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甘岭》沦为烂剧谈中国战争片的发展,兼谈香港影视娱乐风气对主旋律题材影视的影响

文摘   2024-10-29 21:56   云南  

 香港影视娱乐风气对内地的负面影响,首先在对主流词语的解构,比如‘同志’一词的异样化;再比如‘三八妇女节’这个旨在提升女性地位标志的节日,却被庸俗化为对妇女的贬义词。




01



《上甘岭》与香港导演刘伟强:一次并不搭调的“拉郎配 ”



尽管依旧有媒体或拥趸为正在播放的央视大剧《上甘岭》尬吹,但其现在可谓是口碑崩塌、差评一片,央视寄予厚望的强强合作“博纳影业+香港导演”端出来的大片,现在却窘态十足。


该片口碑崩塌主因在与逻辑硬伤数不胜数,现仅举几例:


1. 上甘岭英雄千千万,真实素材数不胜数,创作组却去虚构一个上过抗大、教过将军、无所不能的,时而从美军铁蹄下救孤女,时而当着兵团首长拆航弹,时而指导炮兵战术,时而充当观察员的知识干部段显峰,这个角色的离谱程度,让不太熟悉军事的观众都觉得尴尬。


2. 几个主角在坑道里来去自如,时而到军部请愿,时而去指导炮兵,别的配角却只能窝在坑道里缺水少药喝光荣茶,用网友的话说:主角们,你出来后背瓶水回去会累死你?


3. 韩军竟然能攻入坑道,并在里面大肆杀人——事实却是,敌军从未敢攻入坑道,这是上甘岭能一直坚守的基础。


4. 以野战打得联合国军胆战心惊的志愿军,退守坑道后基本就窝在里面磨嘴皮子,从未主动在夜间发动攻击,倒是敌军经常来夜袭——事实是,据守坑道的志愿军战士经常夜间发动小规模攻击。上甘岭那么多孤胆英雄,我军传统的战斗总结会等等都没体现,剧中八连战士在坑道中,就是絮絮叨叨聊人生,只剩副连长对着黑板研究炮兵战术。


5. 奇葩台词层出不穷。比如六十年代才装备部队的60迫击炮出现了,比如双喜这个老战士,最羡慕的东西居然是“去上海”“吃三明治”。如此物质化,如此思想混沌的人,竟被推荐上军校一一你以为是今天啊,跟领导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


漏洞太多,举不胜举。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整个创作团队创作上的漫不经心、闭门造车、能力欠缺,还有该团队第一责任人香港导演刘伟强对历史、军事题材乃至大场面制作完全不懂且没有把控能力。


严格说,来自香港的导演,因为缺失了内地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涉及大政治语境下的影视题材时,其能力可能比不上任何一个初中历史教师,这类的影片,他们其实只适合当助手,并不能独当一面。


即便是因导演《红海行动》而备受青睐的林超贤,其所拍的《红海行动》虽然热闹,也“好看”,展示了无数的新式装备,但他其实也是根本不懂中国军人的——以至于里面特种部队的口号是“强者无敌”。


因为他根本不懂,中国人民解放军到底强在什么地方?


近年来,我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各种新武器层出不穷,这固然是我军强大的一个表现,但只懂看热闹的香港导演是肯定不懂的,我军最根本的强,强在政治,强在信仰,强在“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这是一支在任何战争中都没有过暴行的军队;这是一支《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作为对手都情不自禁称赞的文明军队;这是一支泼天流量网红泼他脏水就会被群众举报的军队。


这才是子弟兵强的关键所在。强者并不无敌,仁者才无敌。





02


中国战争片:从展现基层官兵到展现“庙算


新中国的电影事业起步后,战争片一直就是其中最受重视的题材。


80年代之前的战争片,主题基本是展现基层战士的英勇智慧和斗争精神。


那一时期的战争片,无论是《红日》《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儿女》,其中我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都是虚化的,影片更着重的展示点在普通战士。


当然,一味这样表现也是不行的,肯定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对历史、军史都颇有研究的观众。


从80年代开始,大场面、全景式的战争片开始多了起来。这些影片的视野更开阔了,从高层庙算到某个小的战斗片段都有涉及,其中的巅峰之作当属《大决战》三部曲。


顺便说一句,《大决战》经典到了其中不少镜头现在还被很多战争片拿来用的地步,电视剧《上甘岭》中,秦基伟包饺子招待八连战士,最后只来了8个人的场景,很可能就借鉴了《辽沈战役》配水池之战后炊事员送猪肉炖粉条上前线却没人来吃的场景。但这个借鉴放在《上甘岭》中却显得东施效颦,极其尴尬一一前面你秦军长还手把手指挥到副连长呢,转头就一点伤亡情况都不知道了?


而如果对标《大决战》的话,人家一部3小时的电影,主次分明,多线都有交待,你《上甘岭》24集体量的电视剧,注水无数,上甘岭那么多英烈的事迹都没能体现,明显暴露出创作人员全局掌控上的能力不足。


不过这也情有可原。


用该剧编剧的话说,2022年10月敲定合作创作剧本,到2024年5月全剧杀青一一满打满算不到两年,“史诗”就出炉了。


真快呀!商业博纳+商业香港导演,这速度快到飞起!





03


娱乐至死风气:一步步解构社会主流观念


80年代之后,港台影视风劲吹内地。


这令习惯了传统叙事的内地电影显得手足无措,呆板的讲述故事的方式,完全吸引不了年轻观众,影院、录像厅充斥着港台影视。


这期间的港台影视也确有一些不错的片子。但总体说来,这些片子有一个共同内核一一娱乐,能商业化地娱乐。


这种漠视一切规则的“娱乐”,短期内确实能让受众产生高潮感,但长期来说,也会让观众产生疲备感和厌恶感,香港影视近年来式微,其实也跟题材越来越窄、家国情怀越来越弱有很大关系。


现在的年轻人,视野更为开阔,他们也崇尚个性和自由,但“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他们大多人的共识,“玩笑一切,嘲讽一切”的所谓叛逆已得不到他们的共识,这也正是港片越来越难有年轻观众的深层原因。


但即便这样,港片“娱乐至死”风气对内地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具备崇高意象的“同志”成了同性恋的代称,“三八国际妇女节”成了嘲笑女性的“臭三八”,就是这股风潮下的产物。



04


结语:时代变了


但现在一一时代变了。


在年轻人的语境中,“干货”成了年轻人评价文艺作品的词汇,“诚意满满”“干货满满”的作品,总是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所以,文艺创作人员们,不能再想当然认为年轻人就是喜欢“无脑乐”了,不然,是必然要被抛弃的!


借问一句,《上甘岭》,你“诚意满满”了吗?




欢迎长按关注!




老六闲侃
一本正经地扯天扯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