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妈,我想去美国读书。"
这句话,每年都让无数家长心潮澎湃。可我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
2022年,18岁的亨利·科普尔踏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美国刘易斯与克拉克学院。
这所位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文理学院,在U.S.News排名第93位。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对吧?
但没人想到,这个充满希望的开始,会变成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亨利和很多留学生一样,带着焦虑和不安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
他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社交焦虑,但通过参加越野跑、戏剧和辩论,一步步建立起自信。这不就是很多家长期待的"到国外改变自己"的剧本吗?
可现实往往比戏剧更残酷。就在开学第一天,一场意外的建筑坍塌事故,永远带走了这个刚刚开启人生新篇章的男孩。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这不过是个意外,跟留学有什么关系?"
但作为一个每天和留学生打交道的人,我必须说:这个故事戳中了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痛点——安全问题。
不是每个学校都像常春藤名校那样设施完善,不是每个城市都像纽约波士顿那样安全系数高。
当我们把孩子送出国门,究竟想好了吗?
我们是否真的了解目标院校的硬件设施?是否调查过校园周边的治安状况?是否考虑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些都是选校时必须严肃考虑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看看排名就决定。
亨利的妈妈伊丽莎白在最后一次送别时,紧紧拥抱着儿子。她说:"我把手搭在亨利的腰间,将右颊贴在他的胸前,闭上眼睛,用力地拥抱他。"这一幕看得我心里发颤。
每年暑假,我都要送走一批学生。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在机场拥抱、道别,眼里满是期待和不舍。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拥抱可能是最后一次。
你以为留学最大的挑战是申请、是语言、是学习压力?错了。最大的考验是独自面对异国他乡的一切。
去年夏天,我的一个学生在芝加哥遭遇了持枪抢劫。还有个孩子在租房时被黑中介骗走了一年的房租。这些都不是吓唬你,而是血淋淋的教训。
伊丽莎白说她在儿子离世前几天,"胸口就开始疼痛,仿佛预感到了可怕的事情"。
作为母亲的直觉是准确的,但预感救不了生命。真正能救命的是充分的准备和正确的选择。
现在,伊丽莎白的小儿子也要去上大学了。这次,他们全家搬到了华盛顿特区,就为了能在孩子身边。这个决定看似极端,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选择?
留学不是买个包、订个酒店那么简单。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我见过太多家长,为了省钱把孩子送到偏僻的小镇;为了排名硬塞进治安堪忧的城区;为了所谓的"独立",放任孩子在异国他乡漂泊。
这不是"放养",这是放任。不是"磨练",而是冒险。
伊丽莎白的故事让我想起去年那个从波士顿打来的电话。深夜11点,我的学生小雨在电话那头崩溃大哭:"舒老师,我好想回家......"
这不是矫情。在异国他乡,每一个留学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只是我们习惯了在朋友圈看他们发布美食打卡、环球旅行的靓照,却很少看到他们深夜失眠、独自哭泣的样子。
伊丽莎白说:"我们一家人在这段时间里紧密团结在一起,寻求心理治疗,参加悼念小组,与亲人共度时光。"这句话让我陷入深思。为什么要等到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为什么不能在孩子出国前就建立起这样的支持系统?
去年秋天,我开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留学应急预案。
不只是简单的保险,而是完整的支持网络:24小时可联系的校园心理咨询、可信赖的寄宿家庭、熟悉当地的校友资源,甚至是离学校最近的中国领事馆电话。
你可能会说:"这也太杞人忧天了吧?"但在国外,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时无备。
现在,每次我送走一个学生,都会反复叮嘱:出国不是为了证明你有多优秀,而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如果感到不适,一定要及时求助;如果遇到困难,随时可以回头。
留学,终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役,而是一次让生命更有质量的选择。愿每一个飞向远方的孩子,都能平安、快乐地成长。
也愿每一个望子成龙的父母,都能在追逐梦想的同时,紧紧守护着孩子的安全。
这不是软弱,这是智慧;不是妥协,这是成全。
因为比起藤校文凭,平安和快乐,才是留学最珍贵的礼物。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