相授予我们。王老师对当代的民族音乐贡献意义深远。其创作另辟蹊径,通过这次狂想曲系列精讲,让我们对每首作品的风格特色、节奏变化、音乐审美有了更好的理解,在演奏时能更好地把握作曲家创作意境以及更深层次内涵。

       以上二胡发展百年史及二胡“狂想曲系列”的分析讲解,我们从中体会到王老师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守正创新就是要不断学习和改进。时代在不断变化,新的技术和观念层出不穷,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


 让我们一起期待王建民教授未来更多优品佳作的问世。


文稿:赵梓月

排版:吴正阳

责任编辑:苏嘉伟、廖骅

审核:刘晶、刘灏、周菲

上音民族音乐系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公共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