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最近我的微信被打爆了。
一个伯克利毕业的高材生连发了16条消息,说被自己梦想的科技公司拒了。这孩子履历写得比他们家祖坟的碑文还华丽,结果连面试机会都没捞着。
说实话,看到他的背景我是真想骂人。GPA 3.9,跟了三个教授做研究,实习经历漂亮得让人眼红。搁在两年前,这样的简历不说让recruiter跪着求你来,起码能收到一打offer。但现在?连个面试机会都要排队抢。
回想2021年的"天堂模式",留学生们人手一个大厂offer,年薪动不动就上百万。那会儿我就说过,别以为这好日子能一直过下去。果不其然,短短两年时间,就从天堂切换到地狱模式。
让我们看看几组最新数据:
大型科技公司今年裁员超过23万人 CS专业应届生offer率从2021年的78%跌到现在的38% 某Top30名校的中国留学生就业率暴跌57%
更让人心疼的是,现在的留学生求职上演着"最惨剧本":
水硕被鄙视:"你这学历,连我家门口Costco都嫌水分大" 专业太卷:"CS专业现在比国内高考还卷,连印度大神都在喊惨" 身份受限:"不给办H1B的公司,再好的offer也是镜花水月"
别以为这只是个例。最近半年,我遇到的每个求职留学生都在经历一场修罗场考验。但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想想怎么破局。
作为从业13年的留学顾问,我必须说:市场再差,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接下来,我要用三个真实案例,告诉各位血泪教训和破局之道。
要说现在留学生求职有多难,不如让我们先听听Shulu的故事。
这位杜克大学的高材生,本科毕业于宁诺(宁波诺丁汉),在拿到工作前前后后投了400多份简历。你们别觉得这数字吓人,现在的留学生,投个上千份简历都是常态。
"我那会儿在LinkedIn上差不多给近1000人发私信。"Shulu跟我说起这段经历时苦笑。看到这个数字,我差点把手里的星巴克给摔了——这哪是找工作,简直是在打游击战。
但你们猜怎么着?Shulu最后还真成功了。现在在一家法国人开的广告公司做数据分析,干得风生水起。
为啥Shulu能成功?因为她懂三个关键点:
找工作要趁早 "别等到马上毕业了才想起找工作。"Shulu在读书期间就开始规划,而不是像某些人等到OPT快过期了才开始慌。这种临阵磨枪,还不如回国开个煎饼摊。 Network是个技术活 "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我在领英上给近1000人发私信。"Shulu说。但关键不是发了多少,而是怎么发。某些人写邮件跟相亲征婚一样,群发模板得那叫一个标准,连标点符号都不带变的。你说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专业要有弹性 这一点最关键。Shulu本科学的是triple E(电子电气及自动化),到了研究生阶段转到了工程管理。现在干的是数据分析。
看到没有?人家这叫适应市场,懂得转型。不像某些同学,非要死磕自己的专业不放,跟认了死理一样。市场都变天了,你还抱着老思维不放,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
但说实话,我见过最惨的还不是这些。有个哈佛毕业的留学生,海投简历全是石沉大海。还有更魔幻的,有人实在找不到工作,最后去餐馆打工了。你说这是什么事儿?
其实,现在美国就业市场说白了就是个"纸牌屋":
上有政策限制(H1B抽签越来越难) 下有市场波动(裁员潮一波接一波) 中间还要面对cultural difference(面试官一看是中国人就眼神变了)
但最要命的是什么?是大多数留学生都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总想着走捷径。
记住一句话:美国职场没有捷径,只有死路和活路。接下来,我要告诉你们什么才是正确的求职姿势。
说到美国求职,不得不提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群体 —— 印度留学生。
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的留学生还在为一个entry level职位拼得头破血流时,印度裔都已经在硅谷当上高管了。这不是开玩笑,麻省理工Jackson Lu教授的研究明确指出:在美国职场,印度裔的晋升速度远超东亚裔。
前几天"等等"(一位在美工作近十年的学姐)跟我吐槽:"麦哥,你是不知道,印度人在职场简直就是开了挂。英语说得磕磕巴巴,技术水平也就那样,但就是能升得比谁都快。"
为什么?因为人家吃透了美国职场的三个潜规则:
抱团取暖不是作弊 "一个印度人当上经理,整个部门很快就都是印度人。"这话虽然夸张,但说明了一个事实:人家懂得利用社群力量。反观我们,见到华人面试官反而怕三分。这叫什么事儿?
前阵子一个UCL毕业的女生找我咨询,说自己遇到中国面试官就发抖。我直接给她翻了个白眼:"你这是喝了几斤职场迷魂汤?同族相残这种事,得改!"
存在感是靠创造的 "等等"说她印度同事三天两头就给老板做presentation,搞得跟走秀似的。而我们呢?干活像地下党,生怕被人发现。你不说,老板怎么知道你干了什么?
记住一句话:在美国职场,没说就是没做。印度同事每周都会跟老板汇报工作进展,而某些中国员工憋了一年才敢开口要涨工资,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埋坑吗?
机会是争取来的 "等等"的一个印度同事,年薪只有美国本土员工1/5,但硬是通过不断表现自己,最后从印度办公室空降美国总部。这哪是什么"改命",这是人家懂得在对的时间点做对的事。
而很多中国留学生呢?简历投出去就像石沉大海,一投就是几百份。前两天有个伯克利的高材生跟我抱怨:"麦哥,我都投了800多份简历了,一个面试都没有。"
我直接怼他:"你以为简历是传单啊?投得越多越好?与其这样海投,不如花时间研究一下人家印度同学是怎么个网络法。"
但最重要的是心态。
印度留学生来美国基本就是破釜沉舟 —— 要么成功,要么成功。而我们呢?还总想着给自己留后路。投了几百份简历没回应,就开始觉得"清华北大不香吗"。
这种心态,别说跟印度同学竞争了,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所以,到底该怎么突围?
看完前面的分析,想必大家都憋着一肚子问题:到底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看着无数留学生从"offer收割机"变成"简历投递机"的老人,我给大家几条实在建议:
关于专业选择 别被张雪峰忽悠瘸了。什么"只有CS和电气才有出路",放屁!
看看咱们的案例:Shulu从电气转管理,现在做数据分析;"等等"是个商科水硕,现在在大厂当数据科学家。人家这叫什么?这叫脑子活络。
记住一句话:专业不是墓志铭,能力才是通行证。
关于找工作时机 我见过最惨的是啥?有个清华大佬,等到开学才想起来要实习,结果眼睁睁看着周围同学一个个拿到return offer。
正确的节奏是:
入学第一学期就开始规划 第二学期海投实习 暑期实习必须拿下 秋招提前两个月准备
等到了毕业季再开始找,那就真的只能去Costco问"需要理货员吗"了。
关于签证规划 说到这个我就来气。前两天一个UCLA的娃,OPT都快到期了才想起来要换身份,这不是嫌命太长吗?
几个关键时间点给你们写好:
OPT申请要提前90天准备 H1B抽签从每年4月1号开始 CPT要提前3个月谈 错过这些时间点,你的求职之路就跟三体里的面壁者一样 —— 基本凉凉。
最重要的是心态 你以为印度人是真的比你强?他们只是比你更懂得在绝境中破局。
记住:
第一份工作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进大平台 Network不是发邮件,是建立联系 在美国职场,低调就是不作为 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现在的留学生确实是时代的倒霉孩子,但时代的泥坑再深,也总有人能爬出来。在我见过的无数案例里,最后能留下的,都是那些不认命的人。
就像Shulu说的:"因为自己淋过雨,想给其他人撑伞。"
所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把这篇血泪史当成你的避坑指南。记住:天黑过后必有晨光,但前提是,你得熬到天亮。
麦哥在这祝愿每位留学生都能熬出自己的那片晴天。如果需要帮助,随时找我。毕竟,帮你们指出一条明路,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