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昨天深夜,我的微信又炸了。
一个UCL的学生连发了8条语音,说自己在伦敦读了一年半,除了拿了个还不错的GPA,什么都没得到。没有实习机会,没有业界资源,连推荐信都要靠模板。
听完这些语音,我气得直接开了个语音通话。
"你知道你们班上那个印度人为什么能拿到量化团队的实习吗?人家在开学第一周就盯上了你们那个做过高盛的客座教授,主动找人家约咖啡,聊项目。而你呢?一年半了,连教授的office hour都没去过几次吧?"
电话那头沉默了。
这不是第一次了。每年我都要遇到一堆这样的留学生,带着顶级学府的通行证,在海外服务器里玩起了东亚服的老一套。
上课乖乖听讲✓
作业认真完成✓
图书馆按时报到✓
期末全力冲刺✓
但是!
校内创业项目?没听说过。
教授的研究经费?不敢问。
实验室助研机会?怕耽误学习。
业界导师资源?等别人通知。
我直接给这位UCL的同学发了个截图 —— 上个月我们机构一个客户,GPA比他还低0.3,但人家靠着参与UCL的创业孵化项目,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签问题,还顺带帮另外三个同学搞定了留英,还拿到了政府的创业基金。
"你以为你的GPA 3.8很了不起?告诉你,在留学这个游戏里,乖巧就是最大的失败。你们那个印度同学,第一学期GPA才3.2,但人家现在手上握着两个顶级投行的return offer。"
"为什么?因为人家懂得'抢'。"
"别跟我讲什么文化差异,什么中国人要内敛。你花50万英镑出国,是来做道德楷模的?醒醒吧,你是来获取资源的。"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要说:麦老师,你这样是不是太功利了?
呵,你以为那些藤校的印度学生,人家不功利?人家比你功利多了。但人家懂得把功利心转化成行动力,而你们只会把内敛当借口,把不作为美化成修养。
资源就在那里,不是你抢,就是别人抢。
就像我之前说的:在留学这个游戏里,你们已经花钱买到了进入海外服务器的机会。但你们带着国内服的游戏习惯,还在那傻乎乎地单机升级,人家早就组队打副本、抢装备了。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名校毕业,人家能在伦敦华尔街横着走,你却只能在领英上默默点赞他们的offer动态。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海外读书,或者准备出国,记住一点:
收起你的乖巧,学会去"抢"。
"麦哥,我觉得我的简历挺真实的..."
这是今天下午,一个LSE的学生给我看完简历后说的话。我直接把他的简历投影到了会议室的大屏幕上。
"来,我给你看看什么叫'致命真实'。"
我指着他的项目经历:"你就写了'Participated in professor's research project'?你是觉得招聘官很闲,会主动来问你具体做了什么?"
"但我确实就是帮教授整理了一些数据..."他小声辩解。
"整理数据怎么了?你用什么工具整理的?处理了多大规模的数据集?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pattern?"我一口气抛出四个问题,"你知道你们隔壁组那个新加坡人怎么写的吗?"
我调出另一份简历:"人家写的是'Leveraged Python to analyze 50,000+ financial transaction records, identifying irregular patterns that led to 23% improvement in fraud detection accuracy'。"
"但这样写会不会太..."
"太什么?太详细?太具体?"我打断他,"你是不是觉得低调点显得更靠谱?告诉你,在就业市场,过分低调的代价就是默默饿死。"
看着他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继续补刀:"你知道为什么印度学生的简历总能吸引招聘官的注意力吗?因为人家懂得把每段经历都量化,都具象化。"
"但是..."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要说作假是不对的,要说要诚实。"我叹了口气,"但问题是,你把自己的能力藏着掖着,这难道就对吗?"
我打开了一个数据统计:"看到了吗?去年伦敦金融圈的顶级岗位,印度和中国留学生的比例是1:0.3。这不是能力差距,这是包装差距。"
"包装不是作假。包装是把你的价值讲清楚,把你的能力说明白。你做过的事情,解决过的问题,创造过的价值,都要用数据和细节去支撑。"
"就拿你这个数据整理来说,你用Excel处理过上万行数据,用过VLOOKUP和数据透视表,还自学了基础Python来处理异常值。这些难道不值得写吗?"
看着他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继续说:"你们总觉得把事情说得太具体是在吹牛。但在招聘官眼里,没有具体细节的经历,还不如不写。"
"记住了,简历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它是你在就业市场的门面。你把自己包装得太简单,就别指望别人能发现你的价值。"
"所以现在,把你的简历重写一遍。这次,我要看到数据,看到细节,看到你到底为项目贡献了什么。"
"不会写?"我扬了扬手机,"你猜我为什么每天半夜都要接留学生的求助电话?"
"麦哥,你说得对,我决定主动出击了!"
这是上周五,那个UCL的学生又给我发来消息。
"很好,那你做了什么?"
"我给十个教授都发了邮件,问他们要不要Research Assistant..."
我差点把手机摔了。
"然后呢?"
"都没回我..."他的语音里带着沮丧。
我忍住了想骂人的冲动:"你觉得教授们很闲?整天等着回复学生的群发邮件?"
这就是很多留学生的通病 —— 以为主动就是群发邮件,以为积极就是海投简历。
"来,我给你看个东西。"
我发给他一张截图,是上个月我另一个学生的邮件。
这位同学在给教授发邮件之前,先花了两周时间研究了教授最新的三篇论文,找到了其中方法论的一个潜在改进点,还用Python跑了个小demo验证自己的想法。
"你猜怎么着?教授半小时内就回复了,当天下午就约了视频会议。"
"这...也太费劲了吧?"
"费劲?"我冷笑一声,"你以为那些印度学生是怎么拿到教授的推荐信的?人家比你更'费劲'。"
"前两天我一个印度朋友告诉我,他们有个非正式的导师资源共享群,会定期分享各个教授的研究重点、性格特点,甚至连喜欢什么咖啡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而你们呢?写个邮件都嫌费劲。"
我继续发给他一份数据:"知道为什么印度学生的论文发表数量是中国留学生的1.8倍吗?不是因为人家更聪明,而是人家更懂得经营学术资源。"
"但是麦哥,我们..."
"我知道,你们觉得这样做显得功利,显得刻意。"我打断他,"但你要明白,在海外竞争环境里,不主动创造机会的人,就只能沦为别人的垫脚石。"
"你们总觉得只要认真学习就够了。但实际上,那些看起来'自然而然'得到机会的人,背后都付出了你们想象不到的努力。"
就在这时,他突然发来一条消息:"麦哥,我刚才查了一下我们专业那个教授的Google Scholar,发现他最近在研究AI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这正好是我之前实习接触过的领域..."
我笑了:"这就对了。记住,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在海外,你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学费和生活成本。如果还是抱着'随缘'的心态,那就真的成了最贵的韭菜。"
"所以,与其在深夜给我发愁苦的语音,不如现在就打开教授的主页,看看能不能找到切入点。"
"机会就在那里,但它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写到这里,我知道又会有人说我太功利。但我想说的是,在留学这场游戏里,你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既然选择了出国,就别把"低调"和"内敛"当作不作为的借口。
那些看起来光鲜的offer和推荐信背后,都是实打实的努力和精心准备。
你可以选择不去争取,但请不要抱怨别人比你幸运。
因为在留学这条路上,所谓的幸运,都是实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