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剑是“自杀剑”?

文摘   2024-11-19 19:59   云南  


一直以来,网上对“中正剑”传得很邪乎,说这是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校长,专门发给黄埔学生中比较入他法眼的佼佼者的,这柄剑的作用是在战场上山穷水尽时自杀用的,“不成功,便成仁”,故而又叫“成仁剑”。获得中正剑的黄埔学生,便算是真正的“天子门生”了,相当于过去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见官大一级”。

事实上这完全是以讹传讹。

有的资料说,中正剑很难获得,必须是少数对蒋介石非常忠诚的高级将领才有资格获赠中正剑。但事实上类似的短剑在民国多不胜数,据初略统计,中正剑在整个民国期间产量达百万之数,基本就是一段时期内国军中下级军官的标配,如果有中正剑就“见官大一级”,那不是全乱套了?

其实,中正剑最早出现在1933年,也非黄埔生专用剑。1933年左右,蒋介石围剿红军屡屡失利,部队士气低落,为了提振士气,蒋介石于1933 年7 月召集庐山军官训练团,于7月18 日正式开学。军官训练团第一期结业之时,蒋介石亲自为全体学员颁发纪念证章,同时还出现了一件非常有特色的赠品——一把镌刻着“军人魂”字样的短剑。蒋介石在《军官训练团训练的目的和方针》训词中提到这次训练“其唯一的目的,是要先寻找我们军人的灵魂,再来挽回我们整个国家的灵魂!”这就是中正剑最初的雏形了,当时的剑做得很粗糙,基本就类似步枪上的刺刀,而从蒋介石的训词看,“军人魂”三字的意思也不是要人“杀身成仁”。

自“军人魂”短剑横空出世后,很快引起黄埔军校学生的注意。1934年元旦,黄埔九期的学生即将毕业,学生们为了向校长表示九期全体同学毕业后为党国事业“不成功,便成仁”的忠心,便向校方提出制作“军人魂”佩剑的建议。经请示,当即得到蒋介石的批准……这也就是说,有的中正剑剑身上铭刻的“成功”与“成仁”,并非如传说中蒋介石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学生们要向校长表决心。这之后,佩戴短剑基本就成了惯例,从黄埔十期开始,中正剑开始制式化。1936 年1月20日国军公布的《陆军服制条例》中,“短剑”一章对于军人佩剑的制式做出明确规定:

全长三十九公分(39 厘米),剑柄长十一公分二公厘(11.2 厘米),护手厚三公厘(0.3 厘米),鞘长二十七公分五公厘(27.5 厘米),剑柄宽三公分(3厘米),鞘口宽三公分(3 厘米),尾宽二公分二公厘(2.2 厘米),剑柄用玳瑁制柄之两面,中央及顶上均包铜镀金,平镌梅花纹,玳瑁部分箍以斜行金线,护手亦铜制镀金不镌梅花纹。鞘身为白色镀镍,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铜镀金,平镌梅花纹。三公分二公厘(3.2 厘米),鞘尾包铜长六公分(6 厘米),剑刃长二十六公分(26 厘米),剑柄与剑鞘相接处置弹簧开关一。短剑用插袋佩挂。插袋以深绛黄色细皮两层制之,袋口上面两边缀小皮带一条,两带端均具复扣针及针孔系于武装带左侧之下。


从十四期开始,黄埔军校大规模扩招,这时的黄埔军校,扩招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早没了“军官摇篮”的风采……但毕业生获赠中正剑却成了传统,自1934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种短剑佩发相当普遍,十四期后黄埔学生人数众多,中正剑颁发量也大为增加,几乎成了“大街货”,以至于大家习以为常,就当是个纪念品,算不得稀罕物了。

这从很多中正剑剑柄上的刻字也可以看出来。最早刻的都是“蒋中正赠”,一个赠字,体现了亲疏和尊重,后来则都是“蒋中正授”,那显然就已经是形式了。而受到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影响,当时的不少军阀比如阎锡山也开始制作类似短剑,在晋绥军中下发。于是,中正剑也出现了各种“山寨货”。

中正剑之所以被吹得神乎其神,都是影视作品惹的祸。

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与敌人浴血奋战之后,不愿被日军俘虏,赫然起身,掏出腰间中正剑,高呼“蒋委员长万岁”后以中正剑狠狠刺向自己腹部,壮烈牺牲。对面山坡上的日军指挥官被张自忠舍身成仁的一幕所震撼,命令日本士兵:“立正!向中国战神敬礼!”所有日军随即面向张自忠自戕之地严肃敬礼……这是拍摄于1974年的台湾电影《英烈千秋》中的镜头,导演虚构了张自忠将军以中正剑自杀的场景,影响了不少观众。

大陆拍摄于80年代的《佩剑将军》无疑从这个桥段中借鉴了一些东西,剧中主人公的原型正是何基沣、张克侠二将军,为了烘托他们的身份,于是用获赠中正剑展现蒋介石对他们的亲厚,展现他们的深明大义。但那毕竟只是艺术加工,不是历史。即便真实历史中张克侠何基沣都有中正剑,那也并不稀奇。

再后来,市场收集古玩之风大盛,中正剑被炒作得越来越神,仿佛非常稀罕……但那也不过是商人们“嘴上说历史,心里算生意”罢了。

炒作什么“成仁剑”,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看下面两张图最说明问题,何应钦和白崇禧都佩戴了中正剑,这两个人都是和蒋介石不合的人,在国军中的资历也不必老蒋低,总不会老蒋赠他们中正剑是希望他们“杀身成仁”吧?

老六闲侃
一本正经地扯天扯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