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各位考公的留学生,我今天要说件残酷但真实的事 - 你们曾经的"海归光环"正在被打破。
最近,一个重磅信息让不少留学生群炸了锅。2025年,从北京、广东到山东,多个省份的选调生考试开始明确拒绝海外院校毕业生。这消息对很多人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毕竟选调生可是公务员系统里的"黄金赛道"啊。
你们肯定觉得不可思议:哈佛、剑桥的文凭,居然还不如国内双一流?别急,麦哥今天就给你们剖析剖析,为什么你的"洋文凭"正在贬值。
作为从业13年的留学顾问,我见证了太多人带着光环回国却撞得头破血流。数据会说话:2024年广东省选调中招录的54名留学生,基本是港校和英国院校的毕业生。看到这个数字,别高兴太早。因为2025年,这个机会也没了 - 广东选调范围里的60所全球名校名单,直接全部消失。
你以为就广东这样?错!山东、河北、山西,一个接一个,都开始对留学生说"抱歉,这扇门,为你关上了"。说白了,这是个清晰的信号:海归,不再是通往体制内的"黄金门票"。
这样的变化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为什么昔日"香饽饽"变成了"鸡肋"?且听我慢慢道来...
让我们来聊聊选调生这个话题的真相。听说过"选调生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军"这句话吗?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藏着为什么留学生被"拒之门外"的关键。
别跟我说什么"这不公平"。麦哥先给你看组实打实的数据:根据中国世界青年峰会和猎聘的调查,74.4%的留学生群体有"考公热",在毕业规划中"考公务员"占比17.73%。这些数字说明什么?说明你们把体制内当成了"避风港"。
但是,选调生不是普通的公务员考试,它有更严格的政治标准。拿河南省2025年选调公告来说,你得是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或者在学期间当过至少一年的班干部,再或者有校级以上奖励。说白了,人家要的是政治素质过硬、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
"那我UCL、LSE的硕士不值钱?"等等,让麦哥问你几个问题:
你在国外那一两年,参加过几次党组织活动? 你了解过几次国内的政策导向? 你和基层群众打过几次交道?
现在知道差在哪了吧?别跟我提什么"海外视野"。选调要的是能扎根基层、了解国情的人才,不是只会喊"与国际接轨"的"概念机器"。
更扎心的是,现在连企业也开始对海归"挑三拣四"了。中国华能在2025年校招里明确表态:"2024年入学的港澳地区、英国、澳洲、新加坡等国(境)外一年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纳入2025年招聘范围。"
这哪是挑剔?这是用人单位用脚投票啊!一年水硕,课都没上明白就毕业了,你让人家怎么信任你的专业能力?
说到这,估计有人要骂麦哥太毒舌了。但今天我就要用数据给你们当头一棒 - 看看留学这条路到底值不值。
我给你们列个简单的账:
斯坦福大学2024-2025学年的学费涨幅5.5%,加上食宿费涨7%,一年总花销87225美元(折合人民币62.8万)。布朗大学也不遑多让,本科生学费上涨4.5%,达到68612美元(约49.4万)。
且慢,别说"贵也要去"。麦哥问你,这么多钱砸下去,回报率如何?
看看这组数据就明白了:国内高校扩招以来,高素质人才正在爆发式增长。2025年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222万,而且这些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你以为就你在国外读过书?数据显示,1978-2019年间,中国留学生累计已达656.06万人,回国发展的占86.28%。
我知道有人要说:"那也得有海外经历啊!"
打住!你那点所谓的"国际视野",在现在的就业市场已经不值钱了。2021年,回国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你们觉得这是好事?我只想说:留学生扎堆回国,不过是另一场更惨烈的"内卷"开始。
更让人窒息的是,近年来海外留学人才的实际年薪不升反降。那些动辄许诺"年薪百万"的中介,简直比我家楼下跳广场舞的大妈还能吹!
现实是:你读个一年制水硕回来,不光选调不要你,连一些企业也开始把你的简历"泡池子"。什么是"泡池子"?就是收是收了,但基本不给offer。这种隐性歧视,比直接说"不要"更扎心吧?
那么,留学生就真的没出路了吗?麦哥今天不光是来当"惊雷"的,更要给大家指条明路。
首先,对面临选调限制的留学生,我要说:这未必是坏事。选调考试关上一扇门,可能为你打开一扇窗。来看看上海的做法就明白了:
上海依然明确表示,世界排名前50院校的留学生可以报考选调,而且参照上海落户名单。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有实力的高校,含金量依然在。
现在麦哥给各位留学生三个实在建议:
第一,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考公考编只是众多选择之一,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光人才引进计划就有6000多家企业在等着你。前提是,你得有真本事,而不是拿着个"镀金文凭"就想躺赢。
第二,放弃"海归高人一等"的幻想。据猎聘数据,留学生就业意向城市集中在北上广深,占比高达59.8%。可现实是,能在这些城市站稳脚跟的,都是真有两把刷子的人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别只盯着那张文凭。近5年来,上海累计引进的13.5万留学人员中,那些成长为院士、科学家、知名企业家的,哪个不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留学市场,水分比太平洋还深。动辄20-30万一年的学费,不少人最后换来的却是"镀金"变"镀铜"。与其花大价钱买个"敲门砖",不如想清楚你到底要去哪扇门。
麦哥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留学不是终点,它最多算个起点。能不能真正把海外所学转化为竞争力,才是决定你未来的关键。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前提是你得真是金子,而不是镀金的铜块。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