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胡同:藏身“大杂院”里的孚王府

幽默   2024-11-20 09:57   中国  

一路向东的6号线自南锣鼓巷之后便向南偏,一站直抵东四。  

原本知名度最高的:一是东四牌楼,一是隆福寺。  

作为70后,我无缘得见上世纪五十年代便被拆除的东四牌楼,只在侯宝林先生的相声里,从那说国语的洋车夫口中得闻其名。 


东四清真寺邦克楼 
至于“隆福寺”,在我的记忆中,是市,而非寺。那座建于明景泰年间的古寺早于百余年前遭遇火灾,近50年前又遇地震,总之,作为建筑灰飞烟消许多年了。只留有一个美轮美奂的藻井,作为明、清两代建筑中最精美、最巧妙的孤例,修复后保存在北京古建博物馆先农坛的太岁大殿内。那是题外话。  不但寺没了,市也冷清了。这隆福寺的庙会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曾是京师著名的大庙会。因坐落东城,人称“东庙”,与西庙护国寺遥相呼应。
《大清一统志》载:“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古玩字画,风味小吃,花鸟鱼虫……为诸市之冠。”每逢庙会,人流如潮。当真是“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销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因距贡院不远,各地来京赶考的举子络绎不绝,这里的书肆便渐渐兴盛起来。清末民初,隆福寺有30多家书肆,甚至能跟南城的琉璃厂相媲美。据说,当年胡适在北大当教授的时候,曾经对学生们说,这儿距隆福寺很近(当时北大红楼,在东四以西的沙滩),你们应该常去跑跑,那里书店的掌柜的不见得比大学生懂得少。如今,书肆自然是不见了,原有一家收旧书的中国书店,承载了不少老北京的回忆,春节前也刚刚关了,打电话去问说是三年以后回迁。好在“三联”实实地还在,每次去那里,总看到台阶上坐着一层一层的读书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心里便有种说不出的舒坦。  1950年代,这里建成“东四人民市场”。市场就建在老隆福寺前门和第二道大殿之间,第二道大殿到第三道大殿之间则是办公用房和仓库。1980年代,东四人民市场升级为隆福大厦。大厦和它门前的那条小街一度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1990年代,又是一场大火,不但烧掉隆福大厦,也烧掉了这里的人气儿。从此,隆福寺这地名在北京人的生活里日渐生疏模糊起来。  
没有了东四牌楼和隆福寺,这东四还有什么古迹可寻?还真有。只东四路口到朝内小街口这一段的道路两侧,便藏着一处国家级和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四清真寺和大慈延福宫  路口西南的东四清真寺很好找,就在三友商场旁边。灰墙朱门,很传统的样式,看不出伊斯兰的建筑风格。但灰墙上四个金字“清真古教”清晰醒目。  
该寺据传始建于元至正六年,已无可考。因得了明景泰帝敕题“清真寺”的门额,故有“官寺”之称,是明时京城回教“四大官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多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在2005年。  
清真寺的杨主任告诉我们,这里平时不接待游客,但会允许相关部门提前预约的团队入内参观。  作为市级文保单位,这座处于闹市中的宁静古寺,建筑精绝、历史悠久、经历独特,是古都北京胸口上一处独特的历史印记。全寺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最难得的是配殿和大殿都是明代建筑。大殿之内最有独特风采——二十根满绘金色西番莲的彩柱大气而辉煌,正面三座拱门的门额上刻有精致的《古兰经》经文,为国内其他清真寺所少见。院中那座二层方形攒尖顶的邦克楼,亦是重建的,旧楼早在清末就已损毁,只剩下顶上的铜宝顶还在,就安静地立在大殿的前厦内。而宝顶对面,廊庑之南立着一块明万历七年的《清真法明百字圣号》碑。寺门外的文物介绍牌上,第一句便是“东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但也有人撰文指出,法明寺另有其寺,且曾是名寺,后因火灾被毁,此碑被移至东四清真寺,或许两寺就此被混为一谈了。  清真寺对面,有一处坐东朝西的两层小楼,那是豫丰钱庄旧址,约建于上世纪初,是北京典型的外店内宅商住混合建筑,据说地下还有银窖。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文物部门发现了它,登记并修缮了,目前暂空置。  
东四路口向东,登上第一座过街天桥,站在桥北端,两座黑琉璃瓦绿剪边的大殿(主殿和西配殿)便赫然出现在眼前。由于包裹在机关大院里,平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此庙于明成化十七年奉旨敕建,次年落成,名大慈延福宫,又因庙中祀天、地、水三神,故俗称为三官庙。现在遗存的只有东路庙宇的通明殿和延座宝殿,是市级文保单位。  孚王府  京城的王府,恭王府的知名度最高,之后便是什刹海畔的醇亲王府了。其实,在这朝阳门内大街上有一座孚王府,是北京第二座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王府。  
从大慈延福宫向东约百米的距离,有一个挂着四块出版单位牌子的中式大门。这里面便是孚王府。大门之内的院子正中,有两块标牌,标着“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那一块,下署“北京市革委会1979年8月21日公布”;另一块新些,是2001年这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时立的。它们后面,两个石狮子镇守着的那才是原王府的外门——面阔五间,中启一门,采用歇山屋顶,覆灰瓦,上带正脊、吻兽和垂兽,朱漆门扇上排列着纵九横七63颗门钉。据文物部门的资料称,这里原是中启三门,只在重大仪典时才会三门同时开启。  
这孚王府的历史还得从雍正开始讲起。拜诸多热播电视剧所赐,“九子夺谪”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了。相较支持者众多的八爷,四爷胤禛的铁哥们儿只有十三阿哥胤祥。怡亲王胤祥病死后,雍正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原在王府井的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示纪念。另赐其子、第二任怡亲王弘晓另建了这座新王府。咸丰皇帝死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击败了“顾命八大臣”,强令位居八大臣之首的第六代怡亲王载垣自缢,并剥夺了他的王位和王府。三年后,此府被赐于咸丰的弟弟、当时的孚郡王、后来的孚亲王奕譓。因奕譓是道光帝的第九子,故此府又俗称“九爷府”。  
眼前的孚王府虽然外观陈旧,但仍保留着宏大的规制。王府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其中中路被单位占用,保存最好;东西两路基本都是民宅了,一个大杂院套着一个大杂院,各种房屋之间形成纵横交织的狭窄过道,犹如迷宫。西路还算基本保存着原有的主要建筑,抬头间还不时能发现古老的屋檐,东路则损毁最烈,剩下的建筑已经不多。  
中路是王府的核心所在,共有五进院落,中轴线长度达两百多米,规模宏大,气势迫人。由于分别被两家单位占用,被分割成了前后两个院子。前面的院子仍在利用中,门口有门卫,院子里还有乒乓球案。后面的院子原属一家研究机构,现在已经腾空了,只有一位看门人。寂静的院落中,树木茂盛,墙上绿色琉璃瓦上的花纹仍清晰可见。  走马观花地看下来,没有发现多少近年修缮过的痕迹。为什么这里却比醇亲王府更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呢?文物资料显示,这孚王府布局严谨规整,施工精良,殿宇、屋舍等级鲜明,建筑类型较多,空间变化丰富,堪称清代王府最典型的格式。王府分为三条轴线、四个部分——中轴线为礼仪空间,西轴线为宅舍居住空间,东轴线为轩馆休闲空间;服务用房则分别置于两侧轴线的前部。

它的平面与《大清会典》的规定基本契合,且与乾隆《京城全图》上的怡亲王府大致吻合,说明其布局仍保持着清代中期的原貌,是研究清代王府建筑的宝贵实例。(文/赵婷)

哎文话北京
哎文话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