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原本我以为,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放的剧,只有题材上我喜不喜欢的问题,总体品质还是有保障的,但是,看了《上甘岭》后,我才发现我错得离谱,该剧给我展现了什么叫作“漏洞百出"和“烂到极致”一一毫无疑问它已经可以锁定央视一套年度第一烂剧了。
现在,我们就来细数一下该剧的三大败笔。
一、执导所托非人
该片第一败笔在于香港导演刘伟强。
此君拍片无数,也有叫好卖座的片子。但叫他来拍镌刻着我军军魂的《上甘岭》,实在是所托非人了。
刘导向来以拍黑帮片等展现小恩小爱、小情小义的江湖片出名,拍历史大剧实在是难为他了,此前执导的电影《建军大业》,令观影群众惊诧大呼:一代人杰波澜壮阔的建军史,竟让俺看出了洪兴帮和竹联帮抢地盘的感觉,真是能者无所不能一一随身一个“古惑”筐,什么题材都能装!
前车翻在阴沟里,总有楞头后车来。这次,悍不畏死的后车是博纳影业。
于是,我们看到黑手套不离身,总是梗着脖子斜着眼晴看人的“秦基伟”将军,看到了梳着两片瓦油光水滑的“段显峰”连长,听到了1952年时就有来自“广东深圳"的志愿军战士......怎一个乱字了得!
反正,在刘导手里,不论嘛题材,都能给你玩出江湖气!
事实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别说他刘伟强了,即便是香港影视的黄金时期,出品的历史剧也是不忍卒看的,这一点,即便是港片最忠实的影迷也是不得不承认的。
二、剧本敷衍不用心
该片第二败笔在于剧本投机取巧。
上甘岭题材的影视剧,已有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珠玉在前,电影的原剧本名叫作《二十四天》,主旨就是选取八连坚守上甘岭二十四天的故事来反映上甘岭战役。
不得不承认,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在为文为人上的严谨,原剧叫《二十四天》,明显是因为创作者认为自己只表现了上甘岭战役的一个场景,后来电影定名《上甘岭》,限于电影时长有限,倒也无伤大雅。
但作为24集、名叫《上甘岭》的连续剧,你怎能如此敷衍了事,投机取巧?
合着你就把八连的《二十四天》,拉长成了二十四集?
我本以为,24集的名叫《上甘岭》的电视剧,会不仅表现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还会展现发生在上甘岭的冷枪冷炮运动,会全景式展现这座成为美军“伤心岭”的狙击兵岭的风采,会展现我军第一狙击手张桃芳和神炮手唐章良的风采。
然而,估计不会有了。
从目前已经播出的20集来看,这些故事不会有了,有也大概只是一笔带过了。
显然,创作人员是讨巧地把电影《上甘岭》拉长成了24集的电视剧。因此才会情节拖沓,生拼硬凑加进一些诸如“打橄榄球”的不合理情节,并强行塞进去双喜这个在五次战役中经历战友死亡的角色,用他来制造各种矛盾,以达到凑字数、拖节奏的效果。
难怪网友戏称,该剧可称王雷和黄轩的“二人转”。
三、出品方和审片者缺乏工匠精神
本剧第三败笔在细节粗糙,漏洞百出。
上甘岭表面阵地被敌军攻战后,本剧就彻㡳开了金手指:一方面,坑道里几个有光环的“主角”能亳发无损地进进出出,时而大白天去找炮兵探讨战术,时而一窝蜂去军部表决心,时而去激怒军长喜领“禁足";而另一方面,注定要被牺牲的人在坑道里水米医药全无......
整个朝鲜战场上,敌军畏我军夜战如虎。可在本剧中反过来了,敌军倒是经常夜袭,甚至趁夜攻入坑道,取得不错战果。
编导们是担心,夜幕里光环主角风姿展现不出来?
这么的漏洞,倒是符合了博纳影业对此剧的定位一一“大处不虚,小处不拘”。
真可谓不拘呀!
奇怪的是,审片的人也毫不在意。
我去,没工匠精神也罢了,好歹学学韦小宝的骗人心得吧:要想别人相信,越要注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