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号:【全素斋】(下)

幽默   2024-11-25 11:25   中国  
沉默中的老店酒香

除夕是全素斋最忙碌的一天,也是全素斋最骄傲的一天,那一天,王府井街上排队的商号尽管没有几家,却必然包括全素斋。尤其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等着买素食的人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排队,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开门,就像排队买火车票一样,等得无聊了,大家也会想办法找点儿乐子:在营业厅里席地而坐打扑克,这种盛况跟着全素斋搬了三个地方。1984年搬到王府井天元利生体育商厦旁边,也就是现在全素斋所在的位置上以后,人气儿的兴旺仍然持续了几年。对全素斋的老员工们来说,这种记忆是何等的鲜活美妙,就算时过境迁,也忍不住经常提起,描述的时候还要带一副神往的表情。

这种鲜活和美妙场景,早已和造就它的背景一起渐行渐GY"。那种绝对的供不应求,不厌其烦地排队等待,对于现在的商家来说是奢求,对于如今的全素斋来说也一样。有过排队经历的人当然还记得全素斋,但过了十几年了,新记忆落在旧记忆上叠了厚厚一层,需要时常翻动一下,就像是用铁铲翻搅素菜让配料、调料和主料均匀混合一样,让过去和现在充分接触。

广告是翻炒过去的最好方法。可这些年来,全素斋在媒体上的曝光率很低。据说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期节目,但播出时间绝对不是黄金时段。网上的相关信息也是寥寥——或是沉醉在周简段的《神州轶闻》里,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就定居海外,饮食篇里对于全素斋的印象,自然也是到20世纪sog代就断了;或是来自全素斋的店史简介,这份材料上全素斋食品公司的地址还是东城区的针线胡同,最近的日期是1988年,“中华老字号”挂牌的那一年,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

1904年,刘海泉在东安市场摆摊开业的那一年,文字的图片的各类广告已经在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开放城市遍地开花,在北京却还新鲜,北京的生意人仍在恪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原则。刘海泉的素食摊子原是连名字都没有的,他的经营之道就是保证质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你稍一马虎,人家吃着不是那个味儿,可就完了。”至于广告招牌,直到1936年才正式请人写了一块“全素刘”的横匾。

在宣传上低凋也好像成了全素斋的传统之一,随着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和百年不变的宫廷秘方一起被继承下来。当全聚德为自己量身定做了《天下第一楼》、张一元策划了一个健康主题的绿茶节、茶汤李风雨不误地如期出现在每个庙会上的时候,回过头来再看全素斋的低调,简直有点儿类似于放弃。

如今,到全素斋门口的游客,大部分是冲着冷饮来的,在游客惯有的平视或俯视的目光中,店门口的雪糕招牌喧宾夺主成了焦点;全素斋食品公司的员工经常会接到年轻人的问询电话,问去全素斋的餐厅怎么走?——他们只听说过全素斋的名字,究竟是店还是饭馆就搞不清楚了;全素斋在很多家超市都设有专柜,专柜里的素食,和王府井的专卖店一样,都出自琉璃寺胡同的几口大锅,也都是前一天晚上加工,当天早上送货。可多数老顾客却怀疑此“全素斋”非彼“全素斋”,觉得专柜里的产品未必正宗,只相信王府井的那一家;根据顾客的要求,食品厂推出了可保存一个月的独立新包装,新品种又是按老规矩,没有张贴广告,无声无息地上市,躺在货架边上,指望着细心的客人自己去发现。北京是个与众不同的城市,很恋旧,有点儿顽固,而北京的老字号也多少沾染了这种旧日贵族的积习,觉得老规矩自然是有道理,不能说变就变。但风向在变,全素斋的厂址在变,上灶的师傅们也早晚会收徒传艺。就算是调味不变、手工作坊的生产不变,对宣传、对广告的理解总该更新一下。在长久的沉默之后,应该露个面,和追随多年的老顾客寒暄两句,和现在的年轻人打个招呼,让他们知道和现代化流水线搏斗多年的老字号,别来无羔。

创业传说 从御膳房走向民间的素食

全素斋的创始人刘海泉据说从14岁就在御膳房帮厨,学了一手做菜的好本领。1920年,刘海泉离开御膳房,独自开业,走街串巷卖素菜。到1904年,他存够了钱,在东安市场租了一个滩位,开始定点经营。开业的时候,刘海泉的素菜摊子没有名字,后来因为手艺好,被人送了个“全素刘”的名号,也就沿用了下来。直到l936年刘海泉才请人正式题了“全索刘”的匾额。新中国成立以后,“全素刘”改名为“全素斋”.刘海泉公开了制作素菜的手艺,培养了一批接班人。

商业密码 断木栽培的陕西香菇

培香菇的方法有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断木栽培多用在有林区,用适合香菇生长的树木的枝和干截成段,再在断木上接种香菇。这种方法载种的香菇.个大、肉厚、香气浓郁,是香菇中的上品.全素斋用的香菇就是这种,产地多在陕西。木屑栽培近年来比较流行.在无林地区也可以种,不过是把菌种接种在以木屑为主的代材料里。这种香菇的产量很高,但香气比较淡。

根小发黄的河南银耳  选银耳,要选根小,黄色的,天然的银耳就是这样的颜色。如果颜色太自,倒有可能是用硫磺熏烤过的,这样的银耳根部不能食用。至于全素斋的银耳,通常是从河南进的货。

全素斋的创始人在东安市场摆摊之前,一直是走街串巷,卖些炸货、素菜。到定点销售以后,仍然会卖一些炸烙合、蜜排叉,这些炸贷价格便宜.很受平民的欢迎。这些炸货的特点就是现炸现卖,趁热现吃,等到凉了滋味就差些了。1984年.全索斋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搬走了,失去了前店后厂的便利,全素斋的炸货品种越来越少,一度消失。

应老顾客的要求,几种炸货(比如素炸虾)的生产才慢慢恢复,但也只在周末才有。(文/贝勒爷)


哎文话北京
哎文话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