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游戏:“铁饼”记|​肖进龙

文化   2024-10-21 20:26   湖南  
近日头条:绘就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华章|曹辉  同学们,passion!|朱双颖 香扑扑的小镇|李长宏 老屋:岂有岁月可回头|长风万里 第六届“花门重阳诗会”作品选登

这是土著民第3496天连续更新


朱文雄摄 来自网络 侵删

消逝的游戏之




“铁饼”记
肖进龙

从七星街镇政府往北走,过了梅子塘、凤形山,就是田湖村了。这个村庄并不大,方圆不到10平方公里。田湖村有田无湖,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可是本镇远近闻名的一个村落。无他,这里有铁矿。正因为如此,许多的外乡人也像美国的“西部牛仔”一样被吸引到这个穷乡僻壤之地来淘“金”了。

于是,一幢幢现代化的建筑楼纷纷兴建起来了。你看,那幢七层高的办公大楼正在田湖村中心拔地而起,伫立在那座堪称雄伟的大楼门口,左边是一排排四五层高的职工家属楼,更阔气的是在其中的两栋之间还耸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娱乐中心——电影院。右边是干部家属楼,更远处还有变电所。此外,大楼周围还有一些相关的配套设施,如选矿楼、设备维修车间、矿工医院、矿工子弟学校等等。

记得小的时候,我家的家门口就铺了数条铁轨,每天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列列像火车那么长的矿车,拉着数十个装满铁矿石的车箱,往梅子塘方向驶去。那时的我,自然不清楚为什么要运到那里去。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我童年时的第一个好玩的东西——铁饼,它的产地就是在梅子塘。

铁饼成圆状,直径约五公分,三厘厚。也不知道这小小的铁饼几时在孩子圈中流行开来的。反正那时候,我是陶醉其中了。

铁饼常见的有两种玩法,第一种可以称为“比眼法”。游戏是这样的:三五个持有铁饼的人,一起站在墙脚跟,每个人都拿出一块铁饼把它并排斜靠在墙边上。然后,每人再另拿出一块铁饼“叫距离”——即把它扔到一个离墙边的适当位置,谁投的距离远,谁就第一个拿起铁饼瞄准了击打靠在墙边的铁饼。不管是谁,能击倒多少块就赢多少块。其他的人按照顺序进行。当然,最后一个叫距离的人,可以选择不叫,这样,一轮击完后,未被击倒的铁饼就全部是他的了。游戏就这样一轮一轮地进行,直至有人有把饼输光,或者把零钱输光(一毛钱可以买两到三块铁饼),没有人再陪你玩为止。

铁饼的另一种玩法可叫做“比手指”。一般是两个人玩,当然多个人玩也可以。玩法如下:一人先将铁饼扔到一个较远的地方。接着,另一个人也将铁饼扔出去,但尽量不要靠近前面那个人的铁饼。然后游戏开始,两个人慢慢地移动自己的铁饼,渐渐地靠近。(这种游戏一般选在不平坦的路面上玩,而且最好是镶嵌有石头或者有很多坑洞的乡村小路。因为这样的话,铁饼更容易隐藏)当一方觉得距离适当时,他就会从手里挑出一块新的铁饼(因为新铁饼边缘有细齿,如果技术过硬,落地时会稳稳地扎住地面)朝对方的铁饼处扔过去,然后你就将手掌撑开,扑地。当你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能连接上两块铁饼时,另一块铁饼就归你所有了。最有趣的是,有时就差那么一点点,不服气的人就会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要是还是不行,就运用“气功”拉手指。你还别笑,最后,还真拉长了那么一点点呢!虽然这块饼赢得并不轻松。在我的记忆里,同村的同学中,向文的手指都比其他人的要长一些,因此每次和他玩这个,大家都会吃一点亏,没办法,再怎么拉也没他的手长啊!

铁饼的玩法也就这么简单,可是那个时候,我们都对这铁饼着了迷,谁要是拥有几十块铁饼,往孩子堆里一站,那可就成了“大英雄”了。最无奈的是那时手头又没有几个钱。后来,有人听说这铁饼都是别人从梅子塘那边的工厂里弄来的。这下大家可都动了心。别人都能弄,或许我们也可以的吧!于是,我和向文相约着就去了。
刘辉摄 来自网络 侵删

我看见那扇镂空的铁大门一直紧紧地关闭着。我也看见旁边的小门里,总是有一个看守坐在那里。不过,机会总算来了。或许是开饭的时间到了,那个人去打饭了。说时迟,那时快。我和向文以“闪电般”的速度冲了进去。哇!我们很兴奋地看见墙脚跟的一堆废铁下面摞满了全新的铁饼,这下发大了,我们掏出中号饲料袋装了大半袋就鬼使神差、顺顺利利地回了家。我现在想,那一次,我们至少各分了一百来块,也至少兴奋了好几个周末。可惜,好景不长,我那一百来块“宝贝饼”,好像没揣多久就全数入了别人的口袋了。

再后来,我和向文又只好再向虎山行,可是,这次我们就没有那么走运了。刚冲到门口,转过弯,就被看守逮了个正着。或许是他看我们年纪尚小的缘故,只把我们俩狠狠训斥了一通之后,就撵了出来。

作者:肖进龙,80后,湖南涟源人,现为曾国藩高级中学语文老师。业余时间喜欢书法和写作。

肖进龙文章:1.南行的列车 2.消逝的游戏:捕鱼记 3.消逝的游戏:山枣记

“土著民阅卷” |


TUZHUMINYUEJUAN






朱双颖|《同学们,passion!

梧桐树:用灵动的笔墨讲述人生的意义,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

荒原古月:朱老师的认知,堪为学生师表;朱老师的文才,惊艳我的眼睛!

 土 著 民 
乡土 | 文学 | 生活 | 记忆
第11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活力文化自媒体
第12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
第13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人文情怀自媒体
扎根乡土  留住乡音
传递乡情  守住乡愁
合作/投稿:toozoom@qq.com
土著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向本平台投稿视为了解并同意投稿须知
点此查看  土著民全媒体矩阵

土著民
越长大,越孤单;越行走,越怀念……土著民,带您触摸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最新文章