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毕业生回国啃老考公,戳穿留学圈最大谎言!

文摘   2025-02-01 18:13   四川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海外留学真有那么美?啥,你以为就是花钱买个镀金机会,带着爸妈的期望高高在上?

做梦!我接触过太多留学生,2023年的咨询数据刷新了我的认知 - 以前90%是学生自己来,现在70%变成了家长操盘。为啥?因为一个最扎心的真相:留学这事,谁掏钱谁做主。

学生向往浪,家长死守稳。说白了,就是两代人的人生观在互撕。今天来聊聊,留学圈最戏剧性的冲突是什么。

"倾家荡产送出国,回国啃老考公务员。"这不是段子,是真实案例。前几天一位留学生钱雪晴找我倾诉:"舒老师,我刚在剑桥读完金融,家里砸锅卖铁供我读书。现在爸妈逼我回国考公,说稳定最重要。我能怎么办?"

年轻人都什么德行?眼高手低、理想主义、不切实际?错了!他们只是还没被生活磨平棱角,还敢想敢闯。

我见过太多学生,他们的眼里有星辰大海,有创新创业的激情,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可惜,这些光芒往往被家长的"稳定至上"给活活掐灭了。

你猜怎么着?伦敦商学院的李思远,毕业后想去创业,结果被逼着回国考银行。他爸说:"花了200万留学,不能打水漂。"打水漂?我看是把孩子的梦想打水漂!现在的李思远,天天对着Excel表格,像个没有灵魂的数据机器,这就是你们要的"稳定"?

而那些被放养的留学生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的秦晓曦,父母从不干涉她的选择。毕业后她在迪拜开了一家餐饮管理公司,现在年营业额过千万。你说,到底是谁的选择更"稳"?

"留学生回国,必考公考编",这种怪圈究竟是谁制造的?我敢说,十个回国考公的留学生,有八个是被逼的。这不是我瞎编,是真实咨询数据。

前几天,哈佛商学院毕业的王梓涵给我打电话哭诉:"我都拿到了摩根斯坦利的offer,工资比国内高三倍。

但我妈说,在国外没根,让我回来考公务员。"好家伙,哈佛毕业生去考行测申论,这不是用大炮打蚊子吗?

你们以为家长不知道国外机会好?知道,但就是不敢让孩子闯。伯克利计算机系的赵明宇,拿到了谷歌的offer,结果被父母劝回来考研。理由是:"国内IT行业这么不景气,还是考个研当老师稳妥。"结果呢?现在的赵明宇整天在朋友圈转发考研资料,那些曾经在硅谷的梦想,都被所谓的"稳定"给掐死了。

但最可悲的是什么?是那些被过度保护的留学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最近遇到个UCL金融硕士毕业的学生郑雨欣,问她为什么要回国考公:"因为身边的留学生都在考啊,好像不考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听听,这是什么逻辑?你们花几百万把孩子送出国,不就是为了开阔视野吗?结果现在集体回流考公,这和高考填志愿时候的"从众心理"有什么区别?要我说,这才是最大的浪费!

最讽刺的是,很多家长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们家支持孩子考公,不图挣大钱,就图安稳。"得了吧!你不是支持,你是在透支孩子的未来。那些在国外积累的专业技能、语言优势、国际视野,都要被你们的"稳定病"给糟蹋了。

你以为留学生最怕什么?不是失败,不是挫折,而是那句:"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辜负我们的期望?"这种情感绑架,比任何留学费用都沉重。

剑桥商学院的林子涵,在伦敦找到了一份投行工作。妈妈的反应是:"你爸都56了还在上海打拼,你就忍心在国外发展?"好嘛,一句话就把孩子的前途和父母的养老绑在一起。结果呢?林子涵辞了工作回国,现在在老爸的公司当个挂名总监,天天在朋友圈晒下午茶。这哪是什么稳定,分明是躺平!

更吓人的是什么?是家长的"项目管理思维":"花了200万送你去英国读书,回国考公务员,30岁结婚生子,35岁买房,这才叫人生赢家。"拜托,你家孩子是人,不是你的投资项目!

我问过一个斯坦福回来考公的学生:"你真的想过公务员的生活吗?"他说:"不知道,反正爸妈说这样最好。"

有多少人记得当初为什么要出国?不就是为了见识更大的世界,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吗?结果现在好了,花几百万买了张单程票,却把自己困在了父母画的一个小圈里。

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留学生精神状态都不太好吗?因为他们活在一种分裂中:表面上光鲜亮丽,朋友圈里晒各种名校生活;内心却极度孤独,没人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迷茫和压力。还得时刻装出"一切都好"的样子,因为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不能暴露留学性价比可能不高的现实。

说真的,我不是在批评谁。家长和学生都是这场留学博弈中的受害者。但现在,是时候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了。

给家长几个实在建议:

第一,别把孩子的留学当成你的操盘项目。清华计算机的蒋雨轩,被父母逼着去读金融,理由是"金融好赚钱"。现在人在伦敦政经,天天做着讨厌的建模,像具尸体。你们省省吧,成功的前提是热爱,不是你的规划。

第二,放手让孩子犯错。宾大沃顿商学院的陈思羽,毕业后放弃了华尔街,去创业做教育科技,两年亏了100万。但第三年,她的公司估值过亿。你说,要是她听了父母的"好意建议",现在会不会还在银行当个副经理?

给留学生的忠告:

别总觉得欠父母的。我接触的留学生,80%都有愧疚感。但你想过没有,最大的不孝,是辜负自己的人生。MIT的张岩,顶着压力去硅谷创业,现在年入百万美金,这才是真正的"回报父母"。

有个残酷的真相:过度保护只会养出巨婴。现在留学生平均镀金花费300万,但有多少人真的在国外建立了核心竞争力?机会就在那里,但你得先挣脱父母的"温柔束缚"。

说句扎心的话:你现在不反抗,以后的人生还有人替你负责吗?别拿"孝顺"当借口,敢于对父母说"不",其实是成长的必修课。

记住,真正的留学,不是为了镀金,而是培养独立人格。你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比在父母羽翼下当个"乖孩子",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现在回答开头那个问题:谁掏钱就该谁做主?错!金钱投入不该成为剥夺年轻人选择权的借口。无论如何,这是你的人生,不是父母的续集。敢想敢拼,才对得起那一张昂贵的机票。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麦叔研究院
行业内少见的高素质留学中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