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知名导演杜琪峰日前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部采访时声称,最近是他“人生中最低潮的时候”,并将之归咎于香港当前大环境,称“我和香港都失去灵魂”等。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11月5日在社交媒体脸书发文,没有点名回应杜琪峰的言论称,这无疑是非常自私的言论,对一直默默耕耘的业界不公道、不公平,又称其如果有心推进电影业继续向前,更不应在外国媒体上唱衰香港。
杜琪峰以执导83版《射雕英雄传》为观众所熟知,随后开始拍电影,1992年执导的由周星驰、梅艳芳、吴孟达主演的喜剧片《审死官》是当年香港华语片的票房冠军,收近5000万港元。此后所拍电影以黑帮片、警匪片为主,包括《枪火》《黑社会》《毒战》等。
香港电影曾经的辉煌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上世纪80年代,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多年来习惯了严肃革命叙事文艺作品的观众们在一接触到香港影视剧后突然发现一一原来生活也可以不那么“正二八经”,也可以轻松一点,“无厘头”一点,然后立即被香港影视所俘获一一人是有私心的,理想化的状态毕竟是难以持久的。
于是,一时间港风劲吹。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最红火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录像厅一一如果哪家录像厅能第一时间进到港片港剧,日进斗金,赚个盆满钵满简直不在话下。
这一时期,香港古装武侠剧、赌片、黑帮片、功夫片、无厘头喜剧此起彼伏,各领风骚,香港明星成了票房保证,到了大陆则前呼后拥盛况空前。
现在回头看,这一段时期虽是香港影片的繁荣期,但热闹是热闹,精品未必有港片拥趸者吹嘘的那么多,以赚钱为要务赶档期的粗制滥造之作也不少。
作为过来人,小编也是那个时期港片的狂热爱好者,在录像厅里的时间比在学校的时间也少不了多少,经历了“港片必看”到“选明星看片"再到“选导演看片”的过程,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当年在录像厅里没少上港片的当,比如明星云集却难看无比的《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
香港电影的衰落也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短期的繁荣养成了香港影人目空一切的自大,他们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想突破,一直躺在旧有模式和旧有题材上吃老本,拍来拍去还是古惑仔,还是黑帮义气,还是飞虎队,还是国际刑警,从《毒战》到《暗战》再到《寒战》,除了换个名字换几个面孔一一到后来更是连面孔也没得换了,有什么新意?
拜托,时代变了,法治成了世界主流,黑手党都改行做生意了,“金三角”也完蛋了,哪来的满世界的毒枭、黑社会大佬?
而香港影片的从心所欲和不规范也是出了名的:不少香港明星都回忆说他们以前拍片,有时候连剧本都没有,想到哪拍到哪,多数时候都搞临场发挥。
偶然确实会出妙手,但能一直保持稳定输出吗?
可笑杜琪峰等为数不少的港人,不找自身原因,还在那里抱怨什么大环境不好一一那些哗众取宠的缺乏内核的题材,随你拍也不可能再重现什么辉煌了,你当今天的观众特别大陆观众还像刚开放时的土老冒一样看什么都新鲜啊?观众眼光在提高,他们这帮人的水平却没怎么进步。
以杜琪峰为代表的一部分香港影人,总把97年视为香港电影由盛转衰的时期,真是这样吗?
94年香港票房前五的电影:《赌神2》《醉拳2》《国产凌凌漆》《大富之家》《花旗少林》;95年票房前五:《红蕃区》《霹雳火》《百变星君》《烈火战车》《金玉满堂》;96年票房前五:《警察故事》《食神》《大内密探零零发》《大三元》《古惑仔》......可以看出,脍炙人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越来越少。
可笑杜琪峰等眼高于顶的人不明白,港片的繁荣,一大部分原因是大陆观众撑起来的一一他们也没明白,港片衰落实际从1993年就开始了。
1993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1》在大陆上映,以其新颖的题材和震撼的视觉效果,给大陆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从这以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重工业”大片席卷全球,以至于有欧洲影评人在欧洲的电影节上哀叹:现在哪还有什么世界电影,只有美国电影!
所以,从那时起,香港电影的对手就已经是好莱坞电影了一一想以金融化的一隅之地,对抗如日中天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凭心而论,香港电影也有自己的“绝招”,那就是飘逸潇洒,极具东方美感的动作设计一一这一点,美国人也叹为观止,这期间的美国,正在蓬勃向上,美国影人们也向香港电影学,而香港电影呢?依然在迷醉中。
2010年代后期,随着国力的增强,大陆电影开始逐渐发力。这期间,香港有远见的影人们开始北上,融入“中国电影”,而杜琪峰等,在面对祖国更大的资源,更充足的资金,更强的工业技术支撑时,还是抱残守缺,裹足不前,固守什么“香港优先”的优越感。
霍启刚批评杜琪峰“唱衰”香港,抹杀香港影人的默默耕耘一一其实这位霍大公子也不怎么清晰:香港影视乃至香港要重现繁荣,要做的不是默默耕耘,而是要放下骨子里“香港优先”的优越感,而是要鼓励更多的人拥抱大陆,拥抱祖国,加入更大的天地,更壮丽的事业。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答案是一一
去拥抱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