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郑州4位女大学生想品尝开封的灌汤包一一放学后,她们立即决定骑共享单车到开封,“青春就这么一次,肯定要和自己的大学好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成行后,4人将经历制作成短视频,发到网上,立即成为让不少年轻人羡慕的行为,“夜骑开封”立即成为热搜话题,引发效仿,高峰时竟有上万人同时参与一一导致道路严重拥堵,共享单车随处摆放……
11月9日,郑州、开封两地交警先后发文,对部分非机动车道实施临时禁行措施。
同一天,哈啰、青桔、美团三大单车平台联合发布公告,采用强制锁车手段,禁止跨区骑行。
自此,异常火热的“开封夜骑”被按下暂停键。
靴子落地后,各方开启了各种反思和事后评论,但各种评说都出奇一致地有个共同方向:青春不能无界。
甚至有极不客观的声音对夜骑开封品尝美食的行为嗤之以鼻,称骑行50公里只为吃包子无异于“酒囊饭袋”。
在小编看来,这哪里是什么“青春风暴”带来的问题?它分明是一场网络时代的流量狂欢,是一场地方文旅玩过了头又接不住的“泼天富贵”嘛!
拿“青春肆意”说事,明显就不客观一一在高峰期1.7万人的骑行队伍中,也有不少的当地市民。
“夜骑开封”话题暴火之后。地方文旅肯定先是喜出望外的。相关部门对年轻人带起的这个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比如宣布多个景区对参与夜骑的大学生免票,并提供旅游服务保障。当地的城管部门还专门设立共享单车接驳点,交警部门从深夜坚守到清晨对骑行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并发动志愿者积极参与接待工作一一这些举措,明显就是在为夜骑开封的大学生提供便利和保障,希望能把一波“泼天流量”转变为“泼天富贵”。
但各相关方没想到的是,“泼天流量”产生了“泼天问题”,安全问题、扰民问题......问题多得自己根本接不住。
文旅“出圈”近些年一直火热。为了揽客,各地文旅局花招百出:有文旅局长放下身段化身网红宣传的,有故作惊人举动搞“带枷流放”体验项目的......不一而足。
当然了,繁荣市场嘛,也不是坏事;蹭热点,玩情怀,都是宣传手段,百花齐放也无不可。
但旅游项目建设上乱象频频也是现实,各地普遍存在旅游建设盲目跟风、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比如各地热衷于搞各种旅游节,更有甚者,相隔几十公里的地方,就有内容雷同的数个旅游节,这里“桃花节”,那里“梨花节”,也不管基础建设跟不跟得上,游客量足不足,总之你有我也要有,搞成“旅游面子工程”,这类跟风式的项目,除了靡费财政,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可持续的潜力。
回到“夜骑开封”,可谓成也流量,败也流量。但这场狂欢引发的问题,不该甩锅给青年人一一相关部门也该仔细反思,流量来时,你做好准备了吗?盯着“泼天富贵”时,你提前考虑到“泼天问题”了吗?
推而广之,各地方政府,对“流量经济”有正确认识吗?
一时之火,未必可持续;一时之火,也要考虑周全。
我是一本正经扯天扯地的老六。观迎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