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号上午,由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李博禅带来《时代背景下的闵惠芬二胡艺术思考——以我的民族器乐创作为例》。李博禅老师在现场直观地和大家分享了他创作的思考模式、与演奏家磨合以及演奏家二度创作的过程。
从创作者思维来看
闵惠芬的二胡艺术精神
李博禅老师首先从创作者思维来看闵惠芬的二胡艺术精神。作为跟闵惠芬老师交流最晚的一代作曲家,李老师跟闵老师结缘于2013年黄海怀二胡艺术周,从那之后的创作便受到闵老师各个层面和维度的影响。
1963年,闵老师参加第一届上海之春,以高中生的身份一举夺魁,体现了她对二胡传统作品的时代性传承:当时的作品(例如《春诗》、《病中吟》等)尚未被定义为今天意义的“传统作品”,闵老师通过对作品独特的处理、独到的演奏,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我们今天对于传统作品的审美取向,对二胡作品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974年,闵老师开启了“二胡声腔化”的道路,这对二胡表现力的开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深度挖掘了二胡声腔化的理论基础,使之从表层的人声模仿走向神韵、意韵的把握,让二胡的语言更具思想化、内涵化。
1982年,闵老师首演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这一举措体现了对二胡的普及与国际传播:《长城随想》是近现代以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二胡大型协奏曲作品。闵老师的成功首演不仅将二胡的演奏规模提升到大型协奏曲的体量,其有中国气派风格的深厚内涵,也鼓励开拓作曲家们进行创作上新的思考。
八十年代后,闵老师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以及对后辈新人新作的扶持与提携:李博禅老师创作的《曾侯乙传奇》曾在2013年黄海怀二胡作品征集比赛中获得闵老师的赞赏和鼓励,获得了“优秀作品奖”。李老师在其后十余年的二十多部二胡创作中,都蕴含着闵老师上述的二胡艺术精神。
闵老师的二胡精神
对创作的实际影响
一、时代背景
李博禅老师谈到,自己从2011年开始写二胡,最难把握的就是题材与时代背景。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国家的文艺方向、时代风格与创作题材,决定了创作者的题材导向。
二、作品的呈现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和重视都有明显的提高。而二胡的传播,需要以作品为媒介。创作者需要把握听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创作。
三、关于命题创作
关于命题创作,李老师谈到关于创意与设计在作品中的占比,作曲家首先必须考虑“需要什么”、“需要你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三个问题,同时考虑不同的委约环境要有不同的站位。
四、关于风格
对于创作者来说,首先需要对某种风格有着极度的偏好、认同和追求,这种风格的确立需要不断探寻。再是需要遵循历史规律与所处时代的思考,兼具听众与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
五、关于结构
李老师谈到,作为创作者的角度,首先要做到的是整体布局,再根据主题进行发展,并注重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听觉意义。
六、关于受众
不同的创作要求,决定不同类型的呈现方式。
李博禅老师以具体作品《楚颂》《初心》讲演结合的形式带来了别开生面的下半场讲座。
首先讲述的是《楚颂》,乐曲创作于2014年,该曲立于两个核心主题“英雄”和“爱情”构思而成,并借“霸王别姬”这一历史典故赞颂这两个核心主题。在讲解的同时,由作品的钢琴伴奏版首演者章海玥老师带来逐句的示范,给听众以实时的视听觉体验。
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我们应最先注意其较为阴郁的整体情绪。通过引子的张力和悲怆来刻画“英雄”这一主题,到慢板以不同的和声色彩做出层次感来塑造柔美的“爱情”。在几次交织重复主题后,完成再现,即乐曲的高潮。
李老师通过乐曲的动机、调性、和声色彩、节奏以及意象来进行细致讲述,让我们感受到看似浪漫的作品其实蕴含着作曲家严谨而缜密的逻辑。
与《楚颂》阴郁的基调不同,《初心》是一种光明的呈现。
这首作品亦由首演者薛辰茜老师进行示范。伴随着“钟声”、“小溪”的动机,横向的线性旋律与纵向的和声色彩的结合,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因此产生向往和期盼。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内心深处最为本真、纯粹的理想世界。
聆听了李博禅老师的讲座,听众对于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一定有了来自作曲家角度的全新的思考。闵老师对于二胡演奏事业的贡献,我想不仅局限于某场演出的成功、几首作品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身处那个时代的她,几乎树立了往后几十年的二胡艺术审美,影响了几代作曲家与演奏家对于二胡这件乐器的创作与演奏传播导向,闵老师用音乐向世人展示了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核,这是我心中闵惠芬二胡艺术精神最可贵之所在。当我奏响手中这件乐器,想到它承载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印记、承载着几代人为之发展付出的努力、承载着人心中多样丰富的情感,那一刻的琴声不再只是音符。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其发展当然受时代影响,但美好的音乐同样能代表一个时代,并相当长地留存。作为学子,我们唯怀感恩之心,学习、传承。
文稿:邰一笑
排版:吴正阳
责任编辑:苏嘉伟、廖骅
审核:刘晶、刘灏、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